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嬋 (西安培華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 710000)
《金剛經》中講道:“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心作為煩惱之源,必須有一個安住的場所——應往,只要心停留在了應往的地方,就不再煩惱了,起了煩惱,你就要想辦法來降服煩惱,途徑只有讓心安住?!段饔谓的肪褪墙o心找一個安住的地方,這便是影片的心靈救贖意義,也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周氏電影向來以無厘頭和后現代主義的顛覆意義著稱,往往將搞笑的片段與庸俗的愛情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解構生活,解構經典的目的。從《西游降魔篇》里我們收獲的仍然是以往的周星馳無厘頭喜劇電影的是歡聲笑語和經典搞笑臺詞,然而《西游降魔》在搞笑之余還可以說是一部不錯的人文電影,影片通過降妖伏魔以及愛情糾葛將人生感悟鮮明的彰顯出來。
《肖申克的救贖》等美國經典人文影片,以展現現實的殘酷與無奈、人性面對悲劇時的堅韌以及人的自我救贖獲得了電影界的一致贊賞,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監(jiān)獄長拍著《圣經》對安迪說:“救贖之道就在其中”。然而安迪的救贖之道真的就在其中:一把挖通希望之路的石錘。虛擬的《圣經》的體制、秩序的服從于懺悔,不如現實世界的一把石錘?!段饔谓的方栌昧诉@一寓意,陳玄奘的驅魔大典《兒歌三百首》,用以喚醒妖怪心底的真善美。這一無厘頭的劇情看似搞笑,但是,它背后卻隱藏著深厚的寓意,那就是人性本初的真善美,是降服魔性的最終武器?!秲焊枞偈住返谝淮斡迷隰~妖身上,還沒唱完唐玄奘就被揍了。隨后的豬妖、猴妖,都沒機會拿出來唱,就得要落荒而逃,最后被悟空拔光了頭發(fā),被舒淇撕碎了兒歌搖身一變成了《大日如來真經》,好一招從天而降的暴力而恐怖的掌法,拍倒了孫金剛,拍出了一棵菩提樹,拍出來一片真善美的大好佛境。影片正是以這種近似搞笑的情節(jié)彰顯了人生的意義與歸屬其實就是真善美,只要你內心擁有信仰真善美的力量,盡管自己非常卑微、無助,也能夠去去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無窮的力量,去降服一切魔性的力量,從而構建理想的精神世界。正如趙衛(wèi)防教授所說:“但周星馳電影沒有推翻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其中都有尖銳的真假、善惡、美丑二元對立,并以此展開沖突、推動劇情。其主人公無論如何‘無厘頭’,在最終的善惡大決斗高潮中,都會在輕松嬉笑中懲處惡人,幫助好人,形成真善美必將戰(zhàn)勝假惡丑的獨斷性結論。”
《西游降魔篇》顛覆了以往西游題材影視劇中孫悟空的“高大全”的正義形象,影片不僅對故事的主角進行了切換,唐僧成為降魔的主角,而孫悟空成為眾魔之首,是反派的代表,五百年五指山下的磨難并沒有讓他洗心革面,心中復仇的火焰反而隱藏地更深。更有意思的是,500年的禁錮之后,看到大美女舒淇,孫悟空也動了凡心。只可惜舒淇對文章一往情深,就算黃渤的舞技再高,也無法贏得美人心,最終還對舒淇大打出手,使詭計讓文章放自己出牢籠,陰險狡詐的本色全部顯露?!段饔谓的分袑O悟空的形象將人性的陰暗面顯露無遺,但是,在假惡丑和真善美的對立沖突之中,《西游降魔篇》肯定的是真善美的救贖力量,這也是影片最能抓住觀眾、最感人肺腑的部分,影片就是通過這種類似《兒歌三百首》的純真力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下來的對真善美的崇尚表達的淋漓盡致。
西方的影視劇在表現人的終極救贖之時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規(guī)則、秩序之下的自我救贖,另一種就是簡單的“以暴制暴”的強權邏輯。前者歸因于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原罪意識,人生來是有罪的,上帝是善意的懲罰人類的,雖然人在痛苦時也呼上帝,但這只是希望上帝寬恕,希望上帝把施加的痛苦減輕或減緩一點。所以,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哲學中有很典型的命運悲劇。在《肖申克救贖》里受了冤屈的安迪,采用的暴力卻給人以希望、寧靜,綻放出人性美麗而堅韌的的一面呢?因為安迪的暴力是針對這種表面公平正義實則荒誕無恥、扭曲人性的社會體制,他要逃離這種體制,身心皆要逃離。安迪最終逃離了肖申克,但是,他仍然是制度循規(guī)蹈矩的“良民”。后者就是簡單的通過實施暴力,無論是虛妄的、固執(zhí)的、殘忍的報復手段都被認為是合適的,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人在這種手段當中才能實現救贖的目的。《西游降魔篇》運用了很多的以暴制暴的方法,前來復仇的魚妖、豬妖,他們的暴力是針對人。但是,他們施暴的對象還是當初那些對他們使用暴力的人嗎?顯然不是,都是些毫無關聯(lián)的無辜之人。魚妖、豬妖被仇恨蒙住了心靈,濫殺無辜,這一切和當初殘害他們的人有什么區(qū)別?一樣的殘暴,一樣暴戾。
然而,這一切都無法達到自我的救贖之所,《西游降魔篇》如果只是停留在這里,那只能是一部恐怖影片而已,影片對救贖的終極意義進行了延展——人通過救贖最終達到心靈的皈依。心靈有所皈依,便不再煩惱。降魔就是降服了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他們之所以不是仙,正是因為他們身上的心魔,而這種心魔是現實社會的種種不公待遇、誤解、折磨。并且唐僧本身也有心魔,那就是愛情。只有將這些心魔都除去,才能實現大愛。影片將除去心魔的救贖之所歸結問心靈皈依,這本身是對佛教文化的深刻領悟,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人文情懷的解讀。
《西游降魔篇》之所以命名為“篇”,也凸顯了周星馳對經典西游的背離,他只是告訴觀眾這篇西游是他自己的心靈抒懷之作,也是他心靈的皈依之作。
參考文獻:
[1]傅曉燕,《西游降魔篇》的救贖與訴求[J],電影文學,2013年第21期
[2]趙衛(wèi)防,香港電影人物研究之九:周星馳[OL],時光網?趙衛(wèi)防的博客 http://i.mtime.com/103824/blog/6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