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花
(通化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從《中國漫游記》看德富蘇峰的東北認識
金成花
(通化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德富蘇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國,發(fā)表過很多關于中國的言論。他對我國東北地區(qū)也非常重視,其東北認識在其中國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吨袊斡洝敷w現了德富蘇峰具體、直接、真實的東北認識:視東北為實現其“大日本膨脹”夢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權益之地、日本統(tǒng)治成績卓著之地。歸納總結德富蘇峰的東北認識,即他認為日本侵略我國東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當合理的。研究德富蘇峰的東北認識不僅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其中國觀,而且有利于我們深入挖掘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
《中國漫游記》;德富蘇峰;中國觀;東北認識
德富蘇峰是日本明治、昭和時期著名的新聞記者、歷史學家和評論家,自1887年登上論壇到二戰(zhàn)結束,在日本輿論界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被譽為僅次于福澤渝吉的日本歷史上的第二大思想家。他自幼學習漢學,曾多次周游中國,對中國既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一生發(fā)表了大量關于中國的言論。他的中國觀雖然不乏客觀實際的一面,但因其始終立足于狹隘的日本國家主義立場,因而缺乏合理性,有失偏頗,因其控制當時的重要媒體《國民之友》和《國民新聞》,他的中國觀對日本國民影響極大。至今國內外關于德富蘇峰中國觀的研究為數不少,本論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研究德富蘇峰在其中國旅行記——《中國漫游記》中所體現的對我國東北地區(qū)的認識,欲以一個更為具體的角度剖析德富蘇峰的中國觀,以期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之效果。
《中國漫游記》是德富蘇峰的第二次中國旅行記,最初是以日記的形式在他控制的《國民新聞》上連載,后結集出版。它由游記部分《禹城鴻爪錄》和感想部分《游中國偶錄》組成,記載了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至12月6日,他自東京經京城(首爾)到奉天(沈陽)、長春、哈爾濱、吉林、大連、旅順、營口、山海關、天津、北京、張家口、大同府、北京、漢口、九江、南昌、南京下關、鎮(zhèn)山、揚州、上海、蘇州、南京、曲阜、泰安、濟南、博山、濰縣、坊子、青島等地游歷時的所見所聞及所感,體現了他對當時中國社會、中國政局、中國人及日本在中國勢力擴張情況的看法,是體現其中國觀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正如他在該游記的“例言”中所言,游記的“內容完全是我在旅途中每天記下來的東西”[1]17,所以雖然文章的修辭有些粗糙,而且內容也較淺顯,但是游記中的記述無疑都是德富蘇峰毫無修飾的最切身的感受,為此研究《中國漫游記》有利于我們了解德富蘇峰最真實的中國觀,這也正是我們根據《中國漫游記》研究德富蘇峰東北認識的原因所在。
“日本人的東北‘認識’,是指日本人對中國東北的認識反映及其情感”,“日本人的東北‘認識’由來已久”,尤其是“明治維新前鼓吹以皇國日本為中心、向外侵略擴張的佐藤信淵等人就別有用心地將原是滿族稱呼的“滿洲”篡改為中國東北的地域名稱”[2],但是日本人真正開始認識我國東北是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起,因為作為這場戰(zhàn)爭的意外收獲日本“邂逅”我國東北,開始重視東北。德富蘇峰是最早關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之一,在思想上對東北非常重視,正如由于俄國、德國和法國的三國干涉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這一事件使德富蘇峰由一個 “平民主義”者轉變?yōu)榉e極鼓吹侵略戰(zhàn)爭的“國家主義”者,對我國東北的認識,在德富蘇峰的中國觀乃至其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吨袊斡洝分须m然關于我國東北的篇幅不多,只記載了德富蘇峰在我國東北15天、7地的游歷內容,但我們卻能從中感受到德富蘇峰非常具體、直接、真實的東北認識。
1.視東北為實現其“大日本膨脹”夢想的重要之地
島國日本領土狹小,資源匱乏,國民生存危機意識強烈,德富蘇峰的“大日本膨脹”夢想也源于此危機感。他于1894年12月、中日甲午戰(zhàn)爭正酣之時發(fā)表“大日本膨脹論”一文,預測當時四千萬的日本人口在62年后將增加為八千萬,將超過日本領土、資源的極限,從民族生存的理由出發(fā),他提出“擴張航路、進行對外貿易、占領新版圖、移居或殖民”[3]247、248、273等對外擴張理論,并把中國視為其對外擴張障礙,指出“并不是因為要征清,才要膨脹,而是要膨脹,才要征清”,“以清國為對手,即是以世界為對手”[3]249,不僅將侵略中國視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而且將其視為征服世界的必然舉措。德富蘇峰的這一“膨脹”理論貫穿于此后他的整個侵略思想體系,并得到了不斷的發(fā)展。在1913年發(fā)表的《時務一家言》中,他在指出“日本帝國為島國,甚至連維持自己生存的食物都難于保障,不斷增加的這六十多萬人口應向何方尋找其出路?!毡具x擇帝國主義之路實是維持整個國民、整個民族的生活和生存的無奈之舉”[4]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反對“北守南進”論,主張北進、南進并行,將日本同時建設為“大陸帝國”和“島帝國”。并且作為主張北進、建設“大陸帝國”,即:占領朝鮮,統(tǒng)治中國東北的原因,德富蘇峰指出這可給日本帶來急需的土地,而且可以安置其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另外他指出 “日本的防御應在朝鮮,朝鮮的防御應在南滿洲,南滿洲的防御應在內蒙古。這是攻擊型防御的重點,僅憑這一點,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對滿蒙的統(tǒng)治”[4],東北已成為他實現對外擴張目的的重要之地。德富蘇峰的這種東北認識,也體現在《中國漫游記》的字里行間。
首先,德富蘇峰眼中的東北土地廣袤,“收割的高粱排在田埂上,一塊田埂大概有一哩多長。天地如此廣闊,自然農業(yè)活動也是規(guī)模龐大的。滿目的平原茫茫如大海,有的地方隨著山坡的曲線而起伏,正像大海的滾滾波浪”[1]38,“而且其土地肥沃,……與關東的瘦瘠土質相比,不禁要讓人嫉妒上天的不公了”[1]51。這里 “遍地都是高粱、大豆”[1]35,在德富蘇峰眼里東北顯然是一個富饒的糧倉。
其次,德富蘇峰非??粗貣|北的礦物、森林等資源。此次出游,剛一踏上東北的土地,他便感嘆東北礦業(yè)的興旺,在游記中他寫到“到了本溪湖,只見熔礦爐的巨大煙筒高聳入云,據說眼下可以產鐵五萬噸,明年的生產能力將會再提高五萬噸。而且其采礦業(yè)也很興旺”[1]28,到了吉林,他又寫到“吉林的資源只開發(fā)了一分,還有四分沒有開發(fā),吉林的山上有木材、礦物,它所擁有的資源恐怕是無盡的”[1]49,在德富蘇峰的眼里東北就是個可以解日本資源匱乏之急的寶地。
最后,蘇德富峰非常重視東北的地理位置?!吨袊斡洝分嘘P于東北地區(qū)地理位置和鐵路交通情況的評述很多,如關于哈爾濱,他寫到:“在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交叉點上,東為波格拉尼奇內,連接烏蘇里主干線并直達浦鹽港,西為滿洲里,連接西伯利亞主干線,而且南方直下到長春連接到我們的南滿線,堪稱為國際性大鐵路的要沖”[1]39,關于吉會鐵路,他又寫到 “如果從我們北朝鮮的清津鋪設連接會寧的鐵路,將來有一天再鋪設吉會線,而且敦賀、清津間再有定期橫渡日本海的航路的話,日本和吉林之間就會更近了,而這也許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1]49,他時刻籌劃著如何利用東北走向世界,實現他統(tǒng)治世界的夢想,如何將大陸和日本連接起來,將中國的資源運送到日本。在蘇峰的眼里東北顯然就是他實現“大日本膨脹”夢想的要塞之地,正如當他回想起12年前聽到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的消息,憤慨之余從旅順的海濱帶回國的那捧砂礫時,大發(fā)感慨“本來是萬念俱灰的紀念,現在成了國運發(fā)展的紀念”[1]64,在德富蘇峰的心目中東北是關系日本興亡的重要之地。
2.視東北為日本享有特殊權益之地
“權益”一詞作為一個政治用語,日本《大辭林》對其解釋為“指權利及與此相伴的利益。多指某一國家在其他國家內所得到的權利和利益”[5]780。尤其是當它被冠上“特殊”這一修飾以后,通常是指某一特定的國家對某一國家、地區(qū)“權益”的排他地、獨立地占有。19世紀末期由于中國相繼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1896年)、《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等不平等條約,俄國攫取了大連、旅順的租借權以及中東鐵路支線的鋪設權等,為此俄國曾主張對我國東北享有特殊權益。但是1905年在日俄戰(zhàn)爭中俄國戰(zhàn)敗,簽訂《樸次茅斯和約》,俄國將其在我國東北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從此日本開始主張在我國東北的所謂特殊權益。尤其是1915年5月日本強迫中國袁世凱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yè)及開礦等項特權,將日本人在我國東北的特殊權益進一步擴大化和具體化。雖然,日本人的這一所謂特殊權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逐漸被取消,但是日本在東北享有特殊權益這一意識卻在日本根深蒂固,影響久遠。
德富蘇峰也是主張日本在東北享有特殊權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中國漫游記》中他也不忘積極鼓吹日本在東北享有特殊權益,呼吁日本政府加快行使特殊權益的步伐,“世界列強已經認識到了我國在滿洲的特殊地位,可是我國的設施卻沒有從根本上回應世界各國的期望,不是嗎?”[1]30、31,尤其是1918年整理出版該游記之際,作為補遺,他所說的一句話“藍辛石井協(xié)定成立的今天,更有事情緊迫之感覺”[1]31,越發(fā)暴露了他企望日本加速在東北行使特殊權益,即加快侵略中國步伐的迫切心情。或許我們可以斷言,他這次游歷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考察并宣傳日本在東北的所謂特殊權益的實施情況。雖然他在游記中寫到“時隔十二年后,突然想去重游中國”[1]19,似乎是一次漫無目的的游歷,實際從這次游歷的時間及路線都能看出他的真實目的。他這次游歷的時間是1917年9月,《二十一條》簽訂兩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正酣、中國剛剛宣布參戰(zhàn)之際,游歷的路線如上所述分為五大部分,即:朝鮮半島、東北三省、京津地區(qū)、長江流域及山東各地。與他12年前《七十八日游記》所記載的那次游歷相比,路線大致相似,只是這次游歷增加了對山東各地的考察,如:考察了曲阜、泰安、濟南、博山、濰縣、坊子、青島等地;而且對東北的考察更為詳細,考察了上次游歷不曾去過的長春、哈爾濱、吉林等地??疾焐綎|顯然是與日本欲強占德國在我國山東的權益之目的相關,而更為詳細地考察東北,不言而喻是為了考察日本人在南滿的居住、經商、開礦及鐵路鋪設情況等《二十一條》所規(guī)定的日本人在東北特殊權益的行使情況。如:關于日本人在長春的居住情況,他寫到“長春地勢廣闊,讓人覺得心情舒暢。這里地屬南滿洲,處于扼制北滿洲的優(yōu)越位置。而且不僅滿鐵的屬地,就連中國人居住的地區(qū)也井然有序,街道平坦,給人以愉快的感覺。所謂屬地是指滿鐵明治四十年秋以五十萬元買下的一塊一百五十坪的荒草地。而現在光在這一地區(qū)內就已經居住了兩千戶人家,一萬兩千多人口,里面阡陌縱橫,并且囤積了大豆百萬石,五谷五十萬石”[1]50、51。并且作為日本人在東北經商的典范,他刻意介紹了日本人經營的大連的“扇芳亭”,稱它為大連“當地最好的旗亭”[1]59;并稱贊“長春大和旅館”“既干凈又整齊,而且服務熱情周到”[1]52。另外,因為《二十一條》第二號第七款規(guī)定“中國政府允將吉長鐵路管理經營事宜,委任日該國政府,其年限自本約畫押之日起,以九十九年為期”[6],所以他還特意考察了“吉長鐵路”,并稱贊吉長鐵路的服務“給人感覺好像來到了中國的茶館似的”[1]47。類似德富蘇峰的這種別有用心的宣傳,無疑加深了日本國民認為日本在中國東北享有特殊權益的意識,使更多的日本人遠離故土,移居中國。1920年在我國東北的日本人數由1910年的76341人劇增為160060人[7]258,東北儼然成了日本人享受特權的“樂土”。
3.視東北為日本統(tǒng)治成績卓著之地
作為一個積極宣揚侵略思想的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德富蘇峰除了積極為日本侵略中國編造日本在東北享有特殊權益等理論依據之外,還不失一切時機為日本侵略中國尋找所謂事實依據。在《中國漫游記》中他就通過對比日、俄在中國的統(tǒng)治情況,肆意謳歌日本在東北的所謂政績。如:在游記中他多次將日本人屬下的南滿州鐵路與俄國人屬下的東清鐵路相比較,“對滿鐵非常不滿的人,在坐過東清鐵路的列車之后,也還是會感覺滿鐵好”,東清鐵路的列車“車內的臟亂就不用說了,車上也沒有采取士兵手拿刺刀進行警衛(wèi)的措施,乘務員來來回回地檢著票,總之好像一點兒秩序也沒有。而且南滿洲的車站周圍一定會看到人家,可是東清鐵路的車站有時只是孤零零地出現在荒涼的野地里。那荒涼之狀,與當年盛氣凌人的武德時期形成鮮明的對比”[1]37,而且,在考察南滿鐵路的吉長鐵路后,他又寫到“與東清鐵路相比,這里(指“吉長鐵路”)車內比較干凈,乘務員態(tài)度也比較好。而且停車時間不是太長。車上還送茶水,提供溫熱的擦手巾,給人感覺好像來到了中國的茶館似的”[1]47。另外,他還將俄國人統(tǒng)治時期的大連與日本人統(tǒng)治時期的大連、俄國人統(tǒng)治下的寬城子與日本人統(tǒng)治下的長春進行了對比,“想起明治三十九年來游此地時的情境,不覺有恍如隔世之感,大連現在雖然沿用了俄國人的規(guī)劃,但是使其得以實現的還是我們大和民族。大連在俄國統(tǒng)治時期人口只有一萬八千,而現在的人口要在此之上在加一個十萬還不夠。其貿易額也很大,進出口額總計一億五千萬元左右?,F在兩個碼頭已經滿足不了需要了,第三個碼頭正在建設中。大連的貿易盛況可想而知,其貿易項目主要是滿洲的大豆,日俄戰(zhàn)爭時期誰會想到大豆竟是滿洲的一大資源呢?”[1]54,55,“長春現在是南滿洲的最北端,即日本勢力范圍的世界。與相距咫尺的俄屬寬城子相比,一邊(長春)是生氣勃勃,一邊(寬城子)是衰敗荒涼、目不忍睹”[1]50。德富蘇峰如此不惜花費大量的筆墨謳歌日本對東北統(tǒng)治的優(yōu)越性,無非是為了證明東北是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統(tǒng)治有效之地,以此將日本對我國東北的侵略行為正當化。
德富蘇峰視我國東北為實現其“大日本膨脹”夢想的重要之地,宣揚東北是日本享有特殊權益之地、日本統(tǒng)治成績卓著之地,無非是為了證明日本侵略東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當合理的,從而為日本侵略中國制造口實。其實,正如中日甲午戰(zhàn)爭被福澤諭吉美化為是 “謀求文明開化進步者與妨礙文明開化進步者之間的戰(zhàn)爭”,即“文野之戰(zhàn)”[8]491,被德富蘇峰美化為“義戰(zhàn)”即攻打“文明之敵人”、“人道之敵人”的戰(zhàn)爭一樣[9]122,德富蘇峰等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慣于美化侵略,否認侵略責任。在釣魚島爭端日益白熾化的今天,研究德富蘇峰的東北認識是為了警醒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日本對釣魚島的所謂“先占”理論,實是日本當今政府和右翼分子美化竊取釣魚島事實的借口,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慣用伎倆。解決釣魚島爭端,必須深入挖掘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根源,做到有的放矢。
[1]德富蘇峰.中國漫游記·七十八日游記[M].張明杰,主編,劉紅,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林憲鵬,呂媛媛.日本人的東北“認識”[J].日本研究,2007(03).
[3]徳富蘇峰.大日本膨張論(1894年)[G]//徳富蘇峰集·明治文學全集34.東京:筑摩書房,1974.
[4]徳富蘇峰.『時務一家言』(1913年),轉引自:梅津順一.徳富蘇峰と「力の福音」――『將來之日本』から『時務一家言』へ――[J].聖學院大學論叢,2006(11).
[5]松村明.大辭林[Z].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1989.
[6]百度百科.二十一條[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7304. htm
[7]日本大蔵省管理局.“満州に於ける日本人々口”[G]//《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査·第1巻·総論》.1950年発行,ゆまに書房復刻,2000.
[8]慶応義塾.福沢諭吉全集第14卷[M].東京:巖波書店,1958.
[9]米原謙.徳富蘇峰日本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軌跡[M].東京:中央公論社,2003.
(責任編輯:品風)
Tokutomi Soho's Understanding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Chinese Roaming Mind
JIN Cheng-hu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okutomi Soho who had traveled across China many times in his life,had made a lot of comments about China.He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Northeast China,which held a significant status in his China's View.Chinese Roaming Mind embodied his specific,direct and real idea of Northeast China,in which he took Northeast China as an important place to realize the dream of"Big Japanese Expansion",to enjoy special rights for Japanese,to rule China completely.To summarize Tokutomi Soho's understanding of Northeast China,he thought that Japan invaded Northeast China was necessary,inevitable and justified.To study Tokutomi Soho's understanding of Northeast China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know his China's View,but also to dig deeper into the root of Japanese Militarism Ideology.
Chinese Roaming Mind;Tokutomi Soho;China's View;the understanding of Northeast China
I207.25
:A
:1008—7974(2014)05—0077—04
2014-03-28
金成花(1964-)女,朝鮮族,吉林通化人,副教授。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B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