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菊++呂慶平
“中學生作文難”一直是困擾中學(尤其是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盡管廣大中學教師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中學生作文難”這一現(xiàn)象仍然客觀地、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作文教學當中。原因很多,但筆者認為,這與廣大語文教師作文指導上的隨意性、無序性有莫大的關系。長期以來,面對學生關于作文方面的求助,我們給他們的是空洞得不能再空洞的、蒼白得不能再蒼白的答復:“多看、多讀、多想、多寫”。很多教師的作文指導和講評沒有形成序列的教學計劃,往往是即興命題,再輔以空洞的、玄奧的寫作理論來進行“填鴨式”的灌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忽略了作文訓練和指導的有序性、操作性。試想,如此近乎敷衍的不作為,怎么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癥結呢?如此沒有招式、不成序列的作文指導又怎么能使中學作文教學步入高效的快車道呢?
那么,怎樣解決這一長期困擾師生的難題,讓中學作文教學步入高效、有序的快車道呢?
一、轉變觀念,樹立作文技術觀
不少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把寫作文看成一件難事,一件特殊的事。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歷史根源。正如葉圣陶先生幾十年前指出的:“從前書塾里,學生并不個個作文。將來預備學工業(yè)、商業(yè)的,讀了幾年書認識一些字也就算了,只有預備應科舉的幾個才在相當?shù)臅r候開始作文。開始作文稱為‘開筆,那是一件了不得的事,開了筆的學生對先生要加送束脩,家長對人家說‘我的孩子開筆了,往往露出得意的笑容。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了文可以應科舉,將來的飛黃騰達都在這上邊,所以大家都認為作文是一件特殊的事,這特殊的事并且是屬于少數(shù)人的?!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11~412頁。)這段話一語道破:過去學作文的目的是為了做官,所以把作文看作一件特殊的事?,F(xiàn)在科舉雖已廢除,作文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干擾,人們仍把作文看成應試的準備,看成是一件特殊的事。還由于對小學作文要求過高,教師總希望學生寫出立意新穎,語言華美的文章,但只少數(shù)學生能達到,大多數(shù)學生達不到,他們寫幾次寫不好,就會喪失信心,于是認為作文真是一件難事。所以必須要轉變觀念:把作文看成是一件平常的事。
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之下,中小學作文教學長期處于一種低效的狀態(tài)。在進行寫作指導的時候,我們總強調寫作是一門藝術,好像中學作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作家。今天認真思考葉老的話更覺語重心長,擲地有聲。
要改變這種低效的狀態(tài),首先要轉變觀念,變“作文藝術論”為“作文技術論”。把作文訓練看成是一種寫作,而不是創(chuàng)作;是一種技術,而不是一種藝術。不要總是強調寫作是一種很神秘的事情,不要總是引導學生要如何地寫出新意,寫出文采,只要學生能“我手寫我心”就夠了。在這樣的寫作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會把寫作當作吃飯、睡覺、說話等很平常的事,自然不會對作文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就敢于把自己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訴諸筆端。畢竟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不是培養(yǎng)作家,而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
故此,筆者認為,中學作文教學要廓清創(chuàng)作與寫作的區(qū)別,界定藝術與技術的界限,讓學生認為作文并不是一種多么玄妙高深的學問,而只是一種人人都要、都能掌握的實用技術,他們才不會有畏難情緒?!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產(chǎn)生了一種“好之”“樂之”的感情,作文興趣就會提高,作文指導也必然駛入快車道。
二、規(guī)范操作,讓學生作文有法可依
對于作文方法的指導,我們都習慣用“文無定法”來搪塞,從而推卸了對學生在具體方法上的指導責任。事實上,“文無定法”是對進入了一定寫作境界(即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而言的,對于初期寫作(技術模仿)的中學生而言,我們還是要務實點,教給學生一定的招式,傳授他們一定的方法,讓學生作文有法可依。
寫作既然是一種實用的技術,那么,就必然具有操作性較強的“技術動作”。
我們在欣賞跳水、體操運動員那賞心悅目的動作時,在看到飛人喬丹等NBA巨星上演的行云流水般的籃球絕技時,總會發(fā)出由衷的贊嘆。但是這些動作之所以優(yōu)美、流暢,是因為他們通過大量的重復訓練,把組成這一整套動作的一個個具體的技術動作做到位了,做“死”了,唯其如此,這些動作才能流溢生命的精彩。
有時候筆者想,我們的作文指導也可以借鑒運動員訓練和藝術訓練。洪宗禮先生認為,寫作教學盡管定“序”難覓,但無“序”必亂,基本的規(guī)律和序列還是可以找尋的。作文教學應該在有序性和操作性上下功夫,應該強化“片段作文”訓練,讓學生了解寫作的程式、模式。如果我們能夠在作文指導時,形成一個訓練序列,把寫作系統(tǒng)分解成一個個能力訓練點,就如同喬丹們在籃球訓練時的一個個技術動作,然后把這些技術動作練熟了,練“死”了,也許學生就能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
那么,如何進行這種技能分解訓練呢?
首先,“化大為小,化整為零”,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長期以來,我們總習慣于對學生進行整篇作文的訓練,而忽視了片段作文的訓練。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重視并且善于“化整為零”“化大為小”。片段作文的訓練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它將作文能力的訓練點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有一定操作性的“技術動作”,只有先讓學生把這些動作要領掌握了,把這些基本功練扎實了,才能夠有效地完成整篇作文。比如記敘文,我們完全可以就文章的開頭、結尾,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結構,興波技法等進行分解訓練;議論文我們完全可以就論點的提出、論點的分解、事例的選用、敘例的方法、如何分析事例、完全段的寫作、論證方法、思路的拓展、議論文的結構模式等進行技術分解訓練,讓學生在解剖“麻雀”的基礎上,從大量反復的模式化訓練中練好寫作基本功,熟練掌握寫作技能的一招一式。試想,學生能把片斷、完全段寫好了,何愁寫不成一篇文章?如要訓練學生把記敘文寫得生動、細致時,我們采用了對比的方法,使學生在對比中找到寫作的方向。endprint
原句:母親說我頭發(fā)太亂,同學說我頭發(fā)橫七豎八,我卻不以為然?,F(xiàn)在不正流行這樣嗎?
改句:老媽說我滿頭“秀發(fā)”連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學說我的發(fā)型有點F4。對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顧。公元2005年,滿大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種把頭發(fā)一根根拉直再剪得參差不齊亂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后做得蓬蓬松松的“亂發(fā)”嗎?這真是“天然去雕飾”,又省money又cool!你們花錢還做不成這么粗獷自然呢!
原句只有“頭發(fā)太亂”“橫七豎八”“不以為然”這類概括性的詞語,并沒有突出個性,不具體,不生動。而改句則對上述三個共性的詞語進行了獨到的描寫,顯得非常生動而具體,讀來很有味道。
又如我們講解怎樣分析事例的時候,采用病文與修改稿對照的方式,讓學生在對照中掌握分析事例的技能:
原文:磨難,能歷練人生。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事業(yè),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修改稿: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于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事業(yè),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于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要勇敢地走過去,前方是另一片藍天。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授之以漁:提供幾種分析事例的句式:因為……才……;如果說……那么……;假如……那么……;只有……才……等,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分析事例的方法。只要學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些句式去對事例進行分析,就應該能寫出比較規(guī)范的議論文。
當我們把作文視為一門實用的技能時,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就如同一件工藝品,而我們的片斷訓練和模式訓練,就如同制作這件工藝品流水線上的各個工藝流程,把這一個個流程做好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就會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而當學生切實把握了各個分解動作的技術要領時,就能靈活機動地寫好各類文章,實現(xiàn)我們“死”中求“活”的目的。
其次,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小組合批改作文指導。教師可以就高考評分標準,并結合每次作文的訓練點,對學生作文互批互改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提出一些操作性較強的批改要求,如要有旁批,要有總評,要打上分數(shù)等。學生在作文互批互改中,既能發(fā)掘別人的長處、增長見識,又能促使學生自我反思,揚長避短,從而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高。
此外,在作文訓練中還可以采取“升格作文法”。我們以前的作文指導,通常是按“理論——實踐——理論”的思路來進行的,事實上這是一條殘缺的、不完整的作文訓練鏈。而升格作文則是按照“理論——實踐——理論——再實踐”來進行作文訓練和指導,通過作文講評,讓學生在了解自己優(yōu)劣的情況下,進行“二次作文”式的升格訓練,學生在寫作中有方向感,有利于揚長避短,寫出好文章來。
(何元菊 湖南郴州市桂陽縣正和中心校 424400;呂慶平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一中 423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