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允
2013年江蘇五市聯(lián)考中有關詩歌的一道題目:后人評價“春歸不解招游子”有“無理之趣”,請對此做簡要分析。本人在閱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少有學生能夠真正理解“無理”的含義,所以答案正確率很低。這一現(xiàn)象讓我想起了我們學生學習詩歌時候的情形,他們輕視誦讀,很少聯(lián)系生活,一味追求問題的答案,就題論題,對答案的來源不去探究,不能總結歸納。學習詩歌就是為了考試做題,可一到考試時卻又無從下筆。
這種情況讓我陷入了深思:我們的詩歌教學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有沒有調動起來?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沒有得到發(fā)展?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有沒有得到訓練?
于是,筆者想:現(xiàn)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之風,那些小孩子甚至可以把詩歌的內容畫成一幅幅畫面,把詩歌講成一個個故事,對詩句的細節(jié)提出一個個問題,可是為何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反而變得如此貧乏?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學生?由此,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認為造成現(xiàn)狀的原因如下:
1.教師呆板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槍殺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激情。
不少老師講解詩歌時,講的時間多,讓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反而少,學生缺少聯(lián)想想象,沒有生活經(jīng)驗的支撐,讓優(yōu)美的詩歌脫離學生的實際,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交代給學生,一味地為了考試而教詩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也難怪學生感覺學過的詩歌和沒學過感覺一樣。
2.學生的學習功利性太強,他們很實際也很純粹,學習詩歌就是為了考試。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抱著詩歌題目也有公式可套的態(tài)度去學習詩歌,不去發(fā)現(xiàn)詩歌當中表現(xiàn)的生活美。所以詩歌學得枯燥無味,根本不會聯(lián)想引申歸納。于是,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
一、借助投影展示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歌詞: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當時間停住日月不分/當天地萬物化為虛有/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讓學生分析幾句歌詞的作用,他們便會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這是通過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來表現(xiàn)有情人感情的牢固,體會“不可能”的無理之趣。
二、比較歸納。其實在我們學習過的詩歌中也有運用這方面技巧的例子,只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進行總結,現(xiàn)在結合課內的詩歌進行分析,讓學生懂得聯(lián)想想象、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
如: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女主人在這暮色將逝的夜晚,憶念章臺的丈夫,眼前僅有在暴風雨中橫遭摧殘的花,聯(lián)想自己愁苦命運,不禁潸然淚下。女子的愁苦、傷痛無處傾訴,滿懷疑問叩問花兒?;▍s在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花不解人,還是花不肯給予同情?花不語,反而像故意和女子作對,拋棄她紛紛飛過空蕩蕩的秋千。花本是一種植物,不可能說話,可是在女主人公看來,人兒走馬章臺,花兒飛過秋千,有情之人,無情之物都對她報以冷漠,她怎不傷心,怎不痛苦呢?作者正是用這種無理之筆表達主人公的悲傷之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感情的變化有時確實讓人對同一種景物有不同的看法。而用看似“無理”的表達恰恰更準確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生活中可能人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三、作業(yè)布置。再找?guī)资姿鶎W過的能體現(xiàn)無理之趣的詩歌,分析“無理之趣”的妙處。
通過這樣的探索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fā)的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內所學就是一種生活體驗,一種引申、一種歸納,學習詩歌要運用聯(lián)想想象,走進作者和主人公的生活,再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因為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詩歌學習起來才有意思。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xiàn)四個“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二是走向綜合。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并加以積淀,才能成為一種綜合素養(yǎng)。三是走向智慧,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有智慧才能靈活運用。以上是本人在閱卷后所想的幾點感受,只有把語文課當成真正的大語文,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做題無從下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