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東,周艷楠
(通化師范學院 文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學作品教材分析的設想
楊旭東,周艷楠
(通化師范學院 文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教材分析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必經之路。針對語文教學實踐中文學作品教材分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該文提出綜合解釋學、接受美學、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名家和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教材分析的大量實踐,建立有實踐意義,操作性強的文本分析、解讀的有效模式的設想。
文學作品;教學分析;文本解讀
教材分析是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前提和準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教材分析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必經之路。
目前國內文本解讀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解釋學、新批評的文本細讀、接受美學、名家和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教材分析的大量實踐。這些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啟發(fā)我們對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教材分析的思考,而把這些成果加以整合,形成統(tǒng)一的視域,完成“一致性建構”的格式塔,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從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實踐看,文學作品的教材分析是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無法實現閱讀教學的功能和價值。其突出表現是:一是直接為中考或高考而教。中考或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按考試要點把作品拆解的七零八落。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實際上取消了教材分析,沒有看到作品解讀的獨立意義和價值。二是為寫作而教。從作品中歸納寫作方法和技巧,仿寫,當堂的寫作練筆,種種做法不一而足,閱讀課變成寫作的輔助課。閱讀教學當然有為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服務的必要,但閱讀課不是寫作教學的例文分析課,這種做法無形中消解了文學作品閱讀的特殊功效。三是脫離作品,做無意義的生發(fā)。怎么理解都可以,看起來好像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實際上造成作品理解的極大混亂。四是多媒體的濫用。以多媒體眼花繚亂的演示,代替腳踏實地的作品解讀的實踐,架空了學生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也有許多語文教師真誠地希望通過教材分析把閱讀課上成真正的閱讀課,但當他們著手文學作品的教材分析時,常常感到茫然,不知從何入手才好。所有這一切現象都說明,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對于新的閱讀教學理念,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反倒被其他一些語文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束縛了手腳,如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意味著取消了教師指導的意義和作用,從而使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一種無作為的狀態(tài)。“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意味著取消教師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安粦越處煹姆治鰜泶鎸W生的閱讀實踐”也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做作品分析,沒有教師的作品分析的基礎工作,就不會有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與作品產生真正的交流和對話,實際上就是取消了閱讀教學。
文學作品教材分析之所以成為閱讀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對于閱讀理解的內涵缺乏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語文教師在教材分析時的茫然失措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這一點。正如語文教育名家錢夢龍所說:“觀念決定方法”。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深入探究文學作品教材分析不知所措的深層次原因,找到解決由于漠視教材分析而導致閱讀教學茫然混亂局面的方法,探索初中語文文學作品教材分析及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和閱讀教學理念集中體現于下列概念的表述中:“對話”、“個性化”、“閱讀期待、反思和批判”,這是以當代解釋學和接受美學的理論成果為背景的,可以說反映了當代閱讀理念的新發(fā)展。但新課標對它們的闡述遠遠不夠深入,從幾次全國規(guī)模的對 《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輔導的情形來看,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指導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語文學科如何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進行細化的改革關注不夠,導致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感到迷惑。解決這一問題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繼續(xù)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則需要有針對性的,更深入的理論學習,同時在兩方面的結合,實踐,反饋,修正,完善中走出作為語文閱讀教學基礎的教材分析的瓶頸和困境,開拓語文閱讀教學高效率與高質量的新天地。
對文學作品閱讀理解本質的深刻認識和對閱讀理解過程的辯證把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對解釋學的學習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解釋的循環(huán)”,“理解的前結構”,“視界融合”,“效果歷史”,“理解作為存在方式”等理念,豐富并深刻著我們對于教材分析的理解。理解的過程是文本的作者原初視界和解釋者現有視界的交織融合,達到一種既包容,又超出文本與讀者原有視界的新的視界,造成了一個理解有賴于前理解,前理解又有賴于理解的循環(huán),這就是所謂“解釋學的循環(huán)”。審美理解就是對藝術真理的理解,也就是對世界本體存在的理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理解的對象,實際上就是存在的敞開。一方面藝術最直接地對我們說話,使我們覺得同藝術融合為一體,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斷從藝術品中看到自身的存在,仿佛同自己照面。藝術品本體意義的發(fā)現是無止境的,審美理解實質上就是藝術品和解釋者、觀賞者間不斷的對話,是存在意義的不斷揭示。解釋學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入我國,湯一介曾四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經過三十年的發(fā)展,到現在已成為顯學,在各個領域的運用已全面深入地開展,尤其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實踐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語文教育領域,還沒有形成強大的影響,亟待語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習與創(chuàng)新實踐。
新批評的文本細讀法是一種可資借鑒的文學作品文本分析的有效方法,我們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教材分析和閱讀教學提供有益的指導。趙毅衡的 《重訪新批評》是介紹英美新批評比較權威的著作,值得深入學習和借鑒。新批評認為文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文本所有部分和層次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及其聯系構成并指向文本的意義整體。新批評以文本為中心,注重以細讀的方法分析文本中的復義、悖論、反諷、張力,在矛盾關系的解決和調和中獲得意義,認為它們是文本構成的根本策略,反映了世界本身的復雜性和矛盾性,這無疑是正確而深刻的。但否認文本與作者和讀者的任何聯系,則是荒謬的,成為新批評廣受詬病的主要原因,我們在教材分析中應該避免重蹈覆轍。
接受美學的學習同樣重要,它反對機械、片面、孤立地分析文學作品,反對唯文本傾向,強調讀者的積極參與與建構,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是為讀者創(chuàng)作的,它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實現,一部作品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不能算最后完成。文學作品的接受不僅受作品制約,也受讀者制約,讀者是作品的駕馭者,實現者,閱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讀者改變自身的過程。尤其是伊瑟爾的 《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對閱讀和閱讀過程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探索,他的“空白”、“未定點”、“劇目與主題”、“背景與前突”、“否定”等概念與思想豐富而深刻,其思想深度與縝密讓人嘆服,是指導語文教師進行文本分析的一座寶藏。對其他有關接受美學的著作也應有廣泛的涉獵,并結合教材分析實踐總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本分析模式來。
廣泛收集文本分析的成功范例,如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葉嘉瑩、王毅等知名學者對中學語文文學作品的解讀實踐,并總結歸納他們的思維方式的特點和解讀方法的規(guī)律性,以指導中學語文文學作品解讀教學實踐。
語文教育專家對教材分析和閱讀教學的真知灼見,也是我們應予以珍視的寶貴資源,他們把理論和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應該對語文教師和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傾聽他們的感悟與困惑,與他們共同學習思考,共同探討教材分析和閱讀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也可以根據理論學習的成果,設計文本分析的方案,組織閱讀教學課,共同探討成敗得失,總結經驗與規(guī)律,共同促進與提高。
中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分析應當包括外部與內部兩個方面。外部分析指的是文本與作者、時代、社會的聯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要調好焦距,太遠或太近都會使圖像模糊不清。不是從概念、思想或某種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應該從文本的實際和問題出發(fā),從文外尋求合理的解釋,切忌作空泛的庸俗社會學的解讀。內部分析以文本細讀方法找出文中的矛盾和張力,并用還原比較、情感邏輯、復義等方法予以合情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本解讀和分析是以文本為原點不斷地畫一個個擴大的同心圓的過程。同時我們也不應忽略讀者(學生)這方面,要重視他們的獨立見解和創(chuàng)造性解讀,鼓勵不同的解讀方式,但不能脫離文本的既有框架作無厘頭的生發(fā)。最后我們要銘記的是: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解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建構一個不斷擴大的精神自我,因為理解是我們的存在方式。
圍繞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教材分析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予以剖析和透視,并在尋求解決方法的思路上,拓寬視野,多層次、多角度集中解決問題的資源優(yōu)勢,并力圖整合出有實踐意義,操作性強的文本分析、解讀的有效模式,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1]曹明海.語文教學解釋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2](美)肖恩·加拉格爾.解釋學與教育[M].張光陸,譯.張華,審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金浦元.接受反應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4](德)伊瑟爾.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M].霍桂桓,李寶彥,譯.楊照明,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5]趙毅衡.重訪新批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6]王毅.文本的秘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7]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Tentative Ideas on Literature Teaching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YANG Xu-dong,ZHOU Yan-nan
(College of Literatur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he literature textbook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ading teaching,which enable students to receive emotional nurturing,get thought enlightenment,and enjoy the aesthetic pleasure.For the weaknesses of literature textbook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presents to establish effective mode of text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er operation by synthesizing hermeneutics,reception aesthetics,new criticism text reading,famous experts and language educators'a large number of textbook analysis practices.
literary works;teaching analysis;text interpretation
G641
A
1008—7974(2014)03—0107—03
2013-09-04
楊旭東(1965-)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語文文學作品教材分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H12417。
(責任編輯:章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