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強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菏澤)牡丹文化與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劉洪強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菏澤)牡丹文化與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收到論文60余篇,與會專家就牡丹與各體文學的關系、牡丹與文學史以及其他古代文學文化問題進行了研討。這是一次關于牡丹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
牡丹文化;古代文學;學術研討
春風送暖,百花盛開的四月二十六日,中國(菏澤)牡丹文化與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在菏澤市牡丹區(qū)順利召開。這次會議,由山東省中華文化促進會與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主辦,菏澤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承辦。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山東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喬延春主席、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王志民會長、山東省社科聯(lián)李海萍副主席等領導同志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另外,參會的還有王連儒、杜貴晨、李雁、李劍鋒、宮曉衛(wèi)、徐玉如、廖群等學會副會長。
這次會議共收到論文60余篇,來自全國10個省市、40多個高校及研究機構近90名專家對“牡丹文化與古代文學”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論。這是一次研究牡丹文化的高端論壇,規(guī)模大、層次高,也是關于牡丹文化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
與會專家就牡丹與各體文學的關系、牡丹與文學史以及其他古代文學文化問題進行了研討。歸納起來,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專家就牡丹與子弟書、詩歌、辭賦、小說、戲曲、散曲等各種文體的關系發(fā)表意見,重點考察了牡丹在這些文體中的意象、象征以及流變。其中,有通史性古代牡丹賦與小說的梳理,有對斷代如唐宋詩詞牡丹的分析,也有對單個作家如白居易詩歌的牡丹分析等。
王立、劉芳芳《牡丹意象與滿族說唱文學子弟書》以子弟書中的牡丹意象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子弟書系統(tǒng)中牡丹意象類別與分布,并著重解析了蒲松齡的牡丹情節(jié)及滿族子弟書《葛巾傳》的偏重女性性別傾向?!白拥軙境欣^了漢文化中牡丹意象的女性性別象征意味及其象征隱喻傾向;突出了牡丹意象之于男女情愛表現(xiàn)的尤其跨越人仙(鬼、妖)之戀的特長;較為濃郁地體現(xiàn)出清代中晚期‘盛世不再’的感傷思潮,尤其是困于‘八旗生計’的滿族下層民眾蕭索悲涼的情懷?!?/p>
(一)探討詩歌中牡丹意象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
這類論文可約略分兩類:一類是對某個時期(朝代)牡丹詩歌的梳理;一類是對某個作家牡丹作品的個案分析。杜貴晨《全唐牡丹詩概觀——全唐詩題含‘牡丹’作品計量分析》采用當下流行的e考據(jù)手段,對全唐詩進行檢索分析,以令人信服的數(shù)字得出全唐詩中牡丹獨尊的地位、全唐牡丹詩創(chuàng)作的分期及特點;并評選出全唐牡丹詩四大家——劉禹錫、元稹、白居易及孫魴,四名家——李正封、李山甫、羅隱及盧肇。
宋文翠《唐代牡丹詩的審美文化解讀》指出牡丹以其“國色天香”的形式美及內在的氣質美博得唐人的青睞與推崇,進而揭櫫唐牡丹詩審美文化意蘊對當代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啟示。
趙紅衛(wèi)《唐詠牡丹詩的文化精神與人生意趣》考察了二百四十余首牡丹詩,從唐詠牡丹詩中得出唐重牡丹風氣、士子的人生意趣、牡丹富貴象征意蘊,還有唐人對尚牡丹風氣中過度歡娛的反思、寺院牡丹——佛教與世俗的完美結合,都展現(xiàn)了唐朝的文化精神。
苗菁《宋詩與牡丹》分析指出宋代詠牡丹的詩歌中展現(xiàn)了宋代人們欣賞牡丹時的三種主要心態(tài)——贊牡丹、傷牡丹、貶牡丹。
洪樹華《論宋代詩詞中的牡丹情結及其文化蘊涵》對宋代詩人詞家所涉及的牡丹品種、別名、產地等做了細致的梳理,順理成章地得出宋代詩詞中的文化意蘊。
張金環(huán)《“亂離時逐繁華事,貧賤人看富貴花”——論明清之際詠花詩中的“牡丹”意象與士人心態(tài)》認為明清之際詩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時代烙印,“牡丹”被賦予了“故國”的象征意蘊,喚醒詩人國破家亡、繁華易逝的痛楚與悲傷;“牡丹”還能使詩人重溫舊夢,暫時忘懷現(xiàn)實痛苦,成為詩人“借以娛目肆志”的靈魂遁逃之所。
楊俊生《帝王寫牡丹詩》《古代名士詠牡丹》對帝王與名士所作有關重要牡丹詩詞做了文獻梳理,還收集了劉秀、李白有關牡丹傳說故事。
對某個作家牡丹作品的個案分析也有一些。陳才智《唯有牡丹真國色,詩豪吟詠妙風神——白居易詠牡丹詩谫論》中提出白居易格外青睞作為大唐國色的牡丹。他詠牡丹的路數(shù)主要有直詠牡丹、借花抒情、意在諷喻等三個方面。詩中的牡丹意象,不僅呈現(xiàn)著詩人對牡丹的詠贊,也寄托著詩人特殊的人生感慨和社會思考。
李艷、周晴《論白居易詠牡丹詩歌的創(chuàng)作及其文化價值》介紹了白居易詠牡丹詩歌的創(chuàng)作情況,剖釋了白氏詠牡丹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闡明了白居易詠牡丹詩歌的價值。
劉家忠《試論丁耀亢牡丹詩歌的文獻價值》介紹了丁耀亢的牡丹情節(jié)及其創(chuàng)作牡丹詩的情況,也從牡丹詩中窺探了詩人心態(tài)的變化,并從丁耀亢牡丹詩中確定了丁氏生平中的部分時間節(jié)點,糾正了當下不確的說法,分析了丁耀亢詩中的“綠牡丹”意象。
吳有祥《工筆彩繪,妙喻傳神——盧肇〈牡丹〉詩賞析》一文,從晚唐詩人盧肇的《牡丹》詩入手,分析其意境、筆法、結構、用筆等,以及如何全面細致地刻畫并歌詠牡丹,且生動傳達出牡丹的風姿儀態(tài)和神韻氣質。
朱仰東《明初宗藩作家朱有燉與牡丹文學發(fā)展》寫明初朱有燉在雜劇、散曲及詩歌中都有關牡丹的描寫。朱有燉對牡丹形象的刻畫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同類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
王冬梅、潘守皎《明朝落盡無蜂蝶 冷暖人情我最知——王禹偁的花之緣》對牡丹詩歌亦有小量涉及。
關于研究歷代牡丹賦的論文數(shù)量也不少。李劍鋒《中國古代牡丹賦小史》按照時間順序對唐前(二篇)、唐(二篇)、宋(七篇)、元(一篇)、明(六篇)、清(十篇)等幾個時段的牡丹賦分成兩類進行了梳理。其中,一類是富貴牡丹賦,以高調頌贊為主;一類是清麗牡丹賦,以抒情言志為主。
此外,還有三位作者對唐宋之際的賦作展開分析論述。張勇《花性·仕途·國運——唐宋〈牡丹賦〉的“賦家之心”與“賦家之跡”》以唐代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赌档べx》、宋代宋祁《上苑牡丹賦》、蔡襄《季秋牡丹賦》為對象,指出這四賦既有寫牡丹外貌風情的賦家之心,也有用心靈去擁抱牡丹的賦家之跡,達到了兩者的較好結合,同時顯現(xiàn)出唐宋賦作微妙的時代差別。
常昭《妙筆畫牡丹 賦寫壺中天——唐宋賦中的牡丹》先談了歌詠牡丹的詩、詞、文、賦等文體,剖析了部分唐、宋牡丹賦,并說明在表現(xiàn)花王牡丹的富麗堂皇與嬌艷無雙的極致方面,賦這種文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顏健《唐代兩篇〈牡丹賦〉簡析》以唐代名臣舒元輿與名相李德?!赌档べx》入手,剖釋兩賦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主旨及語言風格。
(二)關于牡丹與小說的關系的論文也比較多
這類論文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對單個作家作品的個案分析。劉衛(wèi)英、雷會生《牡丹意象與民國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從還珠樓主對名花牡丹的審美營構、牡丹文化心理積淀的審美表現(xiàn)以及牡丹敘事的民族文化來源三方面來解析還珠樓主小說的牡丹意象。
何紅梅《清代〈紅樓夢〉評點論“牡丹”與“寶釵”》分析了小說為什么用牡丹比擬薛寶釵,主要原因有“與本人身分貼切”“以其為世人甚愛也”“艷福為眾人所不能及”等,關于寶釵“任是無情也動人”也有四種重要理解。總之,寶釵與牡丹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豐富的。
劉相雨《薛寶釵·牡丹·楊貴妃》,根據(jù)薛寶釵與楊貴妃都曾經(jīng)被人比作牡丹,推論認為二人一定有許多相似之處。作者認為,在《紅樓夢》中薛寶釵是“艷冠群芳”的牡丹,林黛玉是“風露清愁”的芙蓉,牡丹與芙蓉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品格。
王光?!稄哪档ぁ从洝怠醋V〉到文學精靈——〈聊齋志異·葛巾〉之葛巾、玉版考原》從宋代歐陽修之《洛陽牡丹記》等五種植物學意義上的牡丹學專著到蒲松齡小說中的牡丹精靈,從學術到藝術,牡丹經(jīng)歷了一個高妙的發(fā)酵提煉過程。
丁修振《〈聊齋志異·香玉〉探微》探究了《香玉》小說素材的來源。該文通過發(fā)掘文獻得出小說中香玉被道士閉置山中,其實是暗寓呂洞賓與白牡丹的故事,把香玉塑造為嶗山的白色牡丹也是歷史傳統(tǒng),蒲松齡亦有所借鑒。
另一類是關于牡丹的小說宏觀探討。王守亮《略論古代小說中的牡丹意象》對唐前、唐代、宋代及明清小說中的牡丹意象加以描述分析,并具體分析了各個時代小說中牡丹不同的特征。如明清小說中的牡丹是才子佳人戀情的橋梁、受炮遭貶的花中仙子、大觀園中的富貴女兒花、花妖而具人情的葛巾和香玉等。
劉洪強《中國古代牡丹小說述略》梳理了從唐代到清代較有影響的牡丹小說,認為唐代牡丹小說蔚為大觀,宋代緊承唐代余緒又發(fā)揚光大,明代牡丹小說較為低落,但是已經(jīng)發(fā)展到與男女愛情有關,清代牡丹小說復起,數(shù)量較多,尤其是類型多樣,出現(xiàn)牡丹化為女子與男子戀愛的情節(jié)。
周文業(yè)《中國古代小說五大名著中的牡丹》對《三國演義》等五大名著有關牡丹的描寫進行了查詢、統(tǒng)計、分析和研究。用精確的數(shù)字說明牡丹描寫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演變,也看出了中國古代小說隨著時代演變的發(fā)展過程。
魏紅梅《論古代小說中的牡丹形象及其文化意蘊》分析了《灌園叟晚逢仙女》等與牡丹有關的小說,認為其共同特點是牡丹形象被融入了牡丹本身的自然屬性、被賦予神異性、被置于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之中,彰顯出濃郁的人情味和積極的正能量等。
(三)其他
戲曲與牡丹的關系方面,有王前程《牡丹意象與〈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形象的塑造》認為杜麗娘資質如牡丹、命運如牡丹、深情如牡丹,顯現(xiàn)了濃厚的牡丹文化元素。湯顯祖在構思和塑造杜麗娘美麗而情深的形象過程中,無疑從傳統(tǒng)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學中吸取了豐富的養(yǎng)分。
姜維楓《“獨占春日”與“他春歸怎占的先”——試論〈牡丹賦〉與〈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的文化意蘊》首先辨析了“獨占春日”與“他春歸怎占的先”之詞匯學層面的含義,接著探究舒元輿《牡丹賦》、湯顯祖《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與文化意蘊,最后得出牡丹(杜麗娘)形象的文化生成不僅源于明代中葉以后的社會,也源自湯顯祖?zhèn)€體思想文化的生成。
劉英波《明代“詠牡丹”散曲的文化心態(tài)解讀》是唯一一篇探討散曲與牡丹的論文。通過對明代“詠牡丹”散曲的考察,得出這些“詠牡丹”的作者有四種心態(tài)——雍容華貴、歡慶享樂;賞玩、游樂、閑適;感物傷懷、消極無奈;慕史、逞才、自娛等,進而探究了這些心態(tài)形成的原因。當然,朱仰東的論文對散曲也有所涉獵。
此外,古今、宋培憲的《牡丹文學瑣議》,對牡丹有關的詩歌、戲曲、小說都有論述,著重介紹了清代小說《鏡花緣》《綠牡丹》《聊齋志異》中的牡丹、唐宋時的牡丹詩、明代朱有燉的牡丹劇等。
朱麗霞《文化事件“黃牡丹狀元”的文學史意義》以崇禎13年初夏,廣東名士黎遂球在揚州奪得“黃牡丹狀元”為切入點,提示此次事件在文學史上的深刻含義及原因。黎遂球在抗清中殉國的壯舉其精神力量一直在鼓舞后世;由于揚州獨特的文化位置與地理位置,黃牡丹詩會的影響向全國輻射。
盛志梅《略考牡丹與文化、文學之淵源》分析從上古到唐代人們對牡丹的認識,到后來牡丹成為國花,承載了文化與文學的記憶,從此成為具有花品人格的象征物。唐之后,牡丹漸漸成為文學敘事的載體,尤其是小說敘事。
冷衛(wèi)國《牡丹雜錄》對文學史上關于牡丹的一些問題提出疑問,并考察“第一篇牡丹賦”等相關文獻。
張弦生《一部傳承、弘揚牡丹文化的翔實文獻——喜讀王宗堂先生匯編、譯注的〈牡丹譜〉》對王宗堂《牡丹譜》(中州古籍出版社)作了評介?!赌档ぷV》對北宋以來的牡丹譜按時序作一番簡要梳理,并選擇幾部具有代表性的牡丹譜進行校勘、注譯和點評,是提升牡丹學的學術研究、承傳、弘揚、推進牡丹文化之力作。
王連儒《漢魏六朝典籍中的牡丹與芍藥》一文,從《詩經(jīng)》《子虛賦》一直到江淹《別賦》,深刻發(fā)掘了牡丹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廖群《“贈之以芍藥”:牡丹意象性愛意味探源》一文指出,《詩經(jīng)·溱洧》“贈之以芍藥”當為贈牡丹,牡丹由此被賦予性愛意味。其后《洛神賦圖》中的牡丹,唐詩宋詞元曲用“牡丹花開”言歡會、相思,都是一脈相承,《牡丹亭》中杜麗娘春夢發(fā)生的“牡丹亭畔”也是這一意象的特別呈現(xiàn)。
劉銘《中國牡丹飲食文化淺探》分析了人民喜愛食用牡丹的原因在于它的藥用和保健價值、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文人士大夫的引導和提倡,以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義等。
劉燕平、王玉國《探析中國牡丹人文思想中衍生的多重性文化》一文從牡丹的歷史文化沿革與傳承發(fā)展、牡丹孕育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和民俗象征、牡丹文化多重性內涵及價值探究等三方面來揭示牡丹民俗事項的多重性內涵。
齊慧源《關于菏澤牡丹文化旅游節(jié)軟環(huán)境建設的思考》分析了菏澤市牡丹文化節(jié)旅游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提出關于菏澤文化節(jié)旅游軟環(huán)境建設的策略,希望促進菏澤牡丹文化旅游業(yè)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
關于牡丹的國花地位問題,張貴賓《榮膺國花唯有牡丹》從國花評選應具備的條件、牡丹的自然屬性及歷史文化積淀,從而推論出牡丹已經(jīng)成為國人心目中的國花。
李保光在《牡丹四題》中對國花的評選、牡丹文化、菏澤牡丹源于金山、中國牡丹發(fā)展的三次飛躍等四個命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論述和分析。
除了與牡丹有關的話題,與會者還對古代文學的其他問題作了探討,茲不贅述。
最后會議決定,將對參會論文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結集出版,以饗更多的牡丹文化愛好者閱讀與賞鑒。
(責任編輯:李志紅)
China (Heze) Peony Culture and Ancient Literature Symposium receives more than 60 papers, in which the experts conduct a semina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ny and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styles, between peony an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between peony and other ancient cultural issues. This is a showcase of the l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peony culture and ancient literature.
peony culture; ancient literature; academic symposium
2014-05-11
劉洪強(1974-),男,山東新泰人,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I206.2
A
(2014)03-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