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建平 張善軍 甘曉春 (安康職業(yè)技術學院 725000)
民間美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特性。它扎根于勞動人民的生活之中,來自于生活,又都用之于生活,充分發(fā)揮了生活藝術、陶冶情操和美感享受的作用。在民間從古到今始終還保留著和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如孩子自呱呱墜地到三十天要過“滿月”,周歲要給孩子抓周等,親戚鄉(xiāng)鄰們不免要為孩子祈福、做歲、送札;農歷新年門上要貼門神、對聯(lián)、掛門簽,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wèi)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wèi)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物件的造型、圖案、色彩作為民間美術的重要構成元素,是人們追求精神上表達情感的一種寄托方式,以不同的形態(tài)表達特定的觀念,反映了民族民間美術的傳統(tǒng)習俗及審美觀念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然,安康地處漢水流域中上游,川陜鄂三省毗鄰之地,地扼南北要沖,古稱“秦頭楚尾”,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民間美術也有著她獨自特點。
安康民間美術的起源的時間是和我國新石器時代藝術品基本同步,大約出現(xiàn)于七千年前的前仰韶時期。從制作第一件陶器開始,就誕生了造型藝術,到了距今六千年前后,造型藝術中出現(xiàn)了彩陶,并在仰韶文化后期,進入它的繁榮時期。從其用途效果看,原始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裝飾出現(xiàn)的。在安康境內出土的原始藝術品所表現(xiàn)的內容形式有如下幾種:
陶器的制作與裝飾是同時進行的,最初的陶器因受編織物的影響,燒成的器物上還保留著編織物的痕跡,是在制坯過程中拍打或壓印而成,這種無意中形成的陶器裝飾,從視覺角度上給人以美的觀感,于是祖先們開始逐步在陶器上有意制作裝飾圖案花紋。安康境內出土的劃畫藝術品極為豐富,漢陰縣阮家壩出土的紅陶網附屬于新石器時代陶器紋飾,是前仰韶文化李家村類型。紋飾以簡單的直線、細繩紋、戳刺裝飾,逐步發(fā)展有弦紋、斜線、豎線、交錯線以至圓點、圓圈、鋸齒、三角等裝飾圖案花紋;遺址中還有廟底溝類型的陶鼎,其圖案裝飾便集各種花紋之大成,為夾沙紅陶,敞口、折沿、溜肩、圓底、圓錐狀足等造型。
安康的彩陶藝術表現(xiàn)的是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李家村類型,是以黑彩或紅彩寬帶紋出現(xiàn)的。到了距今6000年半坡類型時期,彩繪組成圖案的母題逐漸豐富起來,有魚紋、變體魚紋、直線三角紋,以及弧線圓點紋,亦稱花瓣紋。彩繪多施于缽或盆的口沿及上腹部,個別施于陶器內壁。一般直接在器胎上繪出紋樣,部分彩繪在彩繪前先施一層紅色陶衣,使彩繪的背景顯得簡潔明快。安康境內半坡內型彩陶以紫陽馬家營、漢濱柳家河、旬陽龔家梁為代表,出土的花紋圖案除有寬帶、波折、三角、平行條紋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動物圖案。廟底溝類型彩陶以紫陽馬家營、漢濱柏樹嶺、漢陰阮家壩遺址為代表,彩繪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風格多輕盈挺秀,紋樣多用弧線描繪,流行紋樣母題以圓點、弧邊三角、菱形、花瓣等,植物紋顯著增加。
安康境內出土的陶塑藝術品,多見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廟底溝類型。早在半坡類型時期,主要以附加堆紋裝飾陶器的現(xiàn)象就很普遍。安康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目前前發(fā)現(xiàn)陶塑藝術品旬陽龔家梁出土的鳥型器飾,紫陽馬家營出土的蛇形陶塑,漢濱區(qū)五里鎮(zhèn)柳家河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以寫實手法表現(xiàn),是國內陶塑藝術珍品。
安康的民間美術經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種類:
1.剪紙。凡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創(chuàng)作的剪紙一般稱為民間剪紙。安康民間剪紙簡介淳樸,形式有窗花、門箋、燈花、頂棚花以及剌繡作品的底樣。民間剪紙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商代。當時雖沒有紙,已出現(xiàn)鏤花金箔,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于鬢角作為裝飾,成為古代婦女的一種風尚。漢代有了紙以后,出現(xiàn)了真正的剪紙藝術。
剪紙在民間的用途非常廣泛。一方面它用于各種民間風俗活動,以增加喜慶吉袢的氣氛。另一方面,民間剪紙在群眾中是一種實用裝飾圖案,作為刺繡的底樣。
2.刺繡。刺繡過去又叫“女紅”。漢代刺繡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唐宋至明清更加發(fā)達?!秾庩儚d志》載:“紡棉績麻人人能之。刺繡多未嫻也。”可見當時農村婦女都能紡線績麻,剌繡雖不十分細膩,但質樸大方。安康刺繡品形式主要有:披肩(又稱云肩)、枕頂、手帕、圍裙、坎肩、包單、門檐、帳檐、床檐、床單、圍嘴、肚兜、眼鏡盒、錢包、褡褳、裹肚、繡鞋、筆插、襪底、鞋墊、煙袋包、荷包等。
過去安康刺繡的底料多為鄉(xiāng)村家織土布、麻布。染料有靛青、紫草、石榴子、紅花等植物染料。民間刺繡的題材多為山水、人物、走獸、飛禽、花卉、蟲魚等。民間刺繡的針法主要有:十字繡、編花、高繡法等。
3.編織。民間編織工藝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安康的竹、藤、棕、龍須草、麥桿、柳條等編織材料十分豐富。主要的編織品有:背簍、籮筐、曬席、提籃、竹扇、斗笠、竹椅、挎籃、棕箱、 棕葉扇、棕毯、藤椅、藤籃、藤箱、草帽、蓑衣、草墊、 草墩、草鞋等。另外還有編織玩具。編織圖案主要是: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適合紋樣、點綴式花紋等。
4.面塑。面塑又稱面花。是安康流行較廣的民間美術工藝品。安康舊時面塑大致分為三種:祝壽和祭祀神靈用的,還有結婚時作擺設的。祝壽的壽饃多做成桃形,以象征長壽。貢獻用于老人去世,在靈堂作擺設。結婚、壽慶為增加歡樂喜慶氣氛,擺設的裝飾性面花,民間稱為“看盤”。還有舊時民間給小孩做“滿月”或做“歲”時,要做圈饃,饃上裝飾一圈花卉圖案及“長命富貴”“長命百歲”等吉祥語。安康境內的旬陽、漢陰、紫陽、石泉、寧陜等縣及漢濱區(qū)均流行面花藝術。
5.木雕。神柜、衣柜、鏡框、棺材以及木桌木椅和建筑物的窗欞、門楣等都有雕刻,大多數(shù)雕刻的是以走獸、祥云和花鳥等作裝飾。舊時寺觀中有一些木雕神像多為木雕。
6.皮影雕刻。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流行在全市各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在存世的皮影約有500年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表演、演唱和制作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它的誕生是在當時陜南地域經濟、文化相對閉塞的條件下產生的,多在喜慶節(jié)日、民間紅白喜事等邀請民間藝人表演,深受民間人們喜愛。
安康民間美術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土陶、石雕、蘭印花布、花燈、紙扎等。
1.實用性。民間美術品基本上都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草帽、籮筐、背簍、簸箕、子籠、簸藍等是農民生產活動中必用工具。刺繡門簾、枕頭、床圍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用品。剪紙門箋、剪紙喜花是人們年節(jié)喜慶的裝飾品。陶缸、陶罐等是人們的日用品。
2.鄉(xiāng)土性。民間美術的作者一般都是植根民間的生產勞動者。作品與專業(yè)美術家們的作品相比,具有迥異的格調和韻味——散發(fā)著濃郁的泥土氣息。
3.民俗性。民間美術品常常都與民間的風俗活動緊密相聯(lián)。如春節(jié)貼對聯(lián)的風俗,民間玩龍燈、舞獅子源于避邪求吉的舊俗;貼年畫習俗是為五谷豐登、連年有余等喜慶吉祥之意;民間刺繡品多與舊時民間婚俗有關等等。由于民間美術和眾多的民俗活動直接相聯(lián),或者說民間美術是某些民俗活動的物質載體,也可以說民間美術就是一種民俗藝術。
4.審美性。民間美術萌發(fā)時的主要功能是為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和求吉避兇的精神需求。審美功能在當時不是主要的,但民間美術仍然具有審美性。盡管民間美術的實用性是首要的,但人們在制作民間美術品時,仍然力求在制作上美觀還具可賞性。
5.地域性。地處漢水中上游和秦巴山區(qū)的安康一帶,由于位于川陜鄂三省毗鄰之地,使這里的民間風俗具有交融性。民間風俗的交融性又促成了民間美術的交融性。由于歷史、地理和社會等原因,行成了安康民間民俗和美術兼有秦、蜀、楚民俗和民間美術因素的交融性,使安康民間美術作品大多具有雋秀、細膩、優(yōu)雅、質樸等風格。
隨著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進步和時代文明的快速發(fā)展,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受到嚴重沖擊,處于瀕臨危險的處境。安康民間美術也不例外,民間和地域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原因很多,尤其是偏遠山區(qū)是民間文化是最濃的地區(qū),而現(xiàn)在這些偏遠山區(qū)卻正是因為經濟不發(fā)達,年輕人外出務工,且對民間文化也不感興趣,使得民間美術得不到較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如民間原有逢年過節(jié)等吉慶節(jié)日演“皮影戲”,過去因很少有電影、電視等現(xiàn)代媒介,許多扶老攜幼寧愿跑幾十里地去“看大戲 ”,而現(xiàn)如今看戲的大多數(shù)只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年輕人不感興趣,也看不懂,所以“皮影戲”等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來小,到了面臨失傳的地步。
安康地處中華版圖的雞心,安康民間美術根植中華民間文化,它集秦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大成。然而,它正面臨著消亡,尤其是安康民間美術正在迅速失傳、斷代。一個民間藝人的逝去,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恢復它繁榮時的原貌,而是要如何拯救、保護和傳承。第一,要在保留民間美術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根據(jù)市場的需要,充分挖掘潛在內涵和經濟價值,不斷推陳出新,開發(fā)新的適合現(xiàn)代口味的表現(xiàn)形式,讓古老的民間美術中找到自己的市場和空間;第二,要建立健全各種保護和傳承的機制,采取系統(tǒng)保存、活動展示、建立傳承基地等形式,加大立法保護力度;第三,要針對目前安康民間美術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通過政策扶持,利益機制,鼓勵民間藝人帶徒授藝等方式,使民間美術絕技后繼有人、代代相傳;第四,面向旅游市場,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和民間美術工藝品牌,如深度開發(fā)野山核桃工藝、竹藝、布藝、木雕、藤編、十字繡等面向旅游市場的特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