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琴 (山西大學 030006)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界,梁實秋和沈從文都曾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梁實秋早年服膺以張揚“內(nèi)心要求”的浪漫主義,但后來留美期間,他受到白璧德的啟迪,最終發(fā)展成古典主義的信仰?!冬F(xiàn)代文學論》和《現(xiàn)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都體現(xiàn)了梁實秋作為理性至上主義者、新人文主義者的文化立場。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集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于一身的文學巨匠,《論中國現(xiàn)代創(chuàng)作小說》是他最重要的批評文字,《沫沫集》是他最重要的作家作品評論集。由于他們都堅守自由主義的文藝觀念,反對文學的政治化、商業(yè)化,倡導文學的獨立性和個人性,所以他們的文學批評在一些方面有一致性,但也有實質(zhì)性的差別。本文通過對梁實秋和沈從文人性論加以詳盡的比較,不僅有助于充分了解他們文學批評世界的復雜內(nèi)涵,同時也可以感悟到文學批評多元化的趨勢。
梁實秋和沈從文都認為文學是人性的產(chǎn)物,文學應該是表現(xiàn)人性的藝術,人性與文學是一體的,“人性論”是他們文學批評的主導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是有差異的。
首先,梁實秋所倡導的人性是抽象的、復雜的,而沈從文所倡導的人性則是具體的、自然的。梁實秋所極力推崇的人性有善惡二元之分,并強調(diào)善對惡的節(jié)制作用。他在《文學講話》中表達了自己的“人性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所謂‘人性’是什么?一方面,人性乃所以異于獸性。簡單的飲食男女,是獸性;殘酷的斗爭和卑鄙的自私,也是獸性。人本來是獸,所以人常有獸性的行為。但是人不僅是獸,還時常是人,所以也常能表現(xiàn)出比獸高明的地方。人有理性,人有較高尚的感情,人有較嚴肅的道德觀念,這便全是我們所謂的人性?!彼摹叭诵哉摗本哂腥睾x:其一是理性,這是真正的、標準的人性;其二是獸性和人的劣行,這是不健全的人性;其三是人的情感、想象和美德。其中理性、美德相當于善的方面,人的獸性、劣行、情感、想象則相當于惡的方面,因此,梁實秋所說的人性包含了善惡二元。同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說:“文學發(fā)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復雜的,(誰能說清楚人性所包含的是幾樣成分?)……”由此可見,他所說的“人性”所包含的對象是復雜的、模糊的、虛幻的,甚至難以用具體的形象和語言來描寫和表現(xiàn)。梁實秋自己也承認,他對人性的觀念沒有解釋清楚,他多次表述過“人性”是很抽象的、復雜的,對人性從沒有規(guī)范的定義,大多冠以永恒、普遍、常態(tài)等限制詞。
在沈從文的人生世界和文學世界里,人性與文學是一體的,人性成為衡量作品的尺度,也是他文學批評的主導思想。對“人性”與“生命”的張揚,是他文藝思想的立足點。沈從文關于人性與生命的論述頗多,他在《習作選集代序》中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 這就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座右銘。人性,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起點和歸宿,所以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湘西世界”,一個原始的、健全的人性世界,這個世界里的人在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著正直善良的天性,他們總是用純真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愛、憎、欲望,甚至是死亡都是赤裸裸的自然。沈從文的筆大多是從下層勞動人民的心靈深處去挖掘閃光的人性,無論是老船夫和他的孫女翠翠,還是三三、夭夭、火夫會明、水手柏子,甚至是妓女和土匪等,他們都有淳樸美好的心靈,他們身上的許多可貴品質(zhì)確實是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痹谒麄兩砩象w現(xiàn)了沈從文理想的自然人性,表達了他對人性的理想和追求,他試圖通過塑造美好人性來發(fā)揮道德的作用,達到啟迪人性和改善人性的目的。
其次,梁實秋認為人性是固定不變的、永恒的、沒有差異的,而沈從文則認為人性是有差異的、變化發(fā)展的。梁實秋在《文學講話》一文中,認為:“人性乃一向所共有的,無分古今,無間中外,長久的普遍的沒有變動?!痹谒磥砣诵允怯谰玫摹⑵毡榈?、固定的,他否認人性存在差異,否認人性是發(fā)展的。在他看來,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梁實秋關于人性問題的看法,其源頭是亞里士多德。他說:“亞里士多德認定人性是普遍的,是有中心的,吾人欲表現(xiàn)善與真,換言之,吾人欲表現(xiàn)理想,若不于人性之普遍的方面著手,實別無良法?!睆奈ㄎ镏髁x的發(fā)展觀點來看,宇宙萬物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發(fā)展,人性就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也不可能是沒有差異的,而梁實秋卻把人性看得太過于絕對化和凝固化了,具有唯心主義的傾向。
沈從文在《一個邊疆故事的討論》中說:“一切都流動變易中,包含外面存在和生命本體?!笨梢?,在他看來,人性也是發(fā)展變化的。他雖然認為人性“共通處多差別處少”,但是認為人性仍存在一定的差別,而且可以改變。他在自己的一篇序言中寫道:“請你試從我的作品里找出兩個短篇對照看看,從《柏子》同《八駿圖》看看,就可明白對于道德的態(tài)度,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好惡,知識分子與抹布階級的愛憎,一個鄉(xiāng)下人之所以為鄉(xiāng)下人,如何顯明具體反映在作品里?!编l(xiāng)村農(nóng)民自然、健康的人性與城市上層階級虛偽、閹寺的人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此外,他的鄉(xiāng)村小說還展現(xiàn)了封建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雙重入侵下,湘西兒女的美好品性逐漸流失的過程。他曾說他寫《邊城》的目的就在于希望有理性的讀者能從中“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斑^去偉大處”即指“樸質(zhì),勤儉,和平,正直”以及湘西人所特有的原始、粗獷、雄強的生命力一類的人性美,“目前墮落處”乃是“受橫征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而造成的“窮困和懶惰”。 沈從文關于人性的理論符合辯證發(fā)展的觀點,他的人性論具有唯物主義的傾向。
再次,梁實秋把人性與少數(shù)人聯(lián)系起來,高揚精英文學論,以貴族姿態(tài)反對“大多數(shù)的文學”,反對人人平等的觀念。而沈從文則認為文學是大眾的文學。梁實秋認為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天才能夠領悟到人性的實質(zhì)。他認為,這種普遍的人性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可以認識到的,只有少數(shù)天才才具有認識普遍的人性的聰慧。人的聰慧是有差異的,天賦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人與人是談不上平等的。“平等的觀念,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在理論上也是不應該的?!彼凇段膶W與革命》一文中,明確指出:“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shù)的天才的創(chuàng)造?!?“大多數(shù)就沒有文學,文學就不是大多數(shù)的。”而沈從文認為“文學家也是個‘人’,文學決不能拋開人的問題反而來談天說鬼?!蔽膶W家并沒有什么比別人了不起的地方,作家的目標在于好的文學作品,除了使人覺得在真善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通過閱讀作品,使讀者對人生或生命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重塑理想的人性達到啟蒙人生和改造社會的目的。
梁實秋和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著名的批評家,他們的文學批評都對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的批評理論獨具個性,梁實秋堅持以理性精神為主進行文學批評,并建立了一套系統(tǒng)而完整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而沈從文的文學批評幾乎完全是由感性所主導,是一種閱讀鑒賞式批評,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批評理論和相對完整的體系。
梁實秋所主張的文學批評理論來源于古典主義,他指出區(qū)分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關鍵在于有無理性的節(jié)制,有理性節(jié)制的文學是健康的,沒有理性節(jié)制的文學便是病態(tài)的,不能表現(xiàn)“人性”的文學。他將理性能否駕馭情感視為判斷文學健康與否的標準,這便是梁實秋“以理制情”的情理觀,這一觀念決定了他的文學批評理論是注重理性的。他認為文學鑒賞與文學批評根本上是不同的,兩者有不同的任務,鑒賞是依靠自己的感覺而享受一件藝術品,批評則是先根據(jù)一個固定的標準而評判一件藝術品。在他看來,這個標準就是純正的人性。他指出,批評家要以理性精神把握作品,批評文學,不贊成印象主義文學批評。他的批評體現(xiàn)了穩(wěn)健和清醒的眼光,建立以一套系統(tǒng)的完整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許道明曾下定論說:“梁實秋是上世紀20年代最重要的新人文主義批評家?!?/p>
沈從文認為“若讀者不把批評當成‘法律’同‘圣經(jīng)’,認為它是一個‘比較細心的讀者對于某一本書的意見’,這意見也信得也信不得,那么,即或這些人所寫的自以為是圣經(jīng),是法律,也不能發(fā)生多少作用,使讀者上他們的當,受他們的欺騙了。”由此可見,沈從文是不贊成那種不引導讀者去讀書的“批評”。他認為,文學批評只是對作品的鑒賞,而不是進行理論的探討。他的文學批評幾乎是以感性為主導的,感悟式的批評占主體,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批評理論和相對完整的體系。
由此可見,他們雖然都主張以人性論作為文學批評的核心,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更應該看到他們文學批評特色的差異。我們不能簡單的評論他們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的價值和地位。平心而論,雖然梁實秋的人性論不無抽象,甚至某些理論有悖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但是他堅持用理性思維對文學的價值進行純粹的判斷,并形成了自己系統(tǒng)的批評理論體系,對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沈從文以自然人性為中心,用一個作家而非理論家的思維方式進行文學批評,雖然表現(xiàn)出許多經(jīng)驗主義的色彩,但是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批評特色,給現(xiàn)代文壇吹進了一縷清風。
[1]徐靜波.《梁實秋批評文集》[M]. 珠海出版社, 1998.
[2]沈從文.《從文自傳》[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8.
[3]沈從文.《沈從文全集》[M]. 北岳文藝出版社, 2002.
[4]許道明. 《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新編》[M].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