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姝 滕 旭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通訊作者:徐姝 E-mail:289526144@qq.com
心衰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心功能及BNP間相關性分析
徐 姝*滕 旭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通訊作者:徐姝 E-mail:289526144@qq.com
目的評價心衰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與其心功能分級,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B型尿鈉肽(BNP)間相關性。
心力衰竭;紅細胞分布寬度;B型尿鈉肽;心功能分級;左室射血分數(shù)
近年來心力衰竭發(fā)病率逐年增高,且有較高的病死率。目前臨床上對心衰的診斷及預后的判斷缺乏明確的量化指標。目前已有研究顯示B型尿鈉肽(BNP)與心衰的嚴重程度及預后相關。然而由于其檢測費用高,使得基層醫(yī)院沒有條件開展,同時也加重了患者負擔。所以,臨床上需要一個廉價的檢測方便的心衰標志物。近年來RDW在心衰疾病中的研究逐漸增多,有研究顯示,心衰患者常伴有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升高,且RDW水平升高不僅是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房顫等)發(fā)生心力衰竭的獨立預測因子[1]。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心衰患者與正常對照組間RDW水平,并評價其與NYHA心功能分級、BNP及LVEF間相關性。以期為臨床上心衰的診斷、病情的評估、預后的判斷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心內科住院患者,經臨床癥狀體征,心彩超射血分數(shù)(血BNP等診斷為左心衰竭,并依照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四組。共收集病例80例,其中心功能I級組16例,心功能Ⅱ級組22例,心功能Ⅲ級組22例,心功能Ⅳ級組20例。
同期于我院心內科住院病人或門診病人,行心彩超,心電圖,胸片等檢查均正常,同時行運動平板試驗,冠脈CT或冠脈造影檢查除外冠心病者選為對照組,共30例。排除標準:肝硬化,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心梗,近期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瓣膜性心臟病,肥厚梗阻性心臟病,限制性心肌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及肺源性心臟病以右心衰為主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血常規(guī),血BNP(生化常規(guī)送至我院實驗室檢測。于患者采血的24小時內完成心電圖,心彩超,X光胸片,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心肌酶譜,等檢查項目。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的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單因素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表示,并用多元回歸分析相關因素。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入選病人一般情況:心衰組共80例,平均年齡66.4±11.4歲,男性56例,女性24例。其中心功能I級組16例,心功能Ⅱ級組22例,心功能Ⅲ級組22例,心功能Ⅳ級組20例。對照組20例,平均年齡58.5±12.4歲,男性14例,女性6例。實驗組與對照組間基本情況無差異。
2.2 心衰組患者血RDW水平高于對照組(P<0.01),心功能I級組高于對照組,心功能I、Ⅱ、Ⅲ、Ⅳ級患者間RDW平逐級升高,均(P<0.05)。
2.3 相關性分析顯示RDW與NYHA分級(r=0.606,P<0.05)及BNP(r=0.704,P<0.01)呈正相關,與LVEF呈負相關(r = -0.658,P<0.05)。
RDW是反映外周血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參數(shù),其測定值不受抗凝劑、時間和溫度的影響。也不受急性炎癥的影響。以往,RDW值廣泛用于各型貧血的鑒別診斷,并認為RDW值增大與無效造血(鐵代謝紊亂、慢性貧血、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紅細胞破壞增加(如溶血)或輸血等相關。然而,目前有研究表明RDW值對死亡有很高的預測價值,尤其是與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有很大的相關性。
本研究顯示,心衰患者RDW隨著患者心功能NYHA分級惡化呈上升趨勢,且與BNP及LVEF具有相關性,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很多研究報道相一致[1]。其具體機制較復雜,考慮與以下幾方面有關。1)炎癥反應。已有研究表明炎癥反應是心衰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和預后不良因素。心衰時血循環(huán)中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增加,可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促紅細胞生成素誘導的紅細胞成熟,使血漿中不成熟紅細胞數(shù)量增多,RDW值增大。2)鐵代謝紊亂。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存在鐵代謝紊亂,表現(xiàn)為血漿鐵含量減低,鐵結合能力完好,鐵飽和度降低,導致血紅素合成障礙,血紅蛋白生成減少且體積小,RDW值增大。3)血流動力學應激。心力衰竭患者心排血量下降,心室壓力升高,機體全面啟動神經體液代償機制,引起腎血管收縮,造成腎臟缺血性損傷,EPO合成減少,成熟紅細胞數(shù)量減少,RDW值增大。
綜上,本研究認為RDW能夠成為心衰的一個廉價的、檢測方便的、且有較高預測值的標志物。但其應用于臨床尚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1]陳繼升,吳延慶,彭強,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17(6):541-545.
R541.6
B
1674-9316(2014)06-004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6.023
沈陽醫(yī)學院科技基金
方法收集左心衰竭患者80例,按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四級,同時收集健康對照組30例。檢測患者血常規(guī),生化常規(guī)及BNP水平,心彩超檢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比較心衰組與對照組RDW水平,并評價其與心功能分級、BNP及LVEF間相關性。
結果心衰組患者血RDW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心功能I、Ⅱ、Ⅲ、Ⅳ級患者間RDW水平逐級升高,均P<0.05。相關性分析顯示RDW與BNP呈正相關,與NYHA分級及LVEF呈負相關。
結論心衰患者血RDW明顯升高,且與NYHA分級、BNP及LVEF有良好相關性,具有心衰標志物的良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