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 曄
●煙熏火燎的灶臺燃燒的是火頭軍王傳祥40年的黃金歲月。攝影/陳允長
時下,在中國餐飲行業(yè),45元能夠吃幾個菜?
不要說大中城市,就是在一個縣級市餐館,45元也只能點一個中等菜肴。那么,有45元吃一天,每頓飯可以品嘗到40多個小菜,而且還能夠吃到魚和蝦的地方嗎?
有。這就是遼河油田干部管理學院食堂。
在遼河油田干部管理學院,有一位在七尺灶臺煙熏火燎了近40年的漢子。他就是59歲的炊事班長王傳祥。為了讓學員吃出健康,吃出溫馨,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王傳祥在炊事班長的位置一干就是40年!
在敞亮潔凈的學校餐廳,四周墻面掛滿錦旗。食堂管理員李春林,一位副團級轉業(yè)軍人指著80多面錦旗說:“我們有位炊事班長,叫王傳祥。有了他,我們食堂才有這么多榮譽,45元一天的伙食才能夠讓你吃得好、吃得飽?!?/p>
說起王傳祥,李春林侃侃而談,如數(shù)家珍:“他這個人干活不惜力,一天到晚不知道累。嗓門大,每天大聲吆喝著,挺嚇人的;不喊也不行,做起飯來,鍋碗瓢勺交響曲,每天他要上廚指揮。”
正說著,只聽餐廳門外有人亮著大嗓門和炊事員說話。聞其聲,知其人。老李說:“是他來了?!毖曂?,只見來人中等身材,眼睛不大瞇縫著,圓圓的面龐黑里透紅,莞爾一笑,腮邊淺現(xiàn)酒窩,腰板雖然不是那么挺拔,仍然顯示出軍人氣概。
“你好,我是王傳祥!”聲音果然洪亮高亢,一雙大手握過來,非常有力。我們彼此寒暄幾句,王傳祥說:“吃飯時間到了。”
我看到了傳說中的遼河油田干部管理學院學員的伙食。除了正餐有30多道熱菜六七種主食外,還有40多種小菜五顏六色、清新鮮嫩。但你想不到這些小菜大多是廢物利用。蘿卜皮、香菜根、辣椒胡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制作小菜是王傳祥在部隊練就的手藝。王傳祥帶領炊事員們在學校食堂前廢棄的花窖開拓出一畝多菜地,種下20多種蔬菜,每年自產(chǎn)幾萬斤無公害蔬菜,為學校節(jié)省幾萬元開支。菜地也成為制作小菜的寶地。即使那些看似沒有用的蔥骨朵兒,王傳祥也舍不得丟棄,而是把它們洗干凈,用打餡機打碎,再放上干紅椒等調(diào)料。于是,學員餐桌上便多了一種深受學員喜愛的小菜——自制辣醬。
一位資深教授說:“走遍全國也沒看到過這么多種自己制作的小菜?!绷硪晃唤?jīng)濟學教授一邊品嘗,一邊算賬:這么多小菜不要說去大超市去買,就是到低級市場批發(fā),一年沒有3萬~5萬也下不來啊。
即使小菜是自己制作的,但45元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保持這樣的伙食質量似乎是不可能的。
“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在節(jié)約上下功夫?!蓖鮽飨檎f,“我們不能從學員嘴里摳東西,要為學員嘴里送東西?!?/p>
降低食堂營業(yè)成本關鍵在于主副食的采購,王傳祥深明此理。為此,王傳祥經(jīng)常起大早趕到菜市場,為的是批發(fā)到第一手菜。因為第一手菜每斤能夠節(jié)省0.5元以上。
在菜市場商販眼里,王傳祥是個十足的老摳兒,經(jīng)常為了幾分錢討價還價。一次買活桂魚,一斤45元,商販要用加厚的黑塑料袋和魚一起過稱,王傳祥不干。他一合計:用加厚黑塑料袋浸上水,就會增加二三兩,就是十幾元錢。他堅持要一條條稱完再裝袋子。商販搖搖頭挖苦他:“至于這么摳嗎?”
食堂的節(jié)省正是王傳祥一分一分摳出來的。這些年,他每天加班加點卻從未要過一個加班費;為食堂購菜從來不要車,不搭車,能用自行車、摩托車馱的就用車馱,一年節(jié)約車費就達上萬元;他購物跑壞了5臺電動車、摩托車,修理費花了上千元都是自掏腰包。
為了節(jié)省外雇工,王傳祥和管理員李春林商定:食堂一人多崗,分工合作,大廚也是洗碗工,管理員、班長也是擇菜和拖地工。什么活都干,哪兒忙上哪兒去,為的是節(jié)省幾個人的開支,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放到學員伙食上。
在遼河油田干部管理學院,45元吃得飽不算,吃得好才讓人心服口服。
在學校食堂,菜譜不是張貼在墻上,而是刻在王傳祥的心里。培訓班計劃一到,他都要做一番調(diào)查,然后根據(jù)學員具體情況決定菜飯的葷素咸淡、酸甜苦辣與就餐數(shù)量,保證人人都能吃上可口的飯菜,杜絕出現(xiàn)有些菜不夠吃,有些菜沒人吃的現(xiàn)象。他還帶領大家去采摘野菜。冬天包的野菜餡餃子、包子,深受學員歡迎。
王傳祥要求廚師、面點師每周必須推出2~3道菜品、1~2樣主食。他常說,沒有創(chuàng)新就是倒退。他從不放過學習機會。一次,他在一家小飯店參加一個老鄉(xiāng)生日聚會,發(fā)現(xiàn)一道茄子菜燒得別具風味,就遛到后廚想探個究竟,結果被飯店老板發(fā)現(xiàn),硬是被人從后廚攆了出來。
為了讓學員吃得滿意,王傳祥每天到餐廳細心觀察學員打菜情況。一天,他發(fā)現(xiàn)一位學員盤子里只有咸菜,就立即走上前問這位學員為什么不打熱菜?學員有點不好意思:“我這個人有個怪毛病,不吃蔥、姜、蒜。”王傳祥說:“這好辦,您稍等一會兒?!彼R上到后廚炒了兩道不放蔥、姜、蒜的菜,親自送到這位學員的餐桌上。這位學員萬分感動。
為了不斷提高飯菜質量,王傳祥組織炊事員每周開兩次班務會,按照學員和客人的反饋意見,隨時調(diào)整主副食品種,同時注重把好采購關。他帶人每年外出采購新糧食,研究粗糧細作,品種達到10多種。他還組織大家自己腌酸菜、生豆芽、做小咸菜等,不僅讓就餐人員吃上了可口的飯菜,而且確保了食品的衛(wèi)生安全。
學員們都說,學校的粥好喝。但他們不知道王傳祥付出的心血有多少。每天凌晨拖完地,他就開始熬粥。作為大食堂,用頭一天的剩米飯熬粥無可非議??赏鮽飨檎J為,要讓學員喝上好粥,適應不同地區(qū)學員的口味,那就得生米下鍋,小火慢熬,品種多樣化。這些年來,學校早餐的粥品最多達到13種。 凌晨四五點,粥熬好了,王傳祥開始蹬上三輪車到批發(fā)市場批發(fā)第一手菜。
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王傳祥每天用心彈奏他的三部曲。食堂、菜地、菜市場,三點一線,他馬不停蹄,牛筋底硬是磨出幾個窟窿。最多一年,他穿壞過9雙鞋。
遼河油田干部管理學院食堂的伙食好吃,讓人想不到的是桌椅擺放也是井井有條。
這些年來,王傳祥始終保持軍人本色,對炊事班進行半軍事化管理。他要求餐廳的桌椅等餐具必須擺列整齊,橫成行、豎成線,50多張餐桌、600多把椅子,筷子籠、牙簽盒、餐巾紙橫看豎看都在一條線上,40多種小菜的筷子朝向一致擺放在小菜盆上。
王傳祥就像個專業(yè)木匠,只要走進食堂,就瞇起一只眼睛吊線。因此,他被戲稱為“吊線班長”。
王傳祥對飯菜質量嚴格把關,菜肴必須色香味俱佳才能上餐桌。一次,一位廚師正準備將一道炸肉丸子裝盤上桌,他發(fā)現(xiàn)欠火候,立即責令廚師重新做。幾位年輕炊事員在一旁嘀咕:“咱是大鍋菜、大鍋飯、大食堂,差不多就行了,又不是星級酒店。”王傳祥一聽,嗓門立馬提高八度:“大食堂、大鍋菜、大鍋飯也要有標準。我們到什么時候標準都不能降!”
王傳祥執(zhí)行標準可謂六親不認。改刀工劉金鎖是他的老戰(zhàn)友,兩人有30多年的交情。有一次,王傳祥發(fā)現(xiàn)劉金鎖換完工作服后沒洗手就去切菜,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毫不留情,并放出狠話說:“再發(fā)現(xiàn)一次你就走人!”
還有一次,廚師王家運在翻炒茄子絲時被王傳祥叫停:“色澤不對,鹽放多了!”王家運一嘗果然咸了一點。于是,他二話沒說,重新開始炒制。
王傳祥對炊事員要求嚴格,追求完美,對自己更加嚴格。每天凌晨3點多,他會悄無聲息、躡手躡腳走進食堂。先是拖地,年過半百的人硬是揮動墩布一步一步挪,豆大的汗珠灑落在3000多平米的地面。發(fā)現(xiàn)地面有油漬,他就用餐巾紙擦拭干凈,不留印記。
多年來,王傳祥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琴師和樂手,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沒節(jié)假日、雙休日,堅守在七尺灶臺,用心血和汗水彈奏他心中的樂章。
聽說王傳祥一度離開過他的崗位。上世紀90年代末,王傳祥停薪留職,開了個小飯店。憑借他曾師從遼菜名廚王九章、國家一級廚師資質和人脈關系,他的小飯店生意非常紅火,最多一天凈賺8000元。王傳祥提前進入小康時代。
這時候,干部管理學院食堂一度呈現(xiàn)學校領導、辦班單位和學員“三不滿意”狀態(tài),每年虧損10多萬元。學校領導懇請王傳祥“出山”接管“三不滿意”的亂攤子。軍人出身的王傳祥不顧家人反對,臨危受命,開始重操舊業(yè),擔任學校食堂炊事班長,把全部精力用在食堂管理上。
他和管理員李春林攜手同心,“三不滿意”食堂很快面貌煥然一新,扭虧為盈。眼瞅著食堂錦旗一面面多起來,他家那個生意紅火的小飯店卻很快倒閉了。有人說,老王這人有點缺心眼。王傳祥樂呵呵地說:“食堂雖小關系到油田的發(fā)展,我那點錢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