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上文明歷程的實物見證
    ——上海地區(qū)出土的古代玉器

    2014-02-06 07:55:30撰文張尉
    創(chuàng)意設(shè)計源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玉簪玉帶玉器

    撰文:張尉

    海上文明歷程的實物見證
    ——上海地區(qū)出土的古代玉器

    Shanghai Civilization Course Entity Witness

    撰文:張尉

    編者:

    《上海市工藝美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提出,要積極開展本土工藝美術(shù)文化研究。

    本專題以“海上文明歷程的實物見證——上海地區(qū)出土的古代玉器”、“上海手作的田野調(diào)查與學(xué)術(shù)思考”、“丁佩《繡譜》價值批判”三題,呈現(xiàn)海上專家學(xué)者、80后手作自由研究人、高校工作者不同視野對本土工藝美術(shù)考古發(fā)掘、田野生態(tài)、存世典籍諸方面的階段探索成果,響應(yīng)“三年行動計劃”,為上海工藝美術(shù)的資源保護、特色挖掘、創(chuàng)意要素提煉和行業(yè)產(chǎn)業(yè)發(fā)展積累力量。

    上海作為海內(nèi)外聞名都市被世人所知曉,是近代開埠以后的事了。而實際上,遠在距今數(shù)千年前的原始時期,上海先民們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了光輝璀璨的古代文明。

    玉器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標(biāo)志之一,曾廣泛興起于南北大地,史前北方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及南方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新石器時代諸地域文化都有過特色鮮明的制玉工藝,遺留下大量令后人驚嘆不已的杰出作品。

    圖1 馬家浜文化 玉玦

    圖2 崧澤文化 魚鳥形玉璜

    圖3 崧澤文化 雞心形玉琀

    上海地區(qū)出土的史前玉器,年代最早的可上溯至距今約6000多年前①。1974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出土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玉玦,直徑3.1厘米,色白瑩潤,厚薄不均,是早期人們用來打扮裝飾自己的耳飾(圖1)。

    1974—1976年,崧澤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6000—5500年,以遺址命名的崧澤文化的不少玉器,如玉璧、玉璜、玉鐲、玉琀等②。崧澤出土的玉璜除了其他地區(qū)文化常見的條形玉璜、半璧形玉璜外,還有個性獨具的魚鳥形玉璜、橋形玉璜等。魚鳥形玉璜,長6.6厘米,青綠色,扁平形,一端似魚,一端似鳥,形制奇特,兩端各鉆一孔,可穿繩懸掛于頸間,別具趣味(圖2)。

    崧澤文化玉琀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玉琀,或呈雞心形,或呈扁圓形。雞心形玉琀,長4.2厘米,青綠色,扁平形,一端寬圓弧,一端尖錐形,中間鉆一孔(圖3)?,H是古代放置于死者口中之物,《說文》:“琀,送死口中玉也。”《周禮·春官·典瑞》:“大喪共(供)飯玉含玉?!惫湃苏J為,人死后靈魂不滅,不能讓死者空口而去,故事死如生。最初是將食物等置于死者口內(nèi),后漸放以一些珍貴的東西,如貝、珠、金、銀、銅、琉璃、玉等。玉琀則有做成各種動物形狀的,漢代最流行的是做成蟬形,所謂“琀蟬”,取其清高脫俗和復(fù)活再生之意。也有以其它器物含于口中的。置玉死者口中,還有保護尸體不朽的迷信希冀,所謂“口含玉石,欲化不得”。

    良渚文化分布于太湖流域的江、浙、滬一帶,距今約5300—4200年,其玉器制作水平達到了史前最高峰。1982—1986年,在上海青浦重固福泉山出土了大批良渚玉器,有玉璧、玉琮、玉鉞、玉權(quán)杖、玉錐形器、玉梳背、玉項飾、玉鐲、玉帶鉤、玉琮形管、玉鳥等,品類豐富多彩③。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其由手鐲演變而來,為祭祀的禮器,也是財富、權(quán)力的象征。神像飛鳥紋玉琮,高5厘米,寬6.6厘米,青綠色,矮方柱體,外方內(nèi)圓,外璧以四角為中心,各琢一組神人和獸面的復(fù)合神像紋,共四組。上為抽象的神人紋,兩條橫長棱代表冠帽,二圓圈代表雙眼,短橫棱代表鼻子;下為獸面紋,橢圓形眼瞼中有眼珠,眼瞼以橋形連接,亦以短橫棱代表鼻子;神人、獸面兩側(cè)臉頰各飾一只飛鳥。整個圖案表示神人騎在神獸之上,升天入地,與神靈溝通,飛鳥則是神的使者。神像紋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紋樣,是良渚氏族的族徽,在許多良渚玉器上均有裝飾。此器雕刻極為細致,很難令人想象,在當(dāng)時尚無金屬工具的情況下,先人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如此鬼斧神工的作品來(圖4-見封面)。

    玉鉞,長17.1厘米,寬10.9厘米。青綠色,扁薄狀,呈“風(fēng)”字形,刃部弧圓,無使用痕跡,柄部鉆孔,可穿系與柄縛扎。其玉質(zhì)透潤,線條挺拔(圖5)。玉鉞如接以把柄,并嵌以上下端飾,就成為一柄象征握有生殺大權(quán)的權(quán)杖。

    神像紋玉錐形器,長15厘米,寬1.4厘米。青綠色,作長方柱體,上端稍寬,下端鈍尖,器身上飾以兩組神像紋,柄部鉆孔。刀法剛勁,做工謹(jǐn)嚴(yán)(圖6)。玉錐形器除可作為串飾中的組件外,在墓葬中常發(fā)現(xiàn)于死者的頭部或手部,可能具有裝飾上或宗教上的意義。

    玉項飾,玉質(zhì)多受沁呈灰白色,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47顆珠、2件管及6件錐形器串連起來,珠或作腰鼓形,或作圓形,組合別致。這種豪華絢麗的玉項飾穿戴在身上,應(yīng)是顯赫身份、地位的象征,非上層氏族貴族莫屬(圖7)。

    玉帶鉤,長1.8厘米,寬2.7厘米。玉質(zhì)受沁呈灰白色,扁長方形,下部一端呈彎鉤,一端有孔,可穿繩連結(jié),用于勾束腰帶。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帶鉤(圖8)。過去一般認為,帶鉤是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才引進中原的,現(xiàn)在可以知道,帶鉤的淵源應(yīng)在良渚文化。

    玉鳥,長3厘米,寬2.1厘米。玉質(zhì)受沁呈灰白色,圓雕,鳥昂首凸胸,以鉆孔表示眼睛,斂翅翹尾,腳殘。雖雕刻簡單,但卻充滿生氣,獨具韻味。此類鳥應(yīng)是當(dāng)時人們崇奉的神鳥(圖9)。

    圖5 良渚文化 玉鉞

    圖6 良渚文化 神像紋玉錐形器

    圖7 良渚文化 玉項飾

    新石器時代之后,在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玉器在上??脊虐l(fā)掘中不再出現(xiàn)。究其原因,可能是良渚文化衰落后,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影響愈增,而南方各方面發(fā)展則相對滯后,最終導(dǎo)致華夏文明中心定鼎中原格局的形成。

    上海境內(nèi)始設(shè)縣治,為秦代的海鹽縣,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設(shè)立華亭縣,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式設(shè)立上??h。南宋以后,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南移,上海地區(qū)又逐步得到了開發(fā)。

    圖8 良渚文化 玉帶鉤

    圖9 良渚文化 玉鳥

    圖10 南宋雙螭紋玉璧

    圖11 元 云龍紋玉帶飾

    圖12 明 玉三童

    圖13 金 玉舞人

    上海元以后的寺塔和墓葬考古出土中又開始有玉器發(fā)現(xiàn),當(dāng)代埋葬品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不少前代的器物。

    1992年修繕上海松江西林塔時,在天宮和地宮共發(fā)現(xiàn)玉石器200余件,有玉璧、玉環(huán)、玉帶飾、玉帶鉤、玉劍飾、玉牌、玉飾、玉簪、玉動物(獨角獸、象、鹿、兔、鴛鴦、魚、魚龍等)、玉人物(羅漢、童子等)、玉石榴、玉器皿(爐頂、瓶、杯等)。所出玉器應(yīng)為供佛之用,其數(shù)量、種類之多為上海出土玉器中罕見④。

    西林塔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重建,正統(tǒng)九年(公元1444年)遷建,地宮建成于正統(tǒng)十年(公元1445年),天宮建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因此,其玉器年代下限不會超過正統(tǒng)年間。

    雙螭紋玉璧,外徑7.1厘米。青玉,扁圓形,正面淺浮雕大致對稱的二螭,螭四足均作爬行狀,口互銜對方長尾,器背面光素平整。從蟠螭的造型來看,與四川蓬安西拱橋南宋墓出土玉璧上的螭紋風(fēng)格相近,當(dāng)系同代器(圖10)。蟠螭為龍的一種,戰(zhàn)國兩漢以來盛行不衰,是玉器上最常見的吉祥圖案之一。

    云龍紋玉帶飾,長8.2厘米,寬4.4厘米。白玉,扁長方形,正面透雕一行龍,回首張口,頸發(fā)后拂,身飾鱗紋,四足勁健,龍周圍環(huán)以山石云朵;背面平素,四角各有牛鼻孔,可穿以金屬絲線與革帶相連綴,器下連有一橢圓形環(huán)(圖11)。這種帶飾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蹀躞帶,環(huán)最初是用于懸掛隨身物品的,后僅作為裝飾形式保留了下來。此類形制的帶飾在元代十分流行。

    玉三童,高8.8厘米,寬4.8厘米。青白玉,圓雕,三童作相互嬉戲狀,一大童低頭,梳人字發(fā),著交領(lǐng)衫,腰束短裙,右手持一蓮梗,其背上騎一小童,大童左邊又立有一小童,手抱一猴,神態(tài)逼真,頗有情趣。此器人物面相、發(fā)飾、服飾、刀工均具明代特點(圖12)。

    1996年修繕上海嘉定法華塔時,在下層地宮的石函內(nèi)發(fā)現(xiàn)玉器29件,有玉舞人、玉鵝、玉魚、玉云朵、水晶摩尼佩、水晶蟬、瑪瑙距骨等。法華塔始建于南宋開禧年間(公元1205—1207年),元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重修,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又加重修。下層地宮為始建時原有⑤。

    玉舞人,高4.7厘米,寬1.8厘米。白玉,圓雕,舞人頭戴尖頂帽,著圓領(lǐng)窄袖袍服,束帶,穿靴,左手上舉,右手置于胸前,折腰作翩翩起舞狀,舞姿婀娜。此種舞人出土甚為少見,從服飾、雕工等考察,應(yīng)系宋或金的作品(圖13)。

    玉鵝,高2.3厘米,寬3厘米。白玉,圓雕,鵝作伏臥狀,回首,圓眼,斂翅,翅上線刻毛羽,神態(tài)自然,刻畫生動。背至腹有通心鉆孔,可穿繩用于佩系,具宋元風(fēng)格(圖14)。

    1952年上海青浦重固北廟村發(fā)現(xiàn)元代任氏墓葬群,其中出土1件蓮鷺紋玉爐頂,高4.6厘米,底徑3.8~4.6厘米。青玉質(zhì),透雕三二鷺鷥棲息于蓮花蘆葦叢中,鷺鷥或覓食,或張望,蓮花舒展,蘆葦翻卷,器底面橢圓形,其中部鉆對稱四孔,可結(jié)縛固定于爐蓋頂上,以作爐紐,風(fēng)格渾厚粗獷。圖案寓有“一路連科”的吉祥含義。這是首次在墓葬中出土玉爐頂,為眾多傳世玉爐頂?shù)臄啻峁┝丝煽恳罁?jù)⑥(圖15)。

    1957年上海南市大同中學(xué)體育場內(nèi)明嘉靖、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陳所蘊夫婦合葬墓出土玉器4件,有蘑菇首玉簪、玉戒指、谷紋玉環(huán)等⑦。

    1959年上海閔行朱行鄉(xiāng)明吏部尚書朱恩父子墓出土玉器6件,有玉冠、玉簪、玉釵、二龍戲珠紋玉鐲等⑧。

    1960年上海盧灣肇嘉浜路明萬歷年間光祿寺掌醢署監(jiān)事潘允徵家族墓出土玉器2件,有蘑菇首玉簪、玉管等⑨。

    1960年上海閘北中山北路明萬歷年間兵部職方清吏司員外郎嚴(yán)貞度家族墓出土玉器11件,有蘑菇首玉簪、玉帶等⑩。

    1962年上海松江城西公社勝利大隊明嘉靖、萬歷年間河南府推官諸純臣夫婦墓出土1件蘑菇首玉簪。

    圖14 元 玉鵝

    圖15 元 蓮鷺紋玉爐頂

    圖16 明 螭紋玉牌

    圖17 元 玉幻方

    1964年上海徐匯中山南二路明末清初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褚永祚夫婦合葬墓出土玉器4件,有玉帽鎮(zhèn)、玉簪、玉戒指等。

    1965年上海奉賢泰日鎮(zhèn)姚堂村明嘉靖年間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宋蕙家族墓出土玉器6件,有蘑菇首玉簪、玉壓發(fā)、玉帶鉤等。

    1966年上海寶山顧村明萬歷年間朱守城夫婦合葬墓出土玉器20件,有玉帽飾、玉帽扣、玉簪、玉發(fā)飾、玉飾、玉帶飾、螭紋玉牌、玉司南佩、玉劍首、玉犬、玉硯等。

    螭紋玉牌,高3.4厘米,寬2.5厘米。白玉,扁平長方形,兩面各剔地淺浮雕一蟠螭紋,一凸胸曲腰,一回首彎頸,皆長尾分叉旁卷,四周云氣紋環(huán)繞;器邊側(cè)亦飾S云氣紋。器上端環(huán)狀系掛已殘。此種玉牌樣式和雕刻技法在明代十分流行,極具代表性。傳世玉器中類似者如有名的“子剛牌”,即明代蘇州琢玉大師陸子剛所作的玉牌,迄今尚無公認真品者,多系后仿。而這塊玉牌出自寶山,寶山距蘇州不遠,玉牌風(fēng)格又近蘇工,所以其為蘇州所作當(dāng)無疑義,它為我們研究陸子剛的琢玉風(fēng)格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圖16)。

    1969年上海浦東陸家嘴明嘉靖年間陸氏墓群出土玉器60件,大多出于明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xué)士、贈禮部右侍郎陸深夫婦墓中,有玉發(fā)冠、玉幻方、玉剛卯、靈芝紋玉牌飾、水草紋玉帶飾、玉魚、玉觀音、玉劉海戲蟾等。

    圖18 明 金鑲玉觀音

    圖19 明 金鑲玉蝴蝶簪

    圖20 明 龍首螭紋玉帶鉤

    玉幻方,長3.6厘米,高3.5厘米,厚0.75厘米。青玉,扁長方形,正面圓凸面上陰刻阿拉伯文字的“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欽差?!彼闹茱椈y;背面陰刻一方框,分隔成十六格,為四四縱橫圖,每格有一個十三世紀(jì)時的阿拉伯?dāng)?shù)碼字,每四個數(shù)字之和均相等,變幻莫測,頗富神秘性,器上端有二貫耳可系掛。這是伊斯蘭教佩以護身的信物,玉制的極為少見。其與元代安西王府出土的阿拉伯六六縱橫圖相近,故當(dāng)為同時物(圖17)。

    金鑲玉觀音,高5.4厘米。青玉,圓雕,觀音頭梳高髻,面容靜穆,身著對襟衫,肩披帛,左手下垂,右手彎曲執(zhí)帚狀物,立于金質(zhì)蓮座之上,周身金絲纏繞,腰前嵌一紅色寶石,器作插發(fā)之用。整器金玉交相輝映,富麗堂皇(圖18)。

    1969年上海南市麗園路明正德年間贈奉政大夫朱察卿父子墓出土玉器30件,有工字形玉飾、玉魚、金鑲玉蝴蝶簪、龍首玉帶鉤等。

    金鑲玉蝴蝶簪,寬5.1厘米。白玉,蝴蝶大圓眼,吻前凸,張翅露體,翼邊波折,翅膀有多道陰刻線表示脈絡(luò);背部有界線,尾部有皮囊線6條;下有金托,托邊鑲?cè)w紅寶石,簪身殘失。蝴蝶是婚姻美好的象征(圖19)。

    1973年上海浦東六團八灶村明萬歷年間云南按察司副使喬木父子夫婦合葬墓出土玉器13件,有蘑菇首玉簪、玉戒指、玉環(huán)、螭紋玉環(huán)等。

    1974、1976年,上海浦東高橋鎮(zhèn)明弘治年間沈輔家族墓出土1對玉簪。

    1976年上海徐匯龍華三隊明嘉靖、萬歷年間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夫婦合葬墓出土玉器25件,有蘑菇首玉簪、玉環(huán)、龍首螭紋玉帶鉤、龍首玉帶扣、瓜果紋玉帶飾、蓮鵝紋玉帶飾、乳釘紋圓形玉飾等。

    龍首螭紋玉帶鉤,長15.5厘米。白玉質(zhì),鉤頭作龍首,鉤身呈琵琶形,上浮雕一蟠螭,龍、螭顧盼呼應(yīng),寓“蒼龍教子”,鉤紐為花形,龍、螭特征具元末明初風(fēng)格(圖20)。龍首螭紋玉帶鉤在元、明、清非常流行,俗稱“龍鉤”,傳世實物極多,而此帶鉤對它們的斷代鑒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蓮鵠紋玉帶飾,長3.9厘米,寬4厘米。白玉,扁平體,左右大致對稱,各透雕一天鵝俯首引頸、展翅穿行于蓮葦叢中,下面水波起伏,情景寫實,富于濃郁的江湖野趣,有金元“春水玉”之遺韻(圖21)。

    1981年上海浦東東昌路明末清初墓群出土玉器7件,有蘑菇首玉簪、金鑲玉蝶簪、玉戒指、六瓣梅花玉戒、玉扣飾、嬰戲紋玉銙等。

    嬰戲紋玉銙,長7.4厘米,寬5.2厘米。青白玉,扁長方形,正面浮雕七個童子正作嬉戲狀,或持靈芝,或撐傘,或放風(fēng)箏,或玩撥浪鼓,形態(tài)各異,生趣盎然,底面透雕云氣紋;背面平素,四角各有一牛鼻孔,可供穿系。嬰戲紋是常見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在宋以來的繪畫及陶瓷、漆器、金銀、竹木等工藝品上多有所見(圖22)。

    1982年上海寶山崧南公社明萬歷年間沈自成家族墓出土1件玉簪。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至今,上海嘉定老西門周圍明嘉靖、萬歷年間禮部尚書徐學(xué)謨家族墓出土有1件螭紋玉環(huán)。

    1990年上海南市牌樓路明永郡孫氏孺人墓出土玉器9件,有銀鑲玉壽字簪、金鑲玉梅花簪、玉戒指、玉鳥等。

    1992年上海斜橋肇嘉浜路明墓出土玉器3件,有玉簪、玉牌等。

    1993年上海盧灣打浦橋明嘉靖顧氏墓出土玉器69件,有臥蠶紋玉環(huán)、螭紋玉簪、葫蘆形玉耳墜、玉童、玉飛天、玉鳳、玉鳥、玉魚、玉蟾蜍、螭紋玉飾、銜草玉雁、玉蓮草、玉嵌飾。

    圖21 明 蓮鵠紋玉帶飾

    圖22 明 嬰戲紋玉銙

    執(zhí)荷玉童,高5.2厘米。白玉,圓雕,童子立姿,頭發(fā)一撮左右分開,身著對襟衫、寬腳褲,右手握襟,左手執(zhí)荷梗,荷花垂于背后;頭至足有一通心鉆孔,系繩后可用作扇墜(圖23)。這種執(zhí)荷玉童從宋代開始流行,寓意“連(蓮)生貴子”的吉祥含義。但明代童子和宋代童子在造型、臉相、服飾、荷花、刀工等方面風(fēng)格較有差異。

    玉飛天,長5.7厘米,寬3.5厘米。白玉,一對,扁平云朵形。正面透雕飛天形象,頭戴寶冠,上身袒露,肩繞披帛,雙手托缽,腕部戴鐲,曲腰,下著長裙,體態(tài)輕盈,遨游于卷云之上;背面平素。此類玉飾一般鑲嵌于銀制發(fā)簪的柄端(圖24)。 飛天又名“飛天伎樂”,梵名乾達婆,為佛教中能歌善舞、造福人類的神。飛天在南北朝的敦煌壁畫上就已出現(xiàn),而玉飛天雖唐、宋、明皆有傳世品,但考古發(fā)掘中過去僅見于遼金墓葬,明墓中未見。此飛天為傳世的明代同類器提供了科學(xué)的斷代依據(jù)。

    1995年修繕上海松江李塔時,在地宮中發(fā)現(xiàn)玉器26件,有玉帶飾、水晶環(huán)、竹節(jié)形青金石飾、芙蓉石彌勒像等。據(jù)所藏文物銘刻,可知地宮建于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 。

    1996年上海松江工業(yè)區(qū)古林紙工公司明墓出土玉器3件,有蘑菇首玉簪、玉戒指、云紋玉璧等。

    1997年上海盧灣李惠利中學(xué)明墓出土玉器10件,有玉冠、玉簪、金鑲玉葫蘆耳墜、梯形玉飾件等。

    2000年上海松江華陽橋鎮(zhèn)明武略將軍楊四山家族墓出土玉器3件,有玉簪、金鑲玉葫蘆耳墜等。

    2001年上海松江農(nóng)樂公司建筑工地明萬歷年間宰輔徐階家族墓出土1件玉花片。

    2003年上海徐匯宛平南路西側(cè)明萬歷年間三品官員夫婦墓出土玉器22件,有頭箍玉飾、銀鎏金鑲玉寶相花簪、金鑲玉葫蘆耳墜、玉戒指、玉鈕扣等。

    2007年上海嘉定江橋鎮(zhèn)明萬歷年間登州府同知李新齋家族墓出土玉器3件,有玉戒、螭紋玉簪等。

    圖23 明 執(zhí)荷玉童

    圖24 明 玉飛天

    圖25 清 八駿紋玉扳指

    圖26 清 雙鵝銜蓮玉飾

    八駿紋玉扳指,高2.4厘米,徑2.9厘米。青白玉,短圓筒形,外壁一周刻八匹駿馬,或奔跑,或伏臥,或站立,多姿多態(tài),馬身皆利用玉之赭紅色表皮作俏色表現(xiàn)。八駿為歷史上的名馬,據(jù)《穆天子傳》載“: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惫弊ⅲ骸鞍蓑E,皆固其毛色以為名號耳?!保▓D25)。扳指亦寫作“搬指”“、班指”,早期稱“韘”,是射箭時套于大拇指上用于勾拉弓弦的。其始見于殷商,漢代時演變?yōu)橐环N扁平型的韘形玉佩。清代扳指十分流行,但已不作實用,而是套于大拇指上供裝飾玩賞,皇家貴戚常以它的質(zhì)地、琢工等來爭相攀比、競奢斗富。

    雙鵝銜蓮玉飾,高3.6厘米,寬6.2厘米。白玉,圓雕,作雙鵝并臥狀,均回首銜蓮,蓮葉卷曲,枝梗交錯,鵝身軀豐滿,雙翅緊斂,雙足緊貼腹部,手法寫實,充滿清新活潑的生活氣息。此器鏤空處可穿系佩掛(圖26)。

    整體考察上海地區(qū)出土的玉器,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基本認識:

    1.無論是史前玉器,還是唐宋以后玉器,均地方特色彰顯。馬家浜、崧澤、良渚玉器都是江南所特有的,風(fēng)格與其他地區(qū)文化玉器絕然不同,判然有別;唐宋以后玉器因原有當(dāng)?shù)毓に噦鹘y(tǒng),故也應(yīng)多為本地制作,具南方尤其是蘇州琢玉特征。上海明代中晚期出土的玉器數(shù)量較多,與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繁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是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

    2.唐宋以后受社會背景和玉器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影響,玉器風(fēng)格已脫離早期玉器以禮儀性為主要功能的局面,一改為以裝飾性為主;題材和圖案也從過去的以抽象為主轉(zhuǎn)而為以寫實居多。宮廷玉器和民間玉器產(chǎn)生了明顯的分野,在諸如器物品類、使用功能、大小尺寸、琢治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上海出土的唐宋以后的玉器帶有鮮明的民間玉器的色彩,與器大品豐的宮廷玉器比較,多為小型隨身裝飾品,極具濃郁的草根特點。

    3.玉器作為物態(tài)化的形而上精神產(chǎn)品,是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發(fā)展到一定高度的產(chǎn)物。上海出土的玉器真實記錄了上海地區(qū)歷史文明的發(fā)展軌跡,見證了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制玉傳統(tǒng),是我們祖先聰明才智流傳下來的寶貴結(jié)晶,值得我們今天引以為豪、倍加珍惜并很好地加以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注釋

    ①②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③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福泉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嘉定法華塔元明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第2期。

    ⑥沈令昕、許勇翔:《上海市青浦縣元代任氏墓葬記述》,《文物》1982年第7期。

    ⑦⑧⑨⑩?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寶山朱守城夫婦合葬墓》,《文物》1992年第5期。

    ?上海博物館:《上海浦東明陸氏墓紀(jì)述》,《考古》1985年第6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寶山朱守城夫婦合葬墓》,《文物》1992年第5期。

    ?上海博物館:《上海浦東明陸氏墓紀(jì)述》,《考古》1985年第6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周麗娟:《上海浦東東昌路明墓記述》,《考古學(xué)集刊·4》,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4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王正書:《上海打浦橋明墓出土玉器》,《文物》2000年第4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松江李塔明代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第2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正書:《上海陜西北路發(fā)現(xiàn)清墓》,《文物》1987年第9期。

    張尉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古玉鑒定專家。

    中國文物學(xué)會玉器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yè)協(xié)會玉石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華文化促進會玉文化中心顧問(委員)、中國傳統(tǒng)工藝研究會理事、上海工藝美術(shù)學(xué)會理事、上海文化人才認證中心顧問、上海大學(xué)兼職教授、上海東方講壇特聘講師。

    猜你喜歡
    玉簪玉帶玉器
    關(guān)于玉帶飾的兩點認識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1:54
    玉簪:角落里的“花仙子”
    家鄉(xiāng)的玉帶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之間的關(guān)系
    天工(2020年4期)2020-11-03 02:52:58
    玉帶扣賞析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44
    紫萼玉簪花總皂苷的純化及抗腫瘤活性研究
    UPLC-MS法同時測定玉簪花中3種成分
    中成藥(2017年3期)2017-05-17 06:09:15
    淺析玉器的收藏及保養(yǎng)
    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玉器展(上)
    江津市| 浦城县| 江华| 辽源市| 汤阴县| 苏尼特右旗| 汪清县| 吴忠市| 罗城| 涿州市| 平邑县| 阿克陶县| 文山县| 韶山市| 于田县| 武定县| 吉安市| 罗江县| 太原市| 义乌市| 五指山市| 大方县| 乌什县| 丹江口市| 楚雄市| 建阳市| 合阳县| 南木林县| 黑山县| 宜丰县| 如皋市| 林甸县| 桐庐县| 连平县| 池州市| 英山县| 关岭| 桐乡市| 河北省| 新津县|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