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謝維蓀
新異多肉植物鑒賞會
文·圖 ◎ 謝維蓀
編者按 多肉植物向來以新、奇、特和怪異而聞名。此文我們特意請多肉植物專家謝維蓀為您奉上一些目前市面上還很少見到的新奇種類,供大家欣賞。
圖1是韓國某多肉植物業(yè)主選送北京第四屆國際多肉植物展的展品(獲金獎)。植株高70~80厘米,雖然和原產(chǎn)地植株相比仍是一株中等大小的苗,但在國內(nèi)的多肉植物展覽中還是首次見到,非常轟動。
巨琉桑為???、琉桑屬落葉大型灌木或小喬木。原產(chǎn)阿拉伯地區(qū)的索科特拉島,生境系石灰?guī)r或花崗巖山丘,最高分布可至海拔1 000米,根系扎在比較陡峭的巖壁縫中。主干高1.5~4米,基部膨大,直徑達60厘米。分枝直徑0.5~4厘米,肉質(zhì)。主干和老的分枝具可剝落的樹皮。生長期有葉簇生于嫩枝頂端,倒披針形,2~15厘米長,0.3~3厘米寬,葉頂端鈍圓或略尖,葉基部楔形,近全緣略外卷。葉柄長0.2~0.8厘米,狹三角形的托葉早落。花序單生,花梗長0.5~1.3厘米,圓盤狀,直徑0.5~1.8厘米,無流蘇狀花瓣。
琉桑屬約170種,其中多肉植物約20種,無論多肉還是非多肉,基本都是高幾十厘米的草本植物。唯有巨琉桑長成這樣有膨大主干的喬木,而生長在原產(chǎn)地的植株(圖2),外形更像一只怪異的巨大酒瓶。
生物地理學家指出:物種遷移到一個原無生物的新島后,一部分種類往往會向“巨大化”的方向進化,原先草本的祖先往往會進化成喬木狀后代。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有2萬多種類的菊科植物基本上都是草本植物,惟獨在大西洋的索科特拉島有5種喬木狀的菊科種類。對此專家們用“生態(tài)位”的理論來解釋:由于喬木的種子通常較重,草本植物的種子常在“新的荒島”上捷足先登,占據(jù)了空白的“生態(tài)位”,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逐步演變成喬木。在索科特拉島上不僅是巨琉桑演變得如此巨大和怪異,基本都是草本的葫蘆科在該島也有一種演變成比巨琉桑更巨大的喬木,那就是索科特拉樹葫蘆(圖3),其高6米,主干直徑基本達1米。巨琉桑、索科特拉樹葫蘆再加索科特拉沙漠玫瑰(圖4),被稱為“索科特拉三怪”,都是多肉植物愛好者夢寐以求的珍品。
索科特拉島的氣候基本分為兩季,5~10月為旱季,但一年中最高氣溫往往出現(xiàn)在4~5月初。冬季為雨季,但雨量除一些迎東北風的山坡外都不多。11月是島上最宜人的時候,12月至翌年2月夏雨飄忽不定。因此巨琉桑在栽培時往往很難確定其最旺盛的生長期。一般建議用排水良好的培養(yǎng)土,冬季保持溫暖,最低越冬溫度12~13℃,光線應充足,但忌曝曬,這樣讓其慢慢生長。在氣溫27℃上下的天氣,生長良好。
圖片說明1.巨琉桑2.原產(chǎn)地的巨琉桑3.索科特拉樹葫蘆4.索科特拉沙漠玫瑰
圖5所示系福建著名愛好者郭毓鵬選送到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的金獎展品。
象足葡萄為葡萄科、葡萄翁屬。原產(chǎn)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生境為多刺的旱生灌木叢,半荒漠氣候,冬季干燥。植株有一個很大的圓盤狀塊莖,直徑達1.3米,厚20~30厘米,在原產(chǎn)地埋入沙丘中30~50厘米深。塊莖具很厚的褐色樹皮,頂端有圓錐狀主莖,高1米,直徑20~30厘米,主莖上會長出稀疏的藤狀細莖,直徑1厘米。新藤往往被細柔毛,表皮近紅色。羽狀復葉或兩回羽狀復葉,10~12厘米長,小葉2~3.5厘米長,0.5~1.8厘米寬,形態(tài)多變,卵圓形、長圓形甚至線形。小葉先端尖,基部楔形,托葉三角狀,3~4厘米大?;ㄐ蜷L10~15厘米,小花近似圓棒狀,黃色,有稀疏柔毛。果實近圓球狀,直徑約2厘米,表皮光滑,墨綠色。種子腎形,表皮有皺紋。
此多肉栽植養(yǎng)護需要注意的是:本種幼年株不具圓盤狀塊莖,播種出苗后開始形成棒狀的莖基,要經(jīng)過許多年后,有的最終會形成標準的圓盤狀塊莖,但大多數(shù)植株只形成分枝好幾根成團的塊莖或近似球形的塊莖。生長期和本屬的其他種類一樣,從春天到秋天,冬季休眠。落葉后細藤枯萎,即表示植株進入休眠,此時應保持盆土干燥。栽培時塊莖應露出土面不超過60%,其余都應留在土中。有的栽培者把塊莖全部埋入土中,僅留枝條在陽光下,這樣塊莖發(fā)育會更快。
圖6為2013年上海國際多肉植物展上展示的植株,獲金獎。
奧特葡萄翁為葡萄科、葡萄翁屬。原產(chǎn)安哥拉南部,種名的拉丁文由當?shù)卦∶竦耐撩鸒dre演變而來。莖基部龐大、肉質(zhì),近球形。植株主干高1.5米,直徑7~30厘米。頂端分枝,分枝長達2米。主干和老枝上有易剝脫的黃色或白色紙質(zhì)樹皮。卷須缺失。葉肉質(zhì),表面粗糙,掌狀五出葉,表面具細柔毛
和腺狀毛,淡綠色。葉柄長6~15厘米,小葉倒卵形,基部近心形,葉緣有鋸齒,葉近草質(zhì)。小葉的葉柄長3厘米,五枚小葉中位于中間的葉長8~10厘米,兩側(cè)的較短。花序長5~10厘米,花葶有毛。小花長3毫米,有密集的深色毛。果橢圓形,10~20毫米長、7~15毫米寬,深紅色有毛。
此種栽培要求全陽光,土質(zhì)疏松排水良好,冬季要加溫。其繁殖困難,種子獲取困難,有了種子,發(fā)芽也困難。
這是近年才出現(xiàn)在我國愛好者收藏品中的珍品,上世紀70年代在日本出版的專著上有過介紹,但奇怪的是近年來歐美文獻上倒沒有什么介紹。圖7系郭毓鵬先生的收藏品。
背夜夢翁為葡萄科、葡萄翁屬。原產(chǎn)南非,該種俗稱絨毛樹葡萄,因為它的葉有細毛。葉為五出的掌狀復葉,小葉中心綠色,葉緣常帶點紫色,卵圓至近似圓形,葉緣有明顯的鋸齒。種子播種后長成的植株比較壯實挺拔,基部有膨大的莖基,主干也較粗。而扦插繁殖的植株較細弱,基部不易形成膨大的莖基。
性喜溫暖和陽光,冬季細枝常枯萎。最好在栽植床中栽培使其根系充分發(fā)展,但冬季更要注意保溫并且保持土壤干燥。用較大的盆也可栽植,這樣風險較小,但植株沒有地栽長得好。繁殖用種子,但種子不易獲得。
圖片說明5.象足葡萄8.匍地蒴蓮6.奧特葡萄翁9.紅葉匍地蒴蓮7.背夜夢翁10.九尾狐
匍地蒴蓮為西番蓮科、蒴蓮屬。原產(chǎn)于馬達加斯加東北部,貼近地面處有圓錐狀或近似球體的塊莖,塊莖頂端生出細長攀援莖,長達5米。卷須長5~10厘米,葉深3裂,寬卵形,2.5~5厘米長、3~6厘米寬,全緣。葉柄長1.5~7厘米,葉柄頂部有2個耳狀腺體,腺體多少有點肉質(zhì)?;ㄐ蛴?~5朵花組成,花葶4~7厘米長,花葶上也有卷須。萼片披針狀,1厘米長,花瓣長圓形先端鈍圓,僅0.6厘米長。果單生紡錘狀,長13厘米,外果皮光滑,每果約50粒種子,直徑達5~6毫米,圖8所示植株系郭毓鵬先生收藏。
紅葉匍地蒴蓮(Adenia epigea‘Rubra’),葉深紅色至紫紅色,一個優(yōu)秀的園藝種,非常難得。圖9為上海市亞洲多肉植物論壇上選送的展品,在2013年上海國際多肉植物展上獲得金獎。
本文前面介紹的種類都很怪異,但說到“新”也只是針對我國而言,其實國外早就有了。但這一種九尾狐是多肉植物世界中真正的新種,2000年在玻利維亞由Santa Cruz發(fā)現(xiàn),2003年由兩位專家定名為Hildewintera colademononins(現(xiàn)在商業(yè)上仍用該名)。2005年,仙人掌科最權(quán)威的專家——英國的D·亨特將它移至管花柱屬,并列為黃金紐(Cleistocactus winteri)的亞種。因為很多人認為九尾狐是黃金紐和吹雪柱屬另一種的自然雜交種。2012年引入我國,2013年9月上海辰山植物園選送參加第四屆北京國際多肉植物展,獲金獎(圖10)。
九尾狐為仙人掌科、管花柱屬。植株基部分枝(這一點不同于黃金紐),最多16~17條,通常8~9條,長1.5米、寬2.5厘米,刺毛發(fā)狀或剛毛狀,白或略黃,刺比黃金紐明顯要長一些。花長4~6厘米,直徑5厘米,近似輻射狀,淡朱紅色。
謝維蓀 上海植物園多肉植物專家,出版有《家養(yǎng)多肉植物》《仙人掌類與多肉花卉》《多肉植物栽培原理與品種鑒賞》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