陳利琴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點,就是確立了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任何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梢哉f,“三維發(fā)展觀”是科學的發(fā)展觀、和諧的發(fā)展觀?!叭S目標”不等同于“三種目標”,這對老師來說意味著我們要有整合的意識,并且在教學的各處過程、各個階段應該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相當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但過程與方法目標出現(xiàn)了“游離”的現(xiàn)象,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出現(xiàn)了“貼標簽”的現(xiàn)象,這些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我試圖以紹興市2012年思想品德優(yōu)質課為例,探討課堂教學中如何整合與落實“三維目標”,讓教學服從于人的健康、健全、和諧的發(fā)展。
2012年市思想品德優(yōu)質課比賽中,紹興市袍江中學朱倬瑩老師與建功中學的陳韓峰老師圍繞課題《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同課異構,在教學設計與課堂組織上獨具匠心,各有千秋。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教師共同遵循的理念:以學生為立場,以問題為載體,以情境為主線,以多元互動為手段,以合作探究為形式,讓學生主動地掌握知識、獲取能力、陶冶情操。按照這一理念和思路,使教學三維目標落實扎實而又精彩。
一、突破重難點勢如破竹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的教學難點是維護國家尊嚴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若只是照本宣讀知識點,學生只能味同嚼蠟,他們獨特的感受、感悟、感情自然會被輕易扼殺掉,何談主動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教育最大的成功是把學生扶上馬,引導他們在知識的原理上奔馳,并且讓他們踏花歸來馬蹄香。
袍江中學朱倬瑩老師選取了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光亞年輕時候的事跡,通過朱光亞回國的選擇,面對的其他國家的侮辱、回國途中告留學生的一封信等事件展示教學,設計了兩個問題:1.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名留學生,你會選擇留在美國,還是回到祖國?這樣的選擇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進一步追問:2.朱光亞選擇回到祖國的原因是什么?當國家處在困難時刻,我們要——;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們要——。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朱光亞老人的拳拳之心,體會到當代青年應當為國家承擔的責任。將知識的難點內化于心,落實于行。
再來看看陳老師的教學設計:通過一位博主轉發(fā)的保釣運動視頻展示,讓學生明確日本的行徑不僅僅在侵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更侵犯到國家尊嚴。但是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就此打住。教師引導學生評析維護國家尊嚴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理智現(xiàn)象,如中國人砸日系車的不理智行為的反日、抗日行為。學生在彼此的交流、碰撞、思考中,達成共識——我們首先要尊重自己同胞的合法利益和維護我們的榮譽,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發(fā)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和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種過程和體驗必然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地位,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兩位教師雖然選取了不同的案例,但是他們都是依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尋找學習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切入點。在探討結合具體案例設計的問題時,有清晰的層遞性,勢如破竹,直指難點,呈現(xiàn)出循序漸進的思維坡度,具有鮮明的教學層次和節(jié)奏的美。
二、提升能力水到渠成
袍江中學朱倬瑩老師在案例教學的第二板塊——責任與感悟,選取了“微塵”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微塵”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思考并討論自己有沒有像“微塵”一樣做過類似的公益事業(yè),回憶當時的感受,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這個過程你的收獲又是什么?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一粒微塵,都負有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的責任。
陳老師選取了本校一名數(shù)學老師在大學畢業(yè)后就報名參加了支教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志愿者活動的事跡。從博主參加志愿者服務的感受、收獲分析,他收獲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收獲?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需要有奉獻精神,做到“我為人人”在先,就會有“人人為我”的回饋。根據(jù)視頻播放,感受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變化,分析這種可喜的變化來源于什么?總結提升:博主志愿活動帶來的社會影響,概括博主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社會意義。
新課程中增加“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旨在使學生改變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地學習。兩位教師根據(jù)這一要求,在這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設計。《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明確和感受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xiàn)和意義。教師可以直接把此結論告訴學生,免得學生去探究,節(jié)省課堂時間。把過程省略掉看似更快,其實要是付出代價的。這種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這實踐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人性的摧殘。在兩位教師的課堂上,是一個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教師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主動地位,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學習過程。在這個案例辨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綜合能力是水到渠成,課堂教學的含金量有了質的提升。
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系,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結論和過程的關系,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在朱老師課堂上最大的亮點是針對青少年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錯位的現(xiàn)象,設計了一道辨析題目:“朱光亞真是一位偉人,他對祖國的責任心值得我們學習。不過,我只是個學生,只要管好學習就可以了,這些國家社會責任與我沒有什么關系。”教師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課堂教學,是具有針對性、開放性的預設,而學生表達的不同看法是動態(tài)和開放的,教師在傾聽、互動中,有效引領,引導學生提升看問題的角度,從社會體會價值和社會貢獻角度進一步理解奉獻精神和奉獻意識的重要性,使結論與和過程有機融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fā)展,讓預設與生成在課堂教學中比翼雙飛。
三、滲透情感教育不露痕跡
英雄所見略同,在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上,兩位教師都是以紹興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事件為載體,請學生談談紹興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感想和行動。實現(xiàn)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將三維目標真正落到實處,使學生達到知、情、意、信、行的統(tǒng)一。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瓣P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以生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它的實質是關注人。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里激起漣漪,就應避免空洞而乏味的說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它是伴隨著對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所實現(xiàn)的學生個性傾向性的提升。我們要“以生為本”,通過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教學情境滲透情感教育,做到渾然一體,不露痕跡。
知識技能是學科的軀體,過程方法是學科的思維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學科的“靈魂”。這意味著教師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三個方面轉變?yōu)椋簭摹皢渭兊赖抡f教”轉變?yōu)椤按_立人格楷?!?,從“灌輸現(xiàn)成知識”轉變?yōu)椤肮餐嬛R”,從“提供標準答案”轉變?yōu)椤肮餐瑢で笮轮?。教學實踐表明,整合“三維目標”演繹教材、創(chuàng)新教法,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學生在思品知識應用中,激活了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在體驗感悟中,獲得人生智慧,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當然,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主線,恰當?shù)某尸F(xiàn)方式有助于學生研討,對教學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是根本,提煉升華是教學的高潮,拓展應用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有效組織、靈活駕馭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