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林,于洋洋,宋堅,常亞青,肖登兵,賁月
(大連海洋大學 農業(yè)部北方海水增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遼寧大連116023)
脈紅螺Rapana venosa 主要分布于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其中遼寧大連和山東青島等地產(chǎn)量較高。脈紅螺體型較大,成體殼高為110 ~140 mm,足部肥大,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是頗受歡迎的美味佳肴[1]。脈紅螺系肉食性動物,主食雙殼貝類,生長迅速,適合筏式籠養(yǎng)、網(wǎng)袋平養(yǎng)、底播增殖等多種養(yǎng)殖方式,是目前筏式養(yǎng)殖良好的替代品種和間養(yǎng)品種,也是池塘生態(tài)養(yǎng)殖中很好的混養(yǎng)品種[2]。目前,中國的脈紅螺人工繁育技術尚未成熟,仍處于試驗階段。關于脈紅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力、繁殖方式、繁殖季節(jié)等繁殖生物學[3],以及遺傳多樣性[4]和工廠化人工育苗等方面[5],而關于脈紅螺胚胎發(fā)育方面的圖像資料卻鮮見報道。本研究中,作者在實驗室內觀察了脈紅螺的胚胎發(fā)育、孵化和幼體發(fā)育過程,以期為脈紅螺的全人工繁育提供基礎資料。
研究用脈紅螺親螺于2011年7月13日采自大連大長山島海域,殼高為100 ~130 mm,外形完整,無損傷。
將48 個親螺暫養(yǎng)于3 個玻璃鋼(1.2 m×1.0 m×0.8 m)水池內,暫養(yǎng)密度為16 個/m3。每天清底,換水2次,每次換水1/2,連續(xù)充氣增氧。過量投喂蝦夷扇貝、菲律賓蛤仔、四角蛤蜊等餌料。每天定時從同一天產(chǎn)的卵囊中取樣,觀察受精卵在卵囊內的孵化、胚胎發(fā)育和幼體發(fā)育過程,并在顯微鏡下拍照。
脈紅螺屬雌雄異體,交配時,雄性脈紅螺與雌性脈紅螺殼口呈約45°角相對,雄性脈紅螺將其外套腔右側的交接器伸入到雌性產(chǎn)卵孔內(圖1-A),將精子送入儲精囊。交接器較長,靜止狀態(tài)下長度為3 ~4 cm,交接器末端有一鐮刀狀彎鉤(圖1-B)。
受精后,雌性脈紅螺便開始產(chǎn)卵囊,產(chǎn)卵前會對產(chǎn)卵基進行選擇,一般會將卵囊產(chǎn)在養(yǎng)殖池壁、池底和其他一些質地較為堅硬的附著基上。卵囊表面較為光滑,呈菊花瓣狀,外周被一層半透明且較厚的膠質膜所覆蓋,具有保護卵囊內受精卵的作用(圖1-C)。卵囊內含有許多受精卵和一種黏稠透明狀的營養(yǎng)液,受精卵均勻懸浮于該液體中(圖1-D)。
卵囊長短有差異,最短為15.68 mm,含受精卵1028 粒左右;最長為25.83 mm,含受精卵3042粒左右;平均長度為17.33 mm,含受精卵1215 粒左右。
2.3.1 卵裂期在水溫為21 ~22 ℃條件下解剖觀察卵囊內受精卵的發(fā)育過程。脈紅螺受精卵為圓形(圖1-G),卵徑為205 μm 左右。受精后6 h 放出第一極體,9 h 放出第二極體,兩個極體重疊于動物極(圖1-H)。脈紅螺卵裂方式為盤狀卵裂,當極體排出后,動物極開始逐漸內陷、隆起,形成胚盤(圖1-I)。受精后20 h 形成2 細胞期(圖1-J),32 h 形成4 細胞期(圖1-K),2 ~3 d 后形成多細胞期(圖1-L)。隨著分裂球數(shù)量的增多,胚胎開始進入桑椹期。
2.3.2 囊胚期 受精后4 d,胚胎發(fā)育至囊胚期(圖1-M)。此時胚胎略呈橢圓形,細胞外凸,植物極細胞大于動物極細胞。
2.3.3 原腸胚期 受精后5 ~6 d,胚胎發(fā)育至原腸胚期(圖1-N)。此時原腸胚外層細胞自動物極向植物極包被整個胚胎的2/3 以上,后逐漸下包,同時植物極細胞開始內陷,形成原口。原口附近出現(xiàn)少量的纖毛,胚體可以借助纖毛擺動在卵囊內較緩慢地轉動。
2.3.4 膜內擔輪幼蟲期 胚胎約經(jīng)11 d 發(fā)育至擔輪幼蟲期(圖1-O)。此時胚體兩側突起逐漸消失,胚體拉長,表面出現(xiàn)短而細的纖毛,隨著生長纖毛的逐漸增多,胚體靠纖毛擺動在卵囊內做間歇性旋轉,一般為逆時針方向旋轉。此時卵囊呈淺灰色。
2.3.5 膜內面盤幼蟲期 經(jīng)18 ~20 d,胚體發(fā)育至膜內面盤幼蟲期。此時胚胎體積明顯增大,出現(xiàn)足原基,并在足基部出現(xiàn)無色透明的長圓形厴,胚殼薄而透明。頭部形成面盤,面盤呈雙瓣狀,表面光滑、透明,外緣為2 層,各生有一圈纖毛,外圈纖毛長于內圈纖毛,形成環(huán)繞面盤的食物溝。出膜后,幼體通過擺動纖毛,在面盤表面形成水流,借此將因纖毛擺動而搜集到的藻細胞輸送到食物溝中。隨著幼蟲的發(fā)育,卵囊內膠狀物質逐漸溶解不再黏稠,此時卵囊呈灰黑色(圖1-D)。幼蟲活動加強,在卵囊液中頻繁擺動纖毛,做間歇性活動,有時收縮面盤與足,處于短暫的靜止狀態(tài)(圖1-P)。此時如人為將卵囊弄破,放散出的幼蟲亦能利用纖毛擺動而自由游泳。
2.3.6 孵化 在水溫為21 ~22 ℃條件下,經(jīng)20 ~26 d,面盤幼蟲逐漸從卵囊頂孔中孵出,在水中營浮游生活,隨著幼蟲的孵出,卵囊逐漸由灰黑色變?yōu)榘咨?圖1-E、F)。脈紅螺受精卵在卵囊內的孵化時間與水溫、水流有關,水溫為23~24 ℃時只需16 d。
2.4.1 面盤幼蟲 剛孵出的面盤幼蟲平均殼高約340 μm,殼寬約290 μm,具有1 對雙葉形的面盤,面盤四周纖毛密集,浮游能力較強。具有平衡囊和眼點各1 對,透過幼蟲半透明的外殼可觀察到幼蟲心臟搏動,以及胃和腸等消化管道雛形。幼體纖毛的不停擺動可使養(yǎng)殖池內大量的幼體在水體中呈螺旋狀快速游動,纖毛擺動又可使幼體攝食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la saccharophila等單細胞藻類(圖1-Q)。
2.4.2 后期面盤幼蟲 孵出2 ~6 d 后,幼蟲形態(tài)發(fā)生明顯變化,面盤下分化出足和厴,左右兩葉面盤中部開始凹陷,并逐步加深成4 葉,呈蝶狀。孵出16 d 后,幼蟲出現(xiàn)2 ~3 個螺層,貝殼形成前后溝,足發(fā)達呈靴狀,能頻繁伸出殼外做匍匐運動,足內平衡囊清晰可見,頭部出現(xiàn)一對觸角和基眼,幼蟲進入附著變態(tài)期(圖1-R、S)。
2.4.3 匍匐幼蟲 面盤幼蟲經(jīng)過28 ~30 d 的發(fā)育,平均殼寬達到1200 μm 左右時,面盤萎縮退化(圖1-T),失去游泳能力,附著變態(tài)為稚螺。稚螺有3 ~4 個螺層,殼高為1.4 ~1.6 mm,殼寬為0.9 ~1.1 mm,足的蹠面寬廣、發(fā)達,能翻身,頭部有觸角1 對,眼1 對,吻明顯可見,主動舔食,喜群居(圖1-U)。
大部分水生腹足類排出的卵子往往會黏集成群,稱為“卵群”[6]。而卵群形狀也隨腹足類的種類不同出現(xiàn)多樣化:蠣敵荔枝螺Thais gradate 的卵群呈瓶狀,海兔Aplysia dactylomela 的卵群為絲狀,俗稱“海掛面”,泥螺Bullacta exarata 的卵群呈球狀,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的卵群呈玉米芯狀,俗稱“海苞米”[6],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的卵群呈圍領狀[7]。螺類卵群形狀的多樣化可能與其各自不同的進化過程有關,其真正原因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外,本研究中,單個卵囊呈菊花瓣狀,通常會平列聚集很多(圖1-C),這與黃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的卵群相似[8],但卵囊規(guī)格卻存在顯著差異。黃口荔枝螺的卵囊最長為8.24 mm,最短為6.38 mm;而本研究中觀察到的脈紅螺卵囊規(guī)格與魏利平等[3]的觀察結果相似,最長為25.83 mm,最短為15.68 mm。
圖1 脈紅螺的早期發(fā)育Fig.1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snail Rapana venosa
脈紅螺的卵裂為典型的不完全卵裂中的盤狀卵裂。當極體排出后,動物極逐漸內陷、隆起,形成胚盤,胚盤經(jīng)裂為2 個大小相等的分裂球。這種卵裂方式與黃口荔枝螺的卵裂方式相同[8],而與扁玉螺[7]和斑玉螺[9]的不均等式螺旋卵裂存在差異。有學者報道[10-11],貝類幼蟲的發(fā)育一般可分為卵黃營養(yǎng)、浮游營養(yǎng)和直接營養(yǎng)3種類型。卵黃營養(yǎng)型是指幼蟲以自身的卵黃為營養(yǎng),很少依賴或不依賴浮游生物,浮游生活較短;浮游營養(yǎng)型是指幼蟲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浮游時間較長,一般達數(shù)周甚至幾月;直接營養(yǎng)型是指整個胚胎和幼蟲發(fā)育都在卵殼內進行。由此可見,脈紅螺的幼蟲發(fā)育屬于浮游營養(yǎng)類型。對比發(fā)現(xiàn),剛孵化的脈紅螺面盤幼蟲與扁玉螺的早期面盤幼蟲在形態(tài)上并無顯著差別,但隨著幼蟲的不斷發(fā)育,其形態(tài)卻會發(fā)生很大差異[7]。脈紅螺和扁玉螺都是在后期面盤幼蟲時期面盤中部開始凹陷,但脈紅螺凹陷的程度比扁玉螺深得多,并在后期面盤幼蟲的面盤出現(xiàn)明顯的色素沉淀。這和乳玉螺屬的Polinices pulchellus和P.lewisii 面盤幼蟲發(fā)育過程相類似[12-13]。因此,骨螺科動物不同種之間的胚胎發(fā)育既有差異,又有相似之處。柳敏海等[8]認為,種間差異反映了骨螺科動物不同種之間發(fā)育過程中的獨自特點,而相似之處則說明他們在發(fā)育過程中其形態(tài)上的共性。
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當卵囊內脈紅螺胚胎幼體發(fā)育至面盤幼蟲時,便開始破膜孵出,破膜而出的脈紅螺幼蟲經(jīng)歷3 個發(fā)育階段:浮游幼蟲、匍匐幼蟲和稚螺,屬間接發(fā)生型。這與前鰓亞綱新腹足目的臺灣東風螺[14]以及中腹足目的斑玉螺[9]和毛嵌線螺[15]等大多數(shù)種類相似,都屬于胚胎發(fā)育至面盤幼蟲從卵囊中孵化的間接發(fā)生型,而與屬于直接發(fā)生型的新腹足目的香螺和管角螺截然不同[16]。從水產(chǎn)動物進化發(fā)生角度分析,脈紅螺和扁玉螺等骨螺科動物的間接發(fā)生型較為低等。卵囊對于保護卵囊內胚胎起到了重要作用,破膜而出的浮游幼蟲暫時避開了與成體競爭食物,降低了沉在海底的死亡率,同時也降低了下一次繁殖時近親交配的可能,并且通過來自其他群體浮游幼蟲的不斷補充,會有利于種群進化,增加后代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能力[7]。
[1]于洋洋,郝振林,宋堅,等.脈紅螺生物學及增養(yǎng)殖技術研究進展[J].河北漁業(yè),2012,12:50-53.
[2]常亞青.貝類增養(yǎng)殖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
[3]魏利平,邱盛堯,王寶鋼,等.脈紅螺繁殖生物學的研究[J].水產(chǎn)學報,1999,23(2):150-155.
[4]楊建敏,鄭小東,李琪,等.中國沿海脈紅螺(Rapana venosa)居群數(shù)量性狀遺傳多樣性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6,37(5):385-392.
[5]于瑞海,李琪,王昭萍.一種脈紅螺人工育苗的方法:中國,201010290904.4.[P].2011.
[6]蔡英亞,張英,魏若飛.貝類學概論[M].修訂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62-183.
[7]劉慶,孫振興.扁玉螺早期發(fā)育的實驗觀察[J].動物學雜志,2008,43(5):99-103.
[8]柳敏海,彭志蘭,傅榮兵,等.黃口荔枝螺早期發(fā)育的初步研究[J].大連水產(chǎn)學院學報,2010,25(1):24-28.
[9]鐘幼平,丁元錄,陳小妮.斑玉螺生物學初步研究[J].廈門水產(chǎn)學院學報,1996,18(1):42-49.
[10]Thorson G.Reproductive and larval ecology of marine bottom invertebrates[J].Biological Reviews,1950,25:1-45.
[11]謝淑瑾,周一兵,楊大佐,等.長蛸繁殖行為與胚胎發(fā)育的初步觀察[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1,26(2):102-107.
[12]Smith K P R,Richardson C A,Seed R.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eliger larva and juveniles of Polinices pulchellus(Gastropoda:Naticidae)Risso 1826[J].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2005,85(1):171-174.
[13]Pedersen R V K,Page L R.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the planktotrophic larvae of the moon snail,Policiced lewisii(Gould,1847)(Caenogastropoda:Naticeidea)[J].The Veliger,2000,43(1):58-63.
[14]吳進鋒,張漢華,陳利雄,等.臺灣東風螺人工繁殖及苗種生物學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學,2006,30(9):92-95.
[15]周永燦,陳國華,潘金培.毛嵌線螺的研究:Ⅱ.繁殖及幼蟲發(fā)生特征[J].海洋學報,2000,22(3):97-104.
[16]潘英,龐有萍,羅福廣,等.管角螺的繁殖生物學[J].水產(chǎn)學報,2008,32(2):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