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見習記者/許樂
“木耳大王”的遠教經(jīng)
□本刊見習記者/許樂
孔憲云(左二)指導村民進行木耳種植
說起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區(qū)的團山子村,那可是全區(qū)有名的特色農業(yè)村,走上田間地頭,處處可見木耳種植的紅火景象。但就在前幾年,團山子村還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村,村民們被困在傳統(tǒng)農業(yè)的產業(yè)怪圈中,難尋致富出路。同樣的一個村,這短短幾年咋就變化這么大呢?聽到這個疑問,村民們紛紛笑著說:“村里的木耳種植之所以能搞起來,全靠了俺們村的‘木耳大王’和他鼓搗的遠程教育??!”
這村民口中的“木耳大王”又是誰呢?仔細一打聽,人家真名叫作孔憲云,是一位已經(jīng)65歲的老黨員。三十多年前,孔憲云曾擔任過團山子村的支部書記,十年任期屆滿卸任后,老孔自己外出闖蕩,在四川西昌建起一家鐵合金廠,賺得是盆滿缽滿。但正所謂市場行情風云莫測,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當?shù)罔F合金市場一下子遇到了“寒流”,也讓老孔跌了個大跟頭。
說來也巧,老孔在回鄉(xiāng)探親時,恰逢滴道區(qū)遠教辦安排東北農業(yè)大學的許秋紅教授入村講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多年在外打拼的老孔一下就發(fā)現(xiàn)了種植黑木耳的無限商機。“那陣子真是愁死我了,頭發(fā)一下白了一大片,廠子是開不下去了。多虧了遠程教育,讓我發(fā)現(xiàn)了地栽木耳這個好項目!”老孔心動了,從此便成了村遠教站點的常客。老孔心里清楚,自己在這方面根本就是“門外漢”,木耳種植的“攻堅戰(zhàn)”,全得靠遠程教育當“突擊手”了。
“遠程教育真是咱農民的貼心人,一進站點,簡直是要啥有啥,網(wǎng)上的課件講解得那叫一個詳細。”老孔一下子就著了迷。通過在遠教網(wǎng)上的進一步了解,他更加確信木耳種植是一個潛力無限的好項目:袋裝黑木耳占地少、產量高,尤其適宜團山子村這里的林陰地;灌裝木耳菌袋的所需原材料秸稈、豆殼等在團山子村更是隨處可見,無形中又節(jié)約了不少成本;木耳需求量旺盛,銷售也不存在問題。心動不如行動,在遠教部門的牽線搭橋下,老孔和許教授結成了對子,系統(tǒng)學習了食用菌的種植技術。2009年7月,老孔拿出所有積蓄5萬元錢,在團山子村建起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木耳基地,謀劃已久的木耳種植產業(yè)就這么火熱地搞起來了。木耳菌高溫消毒裝好袋,碼放完畢,老孔滿懷欣喜地等著菌袋長出木耳來。可這時候卻出現(xiàn)了意外,15畝的種植基地內約有30%的菌棒陸續(xù)出現(xiàn)了長綠斑的現(xiàn)象。老孔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三四天吃不下喝不下,幾乎翻遍了所有的技術資料也沒有找到問題所在。老孔這下坐不住了,趕緊來到東北農大向許教授請教。詳細描述了現(xiàn)象后,許教授告訴他菌袋出現(xiàn)了“雜菌”(即感染病菌)現(xiàn)象,主要原因估計是由于當初高溫滅菌不徹底造成的,并告知了具體的解決辦法?;氐交睾?,老孔按照許教授的指點,將出現(xiàn)問題的菌袋全部倒出回爐再消毒,重新裝入菌種。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看到出現(xiàn)問題的菌袋慢慢發(fā)出了白色的菌絲,老孔終于松了口氣。
老孔的技術越來越嫻熟,當年一茬夏耳就收入了12萬元,凈賺5萬元;如今他的木耳種植已達到10萬袋的規(guī)模,年收入15萬元。這可讓老孔樂開了花。遠教讓老孔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但他沒光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又積極主動幫助7名致富無門的本村青年干起了木耳種植,為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設施支持。“遠教幫咱富了,咱就有責任帶著大家一塊兒學遠教、一起富起來!”在老孔的帶動下,團山子村木耳種植面積達到了300畝,年生產木耳40余萬袋,產值60余萬元,吸納了村里近50個勞動力到木耳基地工作。老孔計劃下一步和村里發(fā)展木耳種植的農戶一起組建合作社,共同將團山子村的木耳產業(yè)做大做強、打出品牌,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
村民們跟著老孔一起搞木耳種植,潛移默化地,也都成了“遠教迷”。如今的團山子村,大家都跟老孔一樣,時常跑到遠教站點觀看課件,對遠程教育這個好老師,大家是打心眼兒里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