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湖北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435003)
在西方國家,思辨能力研究發(fā)展較快。美國政府1993年開始將其列入大學教育目標,歐美等國家已經(jīng)形成較為完善的思辨能力教學評測體系。Paul&Elder(2006)將思辨(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定義為“為了決定某東西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shù)脑u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jù)的判斷”。近年來,英語專業(yè)人才思辨缺席的問題已成為英語界和教育界研究的熱點之一。關于思辨能力的理論模型國內(nèi)外有三個較有影響力的流派,一是由The Delphi Research提出的雙錐結構模型;二是由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提出的三元結構模型;三是由文秋芳(2009)綜合國外思辨理論模型提出更適用于教學操作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模型”并明確界定思辨能力的多項分項能力,如分析、推理、評價技能等。該模型對思維能力的闡釋更精辟、更具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更易于操作。層級理論模型的提出旨在指導外語專業(yè)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但可用于指導群體更為廣泛的本科生。該模型從精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五個方面對每一項核心技能進行評判,從而為學生思辨能力的評測提供了具體、易于操作、可進行量化的標準。
我國英語專業(yè)教學長久以來一直沿襲前蘇聯(lián)的重視聽說讀寫譯基本功訓練的傳統(tǒng)模式,因此思辨能力的有關培養(yǎng)及其研究長期被忽視。為了強調(diào)語言方面的技能培養(yǎng),英語課堂過多重視具體技能而弱化思維培養(yǎng)和訓練,且相對其他專業(yè)課程,英語專業(yè)課堂上學習任務也缺乏挑戰(zhàn)和難度。文秋芳、周燕(2006)指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缺席,部分原因是因為任課教師的知識輸入多集中在人文、科普等類型,抽象度不高,因此他們無法跟其他非外語類專業(yè)學生一樣廣泛進行發(fā)散性和思辨性思考。這樣一來,英語專業(yè)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學習方法和學習環(huán)境中,思維能力無法進一步提高。
結合文秋芳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模型,針對其提出的分析、推理和評價指標及其具體標準,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1.進行閱讀教學。這有別于傳統(tǒng)的對語法、詞匯的知識傳送,而是強調(diào)在做英語閱讀時,引導學生進行“讀思結合”,即帶著問題去讀。此處的“問題”,并非傳統(tǒng)教學中的閱讀理解問題,而是學生通過收集文章產(chǎn)生的時代、歷史及作者的背景,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對作者的觀點進行綜合評價。因此,這就要求學生不能望文生義、照本宣科,而是要求學生在閱讀前進行大量資料收集,并在各種觀點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yǎng)獨立思維和思辨能力。
2.進行辯論教學。辯論中要求辯手推理論證,不能簡單進行語言描述,因此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及總結能力。辯論是通過唇槍舌劍闡明自己看待事物的見解并揭露對方的矛盾,達成共識。辯論雙方需利用自己收集的例證,通過各自的能言善辯及思維能力,爭取辯論的勝利。在素材準備過程中,學生得以優(yōu)化知識結構進而進行獨立思考,這點對于學習語言的學生尤為重要。將辯論式教學應用于英語專業(yè)教學已逐步走入教育者的研究視野,因此對教師的定位也提出新的要求,即由傳統(tǒng)的傳授者成為引導者和評價者,改變原有的傳統(tǒng)知識點講解法過渡到學生體驗法。同時,教師需要進行課堂任務設計,提前布置學生搜集材料,管理課堂辯論進程、辯論后的評估及反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3.進行研討式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而進行討論式自由傳道,學生成為主體和中心。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在課后進行相關題目的資料收集、閱讀及思路整理,在課堂上參與辯論及總結,最終完成研討并得出相應結論。傳統(tǒng)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傳遞,其中學生大多是被動接受,并非積極主動地探尋知識領域;但研討式教學注重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從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學習探究者,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提高其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4.進行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于開發(fā)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級智力技能。當前國內(nèi)外大學不少學科尤其是商科課程大都采取案例式教學方法,他們多采用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景或事件。通過該教學法,學生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得到大大提高,因此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教師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如在閱讀、商務英語、談判、口譯等課程中,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學法。
針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缺席的現(xiàn)狀,采用著眼于“讀思結合”的閱讀及辯論活動,開展研討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同時,該教學過程有利于師生教學相長,也有助于促使學生加強知識儲備,鍛煉溝通技巧,培養(yǎng)獨立思辨意識。
[1]Paul,R.&Elder,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2]Ellis M,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社,2002.
[3]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5-42.
[4]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y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J].外語學刊,2006(5):76-80.
[5]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6]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將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