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霖汐 (湖北美術學院 430000)
當我們說到“美學”時,會下意識地把西方美學史在腦中進行一番回顧,而對中國,我們大多人會疑惑,中國有美學嗎?中國的美學思想與西方有何異同?
我們在西方美學史上會很容易了解到西方人的美學觀念,西方人的美學思想大概分為幾段時期,一段為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美學,對美的本體進行探討;一段為近現代的康德哲學,認為“美”是“美感”;一段為黑格爾以后的美學觀,主要是在探討美的藝術。我們主要來看柏拉圖和康德的美學觀。柏拉圖的美學觀念集中體現在《大希庇阿斯篇》,他在探討“美”時首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問題,認為一般人探討的“美”,都是指美的具體事物。柏拉圖是從形而上學的意味上來闡釋“美”,把美作為一種純粹客體,從人的主觀意識中分離出來,從而杜絕相對的“美”。到了康德,“美”的意味就發(fā)生了改變,“美”成了“美感”,“審美”成了“感美”??档抡J為對美的認知是一種先天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能力,一種先驗能力,是人類主體從客觀對象上得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是一種主體感覺,無關客體存在物本身的屬性,發(fā)現的是造成鑒賞判斷(審美)普遍可傳達性的原理。柏拉圖的“理解然后美”,康德的“美即是美感”基本上代表了西方美學史的主要美學觀念。西方歷史上卷帙浩繁的美學作品都在沿用這兩套理論藍本。
“美學是審美意識的理論形態(tài),這在中國,也老早就有了,至少從老子就開始有了?!?葉朗先生認為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老子闡發(fā)的一系列概念,“道”“氣”“象”“有”“無”“味”“妙”“自然”等。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說、意象說,都發(fā)源于老子的哲學和美學。爾后的儒道兩家以及后來傳入的佛教,構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美學體系。
其實,中國的美學思想很簡單,其內核在于一個“悟”?!拔颉毙灾腔壑鲗Я酥袊鴶登甑奈幕枷胧?,中國的賢者教導門人弟子時也只重一個“悟”,“悟”得通透就成圣成賢。所以,審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日常消遣娛樂的活動,也會講求一個“悟”。
但是,“悟”是什么?這就很難講得明白,完全是依托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人生閱歷、精神品質而生成的對世界的觀感,是人在與自然打交道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情感,使之達到一個臨界點,最后自然而然地發(fā)顯出來。就如同佛教文化中講的“開悟”,當然,“悟”的思想在佛教傳進來以前就有,是中國本土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就能找尋到。從《論語》看,孔子說“仁”,只說“愛人”,對于具體的“仁”是什么,不做過多的描述,這就讓弟子很困惑了,究竟什么是“仁”,不得而知。聰明者如顏回就能領會孔子的意思,凡是做有關“仁”的性質的事都可以被算作“仁”的范疇,雖然不能用語言去描述、刻畫“仁”,但大抵能夠理會。這就是中國古典智慧中的“悟”。
“悟”的審美要求人直觀地經驗美,與康德的“美即美感”似乎一致,都在講人的主體感受,講一個經驗,人在經驗到事物的形象時,自然流露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審美是人的主觀感受,不涉及物體本身,美成了一種感官刺激,這樣的審美大概更容易讓人接受。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排斥這種純粹講主觀感受的審美方式。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杰出的美學作品之一,能夠很大程度代表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觀點。任何一位作者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如果僅僅談論自己在景色中享受到的快感,他的詩歌就會被貶為次品,落入下乘;而只有那些講究“音”“韻”“情”“理”“意”的詩才能夠被認作上佳,廣泛流傳。中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講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物起興”,從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可以明白,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這個“悟”就不簡簡單單是一種主觀感受,它有一個說“理”的過程,是把“理”和“情”結合起來,以情入理,以理化情,最終,達到情理交融。
我們知道,中西美學都是以哲學為觀念的根基,二者的哲學都會講“心”“物”,“主”“客”,但是,在最終的歸路上,中國人直接走向了人生;西方人則更重視本體和知識,通過對本體和知識的認知,進而過渡到人生。于是,在哲學方法上,中國哲學是直觀的,沒有一個具體的推理、演繹過程;西方哲學則是形式的、路徑的,講一個邏輯推演。二者的區(qū)別就出來了,因為西方人重視本體,它知道在“我”之外有一個絕對的存在,一個上帝,上帝演繹出“我”和“他者”的世界。“我”要去把握上帝,把握他者,就必然有一套方法,一條路徑,這個方法、這條路徑是什么,知識論,只有在知識論上有所收獲,才能夠去溝通“他者”,認識“上帝”。中國人雖然也講本體,講“天道”,但是,“天道”并不需要一個通達的路徑,因為“我”本身就在“天道”中,本身就是“天道”的一部分,西方人苦苦追尋一條路,中國人直接就在路中,所以,中國哲學跨過了知識論,直接跳到了人生論上來,對人生的體悟就是對天道的體悟,“反求諸己”就能夠認識“天道”。
西方的哲學方法到了美學上就容易把物與人分開,拿繪畫為例,西方人的繪畫都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古典時期),對任何一個景物、一種景色都要如實再現出來,然后通過合理地修飾,塑造出一處比例完美、樣態(tài)和諧的景,使畫圖布局合理統(tǒng)一,從而彰顯原物的形象美。中國繪畫則不同,因為中國哲學重人生、講直觀,它會直接從本體的“天道”推到“人事”,“天道”與“人事”貫通,人在審美過程中就不會把“我”刻意地從世界中分離出來。所以,中國人作畫講究一個意境,造畫者無須如實客觀地描繪出事物本身的形象,只需要用簡單的線條勾勒,把一個事物大致的描摹出來,從畫上看不出實際的景,卻又能夠看出這景的優(yōu)美、綺麗處,全是因為造畫者在運筆過程中自然地把對景色神韻的領悟融入了畫中,景色的“精”“氣”“神”就渾然與畫同體,有西方繪畫說不出的意境美。這意境就是作畫的人在觀摩自然景色時融入個人情感而開悟出來的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與景,心與物,主體與客體是一體的。葉朗先生認為中國美學的起點是老子大概是因為“天人合一”正是道家文化宣揚的思想,而道家文化作為影響中國文明數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一,一直以來都在主導中國傳統(tǒng)士人階級的思想。從魏晉時期陶淵明開創(chuàng)田園詩派以來,“天人合一”就完全成了中國詩歌、繪畫、音樂的常見主題。
陶淵明的《飲酒》中,有一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就在講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自然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首先需要人從世俗的官場名利中脫身出來,忘記俗世的煩擾紛冗,而尋找心靈的安詳、寧靜,然后,放歸身心于山水田園,從而領略到自然與人生相互滲透交融的和諧之美。(葉朗《美學原理》)。在陶淵明以后,大量的詩歌、繪畫都以自然風光為主題,而人事、政治類的文藝、美術作品相對較少,中國的士人階級喜歡山水,都是渴望從山山水水的自然中領略 “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境界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完全的美?!疤烊撕弦弧辈拍苷嬲龑崿F審美。但是,這種境界要求人從“自我”的有限性中超離出來,又不得不說是一種很難得的境界,古往今來,除少數人略有所“悟”,實非大眾可求。
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著眼于一個“悟”,一個“天人合一”,可是,“悟”的方法太玄奧,“天人合一”的境界又太高超,所以,幾乎沒有人能夠用理論去詳細地記錄這樣的一種審美過程。但是,就審美意識而言,中國的古人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因為它講的“天人合一”正是我們當下不斷追尋的自我超越的境界,使人的“小我”回歸到自然的“大我”,進而實現與世界的統(tǒng)一、和諧,這樣的一種美才是所有偉大的藝術家追尋和渴望表達的。
注釋:
1.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葉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錢念孫.《朱光潛出世的精神與入世的事業(yè)》,北京出版社,2005.
[3]劉方.《中國美學的歷史演進及其現代轉型》. 巴蜀書社,2005.
[4]毛宣國.《中國美學詩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康德.《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
[6]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