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熙,劉佳英..天津工業(yè)大學,天津300387
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原則
王 熙1,劉佳英2
1.2.天津工業(yè)大學,天津300387
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原則,是對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和形式的體現(xiàn)。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應當遵循科學的原則,包括體系化原則、滲透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并且緊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為人的全面發(fā)展而服務的目標,這樣才能有效指導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原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蔽幕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高等學校全面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實現(xiàn)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改革已經開展了近20年,它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結合,共同對社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成效有目共睹。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作為文化素質教育重要依托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呈現(xiàn)出隨意性較強的問題,為了更好地使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聯(lián)系,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相關課程在設置時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
當前,我國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高校中,很多學校的課程數(shù)量已經較大,有的學校相關課程已達到百余門。這種現(xiàn)象從表面上看與 “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很強的一致性,事實上卻存在著隨意性強、不成體系的問題,學生學習后無法真正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對“人的全面發(fā)展”也沒有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
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不是要全國統(tǒng)一,畢竟各校都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另外,“全國統(tǒng)一”也違背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輕松、生動、育人于無形的初衷。即便如此,課程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只有數(shù)量的優(yōu)勢很容易使課程陷入雜亂無章的境地,而無法發(fā)揮課程的實際功能,所以課程設置首先還是要遵循體系化原則。
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目的,主要是敦促學生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有一個較為基礎的了解。課程的體系化設置,對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其文明的行為舉止等有著深遠影響,也只有構成體系的課程,才能條分縷析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文化素質課程設置,也是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過程,多而雜的現(xiàn)象日益消除,取而代之的是規(guī)范、有序、重點突出。以哈佛大學為例,它一直走在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圍繞培養(yǎng)學生思考、表達等能力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課程,學生想學什么就選什么,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哈佛大學認識到,要真正強化基礎還是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而建立了相應的管理體制,“這種獨立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明確了這門課程在整個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便于管理;另一方面,這種獨立管理更重要的是使開設的課程內部更具有相關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p>
我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應遵循體系化原則,將幾門課組合起來,以兩、三門較為基礎的課程作為主干課程,作為第一階段的學習;再加之若干門輔助類的課程,作為第二階段的學習。這樣學生只經過了第一階段的學習,也可以有一個較為基礎的知識儲備。兩個階段的課程形成課程群,經過階段性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系統(tǒng)性、整體性、針對性的知識儲備,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根據教育部的意見,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高校要保證學生在相關課程上修八個學分,這也是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而確定的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從文化素質教育日益重要的地位來看,也能看出這個標準是偏低的。有些學校自主規(guī)定了學生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上,要修滿十五、六個學分才可以畢業(yè)。與教育部最初的標準相比,這些學校對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似乎已經很高了,但是與國外的知名大學類似課程的設置做比較,我國文化素質教育在本科課程中的比重還是偏低。如果能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深入貫穿于高校課程中,緊密與現(xiàn)階段的學習、工作相結合,堅持滲透性原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就會與高校其它方面的學習、工作一并形成合力,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從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的課程設置情況看,各大學把本國語言、文學、藝術和歷史課程列入核心基礎課程,而核心課程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比例也非常大,對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對文化素質教育重視、開設多門相關課程也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不開。在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很多課程本身就帶有社會道德文化的屬性,學生通過對文學、歷史等內容的學習,不僅加深了自身對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還能增強對國家的自信心、對民族的認同感。課程設置上的滲透性原則,可以敦促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文化,體會知識的力量,而個人多學習一些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可以提升個人的素養(yǎng)與品位。文化作為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文明程度的標志,只有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文化背景,才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的依據。因此,遵循滲透性原則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也可以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背景。
另外,這里的滲透性原則,不單指高校方面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開設的類別多、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大,更應當對學生本科期間所修的課程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此來更進一步貫徹滲透性原則。首先,在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中,應當有兩門左右的必修課,還有一些是指定選修課,如依阿華州立大學農學院,早年就把本國語文列入所有專業(yè)的必修課,分兩個學期開設80學時的課程,同時把文學、歷史列入指定選修課。其次,獲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學分數(shù)占總學分的比重要達到一個較大的比例,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士課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課和專業(yè)課程 (含自由選修課)構成,公共必修課部分“包括自然科學基礎、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科學技術及實驗等,課程門數(shù)合計17門,約占本科課程總量38門的44.7%。其中,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課程8門,占總課程的21.1%?!?/p>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如此重要,且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素質教育可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滲透性原則也不意味著要輕視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兩課”?!八枷胝谓逃怯絮r明社會目的性、階級目的性的活動,是按照特定社會、階級的要求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塑造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蔽覀兺ǔR舱J為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最重要的素質,所以,既要看到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又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兩者有機結合,共同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服務。
現(xiàn)代高等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多樣化的系統(tǒng),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能是“全能”的,每個學校的優(yōu)勢不同,不可能每個專業(yè)都在國內或者地區(qū)內處于領先的地位,但各個學?;蚨嗷蛏俣紩碛凶约旱膬?yōu)勢。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開放性原則,就是為了發(fā)揚各校的優(yōu)勢,在一定的地區(qū)與范圍內“互換”資源,以課程為中心,并衍生出一些別具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開放性原則的優(yōu)勢在于最大限度調動相關學校的積極性,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蓬勃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文化素質教育作為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有力補充,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共享,同樣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容易發(fā)揮,并且在更大范圍內積蓄更多積極的能量。
開放性原則首先要求各校擁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最好依照學校的辦學理念(如醫(yī)科類大學的醫(yī)學背景、師范類大學的師范理念、理工類大學的工科環(huán)境等)形成相關課程。而優(yōu)質的綜合類大學則更應從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蘊出發(fā),創(chuàng)設特色課程。特色課程需要一個網絡共享平臺,雖然不能夠做到每門課程的每節(jié)課都有視頻資料,但是特色課程的安排、上課的時間地點應當予以提供。除了課程,網絡平臺還應能夠共享學校之間文化素質教育類講座安排、活動安排等,一場經典的演說、一次精彩的演出都在表達一定的思想觀念,都可能改變著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完善學生的態(tài)度與行為。
在特色課程的基礎之上,還應當形成一批精品課程,進而進行巡講,這也需要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并在各校之間形成學分互認的制度。這樣一來,首先,為教師設定了課程發(fā)展的方向,即成為優(yōu)質的精品課程,敦促教師做好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作,更為教師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做到教書育人與自我提高相結合,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給更廣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推出精品課程可以提升各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整體水平,優(yōu)化相關課程的質量,而巡講這一活動又給予精品課程一個展示的舞臺,不僅使教師的風采有所展示,教師所在學校的校風與精神也有所弘揚,更重要的是使外校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風格的、優(yōu)質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提升了學生的品味,拉近了學校之間的距離,達到開放的共享的效果,在更大范圍中形成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氛圍。
除了針對課程本身,開放性原則還主張在課堂基礎上進行實踐的交流。由于文化素質教育不同于高校的專業(yè)教育,不能在短時間內體現(xiàn)出教學的效果,也不能單純地用考試、考核的方法衡量學生的接受效果,所以實踐交流的意義就更加重大了。交流最好以活動的方式呈現(xiàn),并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來為學生評分?;顒涌梢栽谟泄蚕砺?lián)系的學校中,如以校或者以班級為單位,在學習了詩詞類課程后共同組織一場朗誦比賽;在學習了生活中的物理化學類的課程后共同組織一次相關內容的知識競賽;在學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的課程后共同組織一場愛國主義演講等。這樣使課程更多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這是對性情的陶冶,對德育理念的鋪墊,對審美觀念的提升,對學生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從而促使高校更接近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1]熊偉.解讀美國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報告及其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3,(25).
[2]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J].大學(學術版),2011,(5).
[3]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黎齊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融合機制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4,(5).
[6]吳惠.多元文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2,(8).
[7]熊曉梅.文化自覺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2,(18).
責任編輯:周曉華 王 遠
Curriculum Design for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WANG Xi1,LIU Jia-ying2
(1.2.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The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colleges has represented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th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 including systematic principle,permeable principles and opening principle,and focu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iming at serving for human’s overall development so that it coul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effective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principle
G642.2
A
2095-5537(2014)04-00034-03
2014-05-16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天津市地方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與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EYP5007。
1.王熙(1977—),男,漢族,天津市人,天津工業(yè)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2.劉佳英(1989—),女,漢族,山西省太原人,天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