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東 陳 濤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鄭州450000)
參苓白術散治療腸易激惹綜合征脾虛濕盛型腹瀉43例
孫曉東 陳 濤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鄭州450000)
目的 觀察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惹綜合征脾虛濕盛型腹瀉臨床療效。方法 將85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用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輔以飲食調(diào)理、心理指導;對照組42例單純用西藥治療。結(jié)果 治療組臨床治愈30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7%;對照組臨床治愈22例,顯效7例,有效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6.2%。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主要癥狀療效比較,各項均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jié)論 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惹綜合征性脾虛濕盛型腹瀉療效確切,優(yōu)于單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
腸易激惹綜合征;參苓白術散;脾虛濕盛
腸易激惹綜合征(IBS)是一種較常見的慢性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發(fā)病率較高,國外文獻報道占胃腸門診的30%~50%。我國出現(xiàn)IBS癥狀者的比率與國外相仿,患者年齡多在20~50歲,女性多見(女∶男為2~5∶1)。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特點是整個腸道刺激的生理過程反常,而缺乏明顯的組織形態(tài)學和生態(tài)異常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功能紊亂,有與排便相關或排便習慣性改變相關的腹痛,并伴有不正常的排便及腹脹癥狀。根據(jù)臨床癥狀,??煞譃楦篂a為主型、便秘為主型和腹瀉便秘交替型。現(xiàn)代醫(yī)學對其療效不佳,筆者將2010~2013年就診的85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1.1 一般資料 兩組85例均為本院住院及門診病人。治療組43例中,男13例,女30例;年齡14~64歲,平均41.5歲;病程3個月至8年。對照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2~65歲,平均43.2歲;病程3個月至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及1999年制定的Rome標準擬定:①兩組病例均具有典型的腹脹、腹痛、排便功能紊亂等胃腸道癥狀,癥狀持續(xù)或間斷發(fā)作超過3個月以上。電子結(jié)腸鏡檢查正?;騼H有輕度的腸黏膜充血、水腫。②脾虛濕盛型具有乏力、食欲缺乏、神疲懶言、四肢困重,腹脹、腹痛,食后尤甚,便后緩減,面色萎黃,大便稀薄,日達數(shù)次,無膿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虛濡緩。
1.3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年齡在14~65歲,能積極配合治療,定期復查者。
1.4 排除標準 年齡14歲以下或者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患有慢性胃炎、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克隆氏病、嚴重的慢性結(jié)腸炎、特異性結(jié)腸炎及腫瘤等器質(zhì)性病變者;合并有胃、肝、膽、胰等消化道病變;其他影響胃腸動力障礙的疾病,如結(jié)締組織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等;其他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物組成:人參、白術、蓮子各12g,山藥、茯苓各15g,薏苡仁30g,砂仁、白扁豆、桔梗各10g,甘草6g。伴有便秘者加火麻仁30g;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20g。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水煎服,同時予以飲食及心理調(diào)理,認真傾聽患者訴說病情,耐心解釋開導,建議患者多運動,多參與社會活動,多聽輕音樂,飲食宜輕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忌食牛奶、豆制品等產(chǎn)氣較多的食品,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1.5.2 對照組 嗎丁啉10mg,整腸生2片或金雙岐2片,谷維素10mg,均每日3次口服。
兩組治療期間均停用其它藥物,以4周為1療程,療程結(jié)束停藥1月后進行療效統(tǒng)計。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腹瀉或便秘停止,大便成型,每日1~2次,3個月不復發(fā);有效:癥狀減輕,大便軟或燥,每日2~3次或每2~3日1次;無效:癥狀無改善,腹瀉、便秘仍不能控制。
2.2 療效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的功效,一直以來被醫(yī)家譽為治療脾虛濕盛證的代表方,在臨床各科均獲得廣泛應用。本研究通過對參苓白術散的組方規(guī)律、現(xiàn)代藥理作用及其在臨床治療腹瀉、小兒厭食、痿證、化療后并發(fā)癥屬脾虛濕盛證進行分析,以對此方進行探討。脾胃強弱與泄瀉發(fā)生有密切關系。其病機不外乎脾胃虛弱,運化失調(diào),升降失和,濕邪內(nèi)生,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下有精氣下流見便溏、泄瀉。臨證常用參苓白術散益氣健脾,滲濕止瀉。方中人參、白術、山藥、蓮子益氣健脾,補其虛;茯苓、薏苡仁滲濕健脾;白扁豆健脾化濕和中,除其濕;砂仁芳香醒脾開胃,調(diào)其氣,行其滯;桔梗開宣肺氣,通利水道,引脾氣上升;再予甘草調(diào)和諸藥,緩急和中。方中用藥甘淡平和,共奏補虛除濕、健脾行滯之效,方可濕去脾安,泄瀉自止。腸易激綜合征屬中醫(yī)學“腹痛”“泄瀉”等范疇。其主要病因病機為: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脾主運化水谷,賴以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則脾升清降濁失常,使大便完谷不化、稀薄。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的功效,方中人參、白術、山藥、蓮子益氣健脾,補其虛;茯苓、薏苡仁滲濕健脾;白扁豆健脾化濕和中,除其濕;砂仁芳香醒脾開胃,調(diào)其氣,行其滯;桔梗開宣肺氣,通利水道,引脾氣上升;再予甘草調(diào)和諸藥,緩急和中。方中用藥甘淡平和,共奏補虛除濕、健脾行滯之效,方可濕去脾安,泄瀉自止。臨床觀察表明,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脾虛濕盛型腹瀉,只要辨證準確,便效果確切,特別是對年老體弱、大便長期稀薄者,愈后不易復發(fā)效果尤著。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12
1672-2779(2014)-03-0023-02
張文娟 本文校對:王海明
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