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剛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已日益深入教育者心中。以生為本的課堂,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以學定教。然而在現實課堂中,很多老師卻很迷茫:以學定教到底應該怎樣定?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談談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以學定教,找準課堂教學的起航點。
教,主要不是一種傳授知識、技能的行為,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愿望,培養(yǎng)學習能力。以學定教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在以學定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當立足文本重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語言文字所呈現的絢麗多彩的世界。
在略讀課文《全神貫注》教學時,我就緊緊抓住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精雕細刻一座女像時的種種表現這一重點,引導學生來發(fā)掘他全神貫注的工作態(tài)度。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找出羅丹工作的動作與神態(tài),并進行反復朗讀,讓學生說說從哪里感受到羅丹的“全神貫注”?!耙粫合蚯?,一會兒向后”,“他在干什么?”我讓一名學生走上講臺一邊讀、一邊演,讓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然后開展小組討論,學生領悟出了“羅丹在多角度地觀察女像,反復地思考并嘗試修改自己的作品”。接著我又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領悟了“他把地板踩的吱吱直響,手不停地揮動”等精彩的語句。通過對這些詞句的深入研讀,學生們被文章的精彩描寫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為羅丹如癡如醉的工作激情所折服。最后,我問學生:“你們有過這樣的親身感受嗎”?幾個學生舉手了,有的說:記得有一次,我被一道題難住了,一會兒咬筆桿,一會兒撓腦袋,一會兒在草稿本上亂畫,想不出辦法的時候就很煩躁,想出了辦法則高興得手舞足蹈。老師,我在書上讀到過,有位生物學家在路上看螞蟻打架,一看就是一整天,人們都笑他是傻子……
教師精心選擇課文中需“精”讀、“細”讀的重點,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通過有層次、有取舍、有詳略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熏陶、語言感悟與方法習得上,皆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學生“學”的難點,預設一條簡約的學習路徑,如向導一樣,領著學生走在學習路上,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佳的效果。以學生“學”的難點定“教”,一方面讓學生的“學”少走彎路;另一方面,“學”得聚焦、有效。學生已經懂得的,不再教;學生沒有懂的、難懂的,重點教。教學便能較好地實現針對性、適切性,使學生“學”有所獲。
例如《給予樹》一文,課文講的是在圣誕節(jié)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初讀文本,教師們頭腦里馬上跳出的一定是“愛心”二字,但“愛心”只是淺層的泛化的內涵,“愛心”在金吉婭的身上有著獨特的、更加沉甸甸的表現。其一,《給予樹》一文中,金吉婭家的經濟并不寬裕,在圣誕節(jié)來臨之際,母親只攢了一百美元,卻要由五個孩子來分享,每個孩子分到的只是二十美元,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金吉婭用這些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這份“愛心”是否比家庭條件富裕的人獻愛心更可貴呢?其二,《給予樹》一文中,買禮物前,孩子們都“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而金吉婭在有可能無法給兄弟姐妹們送出最誠摯的祝福,反而給兄弟姐妹們帶來失望甚至傷害的后果中把這寶貴的二十美元用于購買洋娃娃,這份“愛心”是否顯得更加沉甸甸呢?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可從“家庭條件”和“兄弟姐妹的互相祝?!眱蓚€視角花心思設計教學,層層剝筍式地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感悟文章的人文內涵。
這樣基于文本的有效的“教”,在幫助學生讀通讀透文本的同時,更挖掘出了語文教學更有用的價值——情感的陶冶與精神境界的提升。這樣的“教”,引領學生進一步走近作者的視野,領悟文本的意境,真切地感觸文本流淌出的綿長意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隨著學段的上升,學生的學習內容螺旋上升,相應的學習方法、技能和策略也要不斷地提升。但是小學生的學習思維以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為主,缺失的是理性思考和深度認識。在學習策略上,學生往往是無意識的,僅憑自己的“經驗”進行學習。因此在學習方法薄弱的“轉折處”,教師的“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女媧補天》一文,要落實第二學段關于閱讀目標的要求“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边@對學生有相當的困難,因為他們以前沒有類似的經歷,在學習習慣上不大可能去關注“關鍵詞句”,在學習方法上也不懂得如何去關注“關鍵詞句”。
教學時,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引導學生去關注課文第一自然段的5個詞語“窟窿、深溝、燃燒、圍困、掙扎”,并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①觀察這5個詞語,你發(fā)現了什么?(每組詞語偏旁都相同,并讓學生積累類似的詞語。)②選擇1個詞語,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感悟詞語的意境。)③找到5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反復品讀,體會到了什么?(這5個詞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天空塌下一大塊之后,人們所遭受的巨大苦難。)④帶著品讀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句子。⑤師生共同小結學習方法:閱讀時可以抓住關鍵詞語,用心體會,展開想象,悟出句子蘊含的情感。接下來的第三自然段,我就放手讓學生運用這樣的學習方法展開自主學習,學生大多能抓住“冒著”“生命危險”“幾天幾夜”等詞語,朗讀品悟,體會到女媧補天的艱辛。
這樣的教學,準確地把握住了學生學習方法、策略的“轉折點”,又很好地實現了“學”與“教”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在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抓住“核心”時,教師適時出手,加以指導,以“導”促“學”,相得益彰,實現了理想的教學境界。
以學定教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著眼點和落腳點。由于種種原因,一個教學班的學生群體,其學習習慣、學習品質、認知特點總會存在諸多差異,甚至在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爭議”。面對這些“爭議”,我們應該及時調整預設方案,把“爭議”轉化成學習資源,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一次,我在執(zhí)教《我最好的老師》一文,接近尾聲,同學們都在為懷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力而喝彩,都在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對懷特森先生的敬佩之情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覺得懷特森先生一開始就是在騙人,他難道不能用別的教育方法嗎?所以我覺得懷特森先生至少不能被稱為“最好的老師”。有些學生也表示了贊同。此時,我面帶微笑、不緊不慢地對學生們說:是??!說謊的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嗎?一石激起千層浪,片刻的寧靜之后,學生們迅速分成了兩大陣營,一部分持肯定態(tài)度,也有很多同學持反對意見。我及時引導請同學們保留自己的觀點,然后仔細朗讀課文,找到充足的理由,來說服對方同學好嗎?從學生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他們的思考是深入的。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們迫不及待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們的思路更加清晰,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客觀。學生們漸漸地理解了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逐漸接受了他獨特的教學方式。于是,師生再次動情地讀起文中懷特森先生上課的句子,敬佩之情溢滿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