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玲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文字學在詞義訓釋中的運用
裴瑞玲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文字學在詞義訓釋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主要表現(xiàn)在:通過分析字的構(gòu)造而釋義、通過指明文字現(xiàn)象而釋義、通過辨別異文而釋義、通過??庇炍亩屃x。
文字學;形訓;文字現(xiàn)象;異文;訛文
文字學是以漢字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漢字的起源、發(fā)展、性質(zhì)、構(gòu)造、形音義關(guān)系、使用情況等問題。詞義訓釋包括詞義的探求與解釋,既屬于訓詁學范疇,也屬于詞典學范疇。訓詁學是以古漢語詞義解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詞典學研究收詞范圍、釋義原則、編輯詞典針對的目標等,并以大量的詞義訓釋資料為基礎進行詞典編纂實踐。王寧說:“中國訓詁學是植根于漢語的,以詞匯意義為研究意義,以語義探求(考證)、貯存與解釋為應用實踐的傳統(tǒng)學科。”[1]訓詁學和詞典學的發(fā)展會促進文字學的發(fā)展,我國古代的詞義訓釋資料中既有古文字字形,也有今文字字形,這些字形為文字學研究保存下了非常寶貴的文字資料。“文字學對于訓詁學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2],對于詞典學的發(fā)展也有推進作用,文字學在詞義訓釋實踐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文字學在詞義訓釋中的應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與字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而訓釋字義,這種訓釋方法被稱為形訓。形訓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坝谖?,皿蟲為蠱。”《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睎|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通書采用了形訓方法釋義,被稱為“形書”。如:《說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通過分析“自”是象形字說明它的本義是鼻子。《說文·眉部》:“眉,目上毛也。從目,象眉之形?!蓖ㄟ^分析“眉”是象形字說明它的本義是眉毛?!墩f文·下部》:“下,底也。指事?!闭f明了“下”是指事字,本義是下部。《說文·林部》:“森,木多貌?!闭f明了“森”是會意字,三“木”重疊表示數(shù)目很多,本義是森林?!墩f文》:“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闭f明了“祭”是會意字,表示以手持肉獻于神靈,本義是祭祀。《說文·至部》:“到,至也。從至,刀聲。”說明了“到”是形聲字,“至”是意符,“刀”是聲符,本義是“至”?!墩f文·手部》:“操,把持也。從手喿聲?!闭f明了“操”是形聲字,“扌”是意符,“喿”是聲符,本義與手的動作有關(guān),是把持之義。
因為字的假借義與字形之間沒有關(guān)系,有些引申義由于距離本義過遠從字形也已經(jīng)看不出什么聯(lián)系,因此人們通常通過形訓訓釋字的本義,有時也用來說解較近的引申義。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從字體構(gòu)造分析字義,不一定能準確地分析出字的確切意義,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分析出字的本義類屬或關(guān)聯(lián)。漢字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逐漸符號化,尤其是“隸變”徹底改變了漢字古文字的象形面貌,使?jié)h字形體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漢字進入了今文字階段,失去了直觀性的特點。不過,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分析字的偏旁所代表的意義來分析字義,解釋字的本義甚至說解字的一些引申義,只是根據(jù)今文字分析字義比根據(jù)古文字分析字義的可靠性、準確性大大降低。從今文字來看,象形字、指事字從字形上已看不出字的本義;會意字也不能通過觀察字形會意;形聲字也不能通過觀察意符的形體來分析字義類屬或關(guān)聯(lián),而是只能通過分析意符代表的意義來看字義類屬或關(guān)聯(lián)。如:“休”的“亻”表示人,“木”表示樹,人靠樹以示休息;以“氵”為意符的形聲字的意義通常與水有關(guān),以“口”為意符的形聲字的意義往往與嘴的動作有關(guān)。
本文所說的文字現(xiàn)象指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通假是古書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古人由于各種原因在書寫時有本字而不用,卻借一個與它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表示,這種現(xiàn)象叫通假。古今字指先后產(chǎn)生的、讀音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一組字,產(chǎn)生在前的是古字,產(chǎn)生在后的為今字。[3]異體字指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組字。[4]有時訓釋資料通過指明文字現(xiàn)象而釋義。如:
《漢書·文帝紀》:“數(shù)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顏師古注:“比猶頻也?!睆墓乓魜砜?,“比”是幫母脂部字,“頻”是并母真部字,二字幫并旁紐、脂真對轉(zhuǎn),讀音相近,注釋通過指出“比”通“頻”而釋義。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睏畈洞呵镒髠髯ⅰ罚骸凹搓薄!凹笔且娔嘎毑孔郑瓣笔且娔歌I部字,二字雙聲、職鐸旁轉(zhuǎn),注釋通過指出“棘”通“戟”而釋義。
《說文·王部》:“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宰x若鼻。”“自”是“鼻”的初文,“自”和“鼻”是古今字。
《左傳·隱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辟,后來寫作‘避’。”“辟”和“避”是古今字。
在古代,“A,古B字”、“A、B,古今字”等說法,主要是用來注釋古書字義的,“A”和“B”可以是一字的異體。[5]如: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絝白虎”顏師古注:“绔,古袴字?!薄扮迸c“袴”是異體字。
考證這類文字現(xiàn)象時,我們需要注意:一是判斷一組字在古代是否通假或異體,考察的是它們的古音古義,而不是今音今義,因此我們不能以今律古,不能用現(xiàn)在的音義來比照。二是一定要找到文獻上的參證,以使對文字現(xiàn)象的判定更準確、釋義更有說服力。假如一組字雖然讀音雖近,但是在古書中卻找不到它們相通的例子,我們也不能判定它們通假。
異文就是異字,指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或者不同書籍記載同一事物、表達同一意思所使用的不同文字。如:《禮記·王制》:“周人養(yǎng)國老于東郊,養(yǎng)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薄侗笔贰⒎紓鳌芬鳌坝葩?,在國之四郊?!薄拔鹘肌迸c“四郊”異文。產(chǎn)生異文的原因有很多,有因書籍流傳過程中訛、衍、脫、倒而異的,有因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而異的,有外來詞音譯用字不同而異的,等等。
古書注釋資料中有時看似在辨別異文,其實同時也是在通過辨別異文而訓釋詞義。“古文”、“今文”是漢代學者對比古文經(jīng)和今文經(jīng)所使用的術(shù)語。漢代把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的經(jīng)書叫“今文經(jīng)”,如魯、齊、韓三家的《詩經(jīng)》。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在壁中得到《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等共幾十篇,之后又在河間獻王等處陸續(xù)發(fā)現(xiàn)許多戰(zhàn)國時遺留下來的儒家經(jīng)典,是用以前的小篆寫成的,這些經(jīng)書被稱為“古文經(jīng)”。古文經(jīng)和今文經(jīng)不僅文字字形不同,甚至字句、篇目也有出入。漢代經(jīng)學大師鄭玄注釋經(jīng)書時常將古文經(jīng)和今文經(jīng)核對比較,常用“古文”說明某字在古文經(jīng)中的寫法,用“今文”說明某字在今文經(jīng)中的寫法。“故書”是鄭玄在注釋《周禮》時用的術(shù)語。《周禮》只有古文本,沒有今文本,但是也有通行本和舊本,鄭玄把舊本稱為“故書”。在通行本與舊本不同的地方,他用“故書”說明某字在舊本的寫法。如:
《儀禮·士冠禮》:“某有子某。”鄭玄注:“古文‘某’為‘謀’。”
《儀禮·士冠禮》:“服纁裳”鄭玄注:“今文‘纁’皆作‘熏’。”
《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鄭玄注:“古文‘毋’作‘無’,今文‘眾’為‘終’?!?/p>
《周禮·天官·大宰》:“嬪貢?!编嵭ⅲ骸皨?,故書作‘賓’?!?/p>
《周禮·天官·小宰》:“七事?!编嵭ⅲ骸捌呤?,故書為‘小事’?!?/p>
《周易·系辭下》:“來者信也?!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信也,本又作‘伸’?!?/p>
《周易·說卦》:“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幽贊,本或作‘讚’?!?/p>
《禮記·曾子問》:“命毋哭。”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毋,本作‘無’。”
《漢書·高帝紀》:“欲苦之。”顏師古注:“今書‘苦’字或作‘笞’。笞,擊也。”
《說文解字·玉部》:“玓,玓瓅,明珠光也?!倍斡癫米ⅲ骸肮猓鞅咀鳌?。今依李善所引?!薄案鞅咀鳌币馑际恰案鱾€版本都寫作”,說明原文各個版本都寫作“色”,“今依李善所引”表明了這兒原文的“光”是據(jù)李善所引。
書籍在流傳過程中會出現(xiàn)抄寫、刊印、翻刻錯誤的字句,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訛文”,也叫“誤文”、“誤字”。古書注解中常用“當為”、“當作”、“宜為”等術(shù)語糾正古籍原文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的訛文。各種校注中訂正訛文時,如果不改動原文,則往往在校語或注釋中注明“某字,當為某”、“某字,當作某”、“某字,宜為某”、“某字,一本(某本)作某,當據(jù)改”、“某字本作某,當據(jù)改”等。??闭邔τ谀匙謶岩墒钦`字但又不太肯定,常用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某疑當作某”、“某字疑是某字之誤”、“此某疑某之誤”等說法注明。訓釋詞義時遇到訛文需要進行糾正,錯字糾正了,詞義也就明了了。
有時只糾正訛文,如:
《禮記·文王世子》:“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鄭玄注:“兌,當為‘說’,《說命》,《書》篇名?!?/p>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薄都尅芬跄顚O曰:“當之,宜為‘當時’?!?/p>
《禮記·檀弓下》“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蓖趿χ骶帯豆糯鷿h語》注:“重,當作‘童’,下同?!?/p>
《戰(zhàn)國策·楚策》:“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蓖趿χ骶帯豆糯鷿h語》注:“把黃雀的頸作為彈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類,當為‘頸’字之誤。招,射的目的物?!?/p>
古書中出現(xiàn)錯字,常常有兩種原因:一是由于形體相近而致誤,一是由于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致誤。一些注釋資料不僅糾正錯字,而且指出致誤的原因,一般用“字之誤”說明是形近而誤,用“聲之誤”說明是音同音近而誤。如:
《管子·君臣下》:“四者有一至,敗敵人謀之。”王念孫《讀書雜志》:“‘敗’當作‘則’,字之誤也?!?/p>
《禮記·緇衣》:“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祈寒,小民亦惟曰怨?!编嵭ⅲ骸啊Y’當為‘至’,齊魯之語,聲之誤也。”
有些注釋前邊糾正訛文,后邊解釋字的意思。如:
《詩經(jīng)·曹風·鹿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编嵐{:“示,當作‘寘’。寘,置也。”
我們運用文字學訓釋詞義時,需要堅持以下原則:1、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尊重語言實際情況,根據(jù)語言事實分析字形、考察文字現(xiàn)象、辨別異文訛文,得出客觀結(jié)論,不能進行主觀臆斷甚至蓄意曲解。2、形音義結(jié)合的原則。訓釋詞義時不僅要分析字形,還要結(jié)合聲訓方法考察音義的聯(lián)系,并且運用詞義演變規(guī)律,推斷詞的本義,來彌補形訓的局限。3、學科與學科相結(jié)合的原則。訓釋詞義時,不僅要將文字學與音韻學、語法學、方言學、修辭學等語言學的其他分支學科相結(jié)合,而且要將文字學與史學、地理學、??睂W、考據(jù)學等其他人文學科相結(jié)合,多角度地進行考證,這樣的訓釋才更準確可靠,更有說服力。
同時,我們還需注意以下問題:1、通過分析字的構(gòu)造釋義時,一般僅限于訓釋詞的本義。2、通過分析字的構(gòu)造釋義時,盡可能依據(jù)古文字字形,且要考察字形有無訛變,避免“望形生訓”。對連綿詞、疊音詞尤其不能“望形生訓”,因為許多記錄連綿詞和疊音詞的字是用來記音的,詞義與字形之間沒有關(guān)系。如:“關(guān)關(guān)雎鳩”中的“關(guān)關(guān)”、“伐木丁丁”中的“丁丁”都表示聲音,與它們的字形無關(guān)。3、切忌只對字形進行孤立分析,一定要有文獻例證。缺乏文獻資料證明的詞義訓釋是不可靠的,不能立足。
[1]馮勝利.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A].王寧.當代理論訓詁學與漢語雙音合成詞構(gòu)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周大璞.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10.
[3]宋學農(nóng).古代漢語[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114.
[4]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173.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70.
(責任編輯:王 林)
On the Application of Philology to the Exegetical Studies
PEI Rui-ling
(School of Literature,Datong University,Datong 037009,China)
Philologyisextensively appied tothe exegetical studies,which manifes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analyzing words’formation, pointing out word phenomenon,discriminating word ambiguity,and correcting wrong words.
philology;morphological exegetics;word phenomenon;ambiguous word;wrong word
H12
A
1009-3583(2014)-0025-03
2014-05-13
201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2013328)。
裴瑞玲,女,山西渾源人,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漢語詞匯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