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飛
摘 要:本文在提出安陽地區(qū)商周分界判斷標準的基礎(chǔ)上,新辨識出一批重要的西周遺存。在分析陶器形制和器類組合特征的基礎(chǔ)上,將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陶器分為早、中、晚三期,初步建立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關(guān)鍵詞: 安陽地區(qū); 商周分界; 西周遺存; 分期
Abstract: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boundary betwee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Anyang region, a pile of Western Zhou remains a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ttery patterns and combinations, Western Zhou remains are divided into 3 archaeological phase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 of Western Zhou in Anyang region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Key words: Anyang region, boundary betwee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Western Zhou remains, archaeological phases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遺址曾是商代晚期的都邑所在。根據(jù)文獻記載,周公二次東征后,“大邑商”遭廢棄,“殷遺多士”被強行遷往洛陽等地。然而,商王朝滅亡之后的殷墟遺址并未變成無人區(qū),殷墟遺址以外仍然存在眾多小型聚落。本文對安陽地區(qū)①的西周遺存進行全面系統(tǒng)梳理,提出安陽地區(qū)商周分界的全新判斷標準,新辨識出一批重要的西周遺存,在分析陶器形制與器類組合特征的基礎(chǔ)上,對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陶器進行系統(tǒng)分期研究,初步建立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的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一、 考古材料與以往研究
根據(jù)以往的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安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西周遺存的地點有30處②(圖一),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并已公布材料的有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③、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④、劉家莊南地⑤、孝民屯⑥、西北岡⑦、小屯東北地⑧、西高平⑨、黃張⑩和大寒南崗11等9處。此外,侯家莊南地亦發(fā)現(xiàn)有西周車馬坑和墓葬12。
發(fā)掘者曾將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清理的26座西周墓分為四期,推測“四期應(yīng)是緊密相銜接的,墓地的總體時間跨度不長”,“與關(guān)中地區(qū)的西周墓葬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劉家莊西周墓的年代大體在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早階段”13。有學(xué)者將西高平遺址西周時期遺存的典型單位分為四組,認為“應(yīng)該是從早到晚的四個發(fā)展階段”,年代相當(dāng)于西周早期偏晚至西周晚期偏早14。迄今為止,尚未有學(xué)者對安陽地區(qū)的西周遺存進行過全面梳理,安陽地區(qū)尚未系統(tǒng)建立西周時期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二、 典型單位及層位關(guān)系
本文選取典型單位的原則:(1)所出陶器的時代特征較為一致,陶器的類型和數(shù)量較多;(2)盡管所出陶器的類型和數(shù)量較少,但時代特征較為一致,能夠填補分期上的缺環(huán)。依此選取的典型單位有西高平H18、H24、H88、H89、H90、H91、M1、M4,黃張H19、H64,孝民屯M742、M788、M843、M872、M882,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M81、M82、M85、M97、M104、M129,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96T1⑧+96T2⑧15、M27,劉家莊南地M64,侯家莊南地M4、M13,大寒南崗M5、M7和小屯東北地M2。上述典型單位間可用的層位關(guān)系僅有“西高平H90→H91”和“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2→M81”兩組。
三、 陶器形制分析
安陽地區(qū)西周遺存所出陶器的常見器類有鬲、簋、豆、罐、盆、甑、甕等,以鬲、簋、豆、罐最為常見,且特征變化最為顯著,故選取為典型器類進行形制分析。
鬲
皆為夾砂陶,多為灰陶,頸部以下飾繩紋。根據(jù)足部特征可分為三型。
A型 肥袋足,無實足根。根據(jù)器體、頸部、口沿、腹部和袋足特征可分為五個亞型。
Aa型 扁方體,無頸,寬斜沿,斜腹微鼓,袋足外撇。根據(jù)沿面和腹部繩紋特征可分為三式。
I式 沿面無凹槽,腹部飾縱向繩紋。標本劉家莊南地M64:2(圖二,2)。
II式 沿面有粗細不均的凹槽,腹部飾縱向繩紋。標本西高平H18:25(圖二,3)。
III式 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腹部飾縱向左曲繩紋。標本西高平H24:11(圖二,4)。
Ab型 扁方體,無頸,寬斜沿,鼓腹,袋足內(nèi)收。根據(jù)沿面、腹部繩紋和襠部特征可分為三式。
I式 沿面有粗細不均的凹槽,腹部飾縱向繩紋,襠近平。標本西高平H18:27(圖二,6)。
II式 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腹部飾縱向左曲繩紋,襠近平。標本西高平H88:10(圖二,7)。
III式 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腹部飾縱向左曲繩紋,襠下鼓。標本小屯東北地M2:2(圖二,8)。
Ac型 扁體,無頸,寬斜沿,斜腹微鼓,袋足外撇。根據(jù)沿面特征可分為二式。
I式 沿面無凹槽。標本孝民屯M788:2(圖二,9)。
II式 沿面有粗細不均的凹槽。標本西高平M1:1(圖二,10)。
Ad型 扁方體,無頸,寬斜沿近平,微鼓腹近直,袋足內(nèi)收。暫不分式,已有標本的式別特征為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標本黃張H64:2(圖二,11)。
Ae型 扁方體,束頸,窄斜沿,鼓腹,袋足內(nèi)收。暫不分式,已有標本的式別特征為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標本侯家莊南地M4:1(圖二,12)。
B型 柱足。根據(jù)肩部和腹部特征可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肩部無戳印紋,腹部無扉棱。根據(jù)器體、沿面、頸部和襠部特征可分為五式。
I式 扁方體,沿面無凹槽,無領(lǐng),低襠。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5:1(圖二,13)。
II式 扁方體,沿面無凹槽,矮領(lǐng),低襠。標本孝民屯M872:2(圖二,14)。
III式 接近方體,沿面無凹槽,矮領(lǐng),高襠。標本孝民屯M843:4(圖二,15)。
IV式 接近方體,沿面無凹槽,高領(lǐng),高襠。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3(圖二,16)。
V式 接近方體,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高領(lǐng),高襠。標本侯家莊南地M13:1(圖二,17)。
Bb型 肩部通常飾一周戳印紋,腹部通常有扉棱。根據(jù)器體、頸部和襠部特征可分為三式。
I式 扁方體,肩部的戳印紋與折沿之間留白形成一道“假領(lǐng)”,低襠。標本西高平M4:2(圖二,18)。
II式 扁方體,矮領(lǐng),低襠。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97:3(圖二,19)。
III式 接近方體,矮領(lǐng),高襠。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04:2(圖二,20)。
C型 尖足。根據(jù)器體、肩部和襠部特征可分為二式。
I式 長方體,肩部無旋紋,高弧襠。標本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96T2⑧:1(圖二,21)。
II式 扁方體,肩部飾旋紋,低弧襠近平。標本大寒南崗M7:4(圖二,22)。
簋
皆為泥質(zhì)灰陶。根據(jù)口部和唇部特征分為二型。
A型 侈口,厚唇。根據(jù)口沿特征可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口沿外折。根據(jù)口部、腹部和圈足特征可分為四式。
I式 口部微侈,腹部微鼓,粗圈足。標本孝民屯M788:3(圖三,2)。
II式 口部外侈,腹部外鼓,粗圈足。標本孝民屯M882:2(圖三,3)。
III式 口部外侈,腹部外鼓,細圈足。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04:6(圖三,4)。
IV式 口部外侈更甚。標本西高平H89:44(圖三,5)。
Ab型 口沿內(nèi)錯。根據(jù)口部可分為二式。
I式 口部外侈。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1:1(圖三,6)。
II式 口部外侈更甚。標本西高平H90:32(圖三,7)。
B型 敞口,薄唇。根據(jù)腹深、腹部紋飾和圈足特征可分為三式。
I式 深腹,腹部飾S形卷云紋,粗圈足較矮。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04:9(圖三,8)。
II式 淺腹,腹部飾S形卷云紋,粗圈足較高。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1(圖三,9)。
III式 淺腹,腹部素面,細圈足較高。標本侯家莊南地M13:2(圖三,10)。
豆
皆為泥質(zhì)灰陶。根據(jù)腹深以及盤和柄外壁的紋飾特征可分為四型。
A型 深腹,盤和柄外壁素面。根據(jù)口部和唇部特征可分為二式。
I式 侈口,厚唇。標本西高平M4:1(圖三,11)。
II式 斂口,尖唇。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1:7(圖三,12)。
B型 深腹,盤和柄外壁飾旋紋。根據(jù)口部、唇部和柄的特征可分為二式。
I式 斂口,尖唇,粗柄。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04:4(圖三,13)。
II式 侈口,方唇,粗柄稍細。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5(圖三,14)。
C型 淺腹,盤外壁下部多飾旋紋。根據(jù)盤和柄的特征可分為四式。
I式 盤圓折,腹較淺,盤外壁下部飾數(shù)道旋紋。標本西高平H18:30(圖三,15)。
II式 盤方折,腹稍深,盤外壁下部飾數(shù)道旋紋。標本西高平H89:18(圖三,16)。
III式 盤方折,腹稍深,盤外壁下部飾少量旋紋,細柄,柄上有粗凸棱。標本大寒南崗M5:1(圖三,17)。
IV式 盤方折,腹稍深,盤外壁素面,柄更細,柄上有細凸棱。標本小屯東北地M2:3(圖三,18)。
D型 深腹,盤外壁有密集凸棱,柄素面。根據(jù)腹部和盤外壁凸棱特征可分為三式。
I式 鼓腹,盤外壁凸棱靠下。標本黃張H19:5(圖三,19)。
II式 直腹,盤外壁凸棱靠下。標本大寒南崗M5:3(圖三,20)。
III式 直腹,盤外壁凸棱靠上。標本小屯東北地M2:1(圖三,21)。
罐
皆為泥質(zhì)灰陶。根據(jù)器表紋飾可分為四型。
A型 肩部飾旋紋。根據(jù)器體、口沿、肩部和底部特征可分為四個亞型。
Aa型 長方體,窄折沿,近折肩,小平底。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97:2(圖四,2)。
Ab型 長方體,寬卷沿,圓肩,平底。根據(jù)口部、頸部、肩部和底部特征可分為四式。
I式 大口,高領(lǐng),高肩,小平底。標本孝民屯M788:1(圖四,4)。
II式 大口,領(lǐng)稍矮,肩稍低,小平底。標本孝民屯M882:3(圖四,5)。
II式 中口,領(lǐng)稍矮,肩稍低,小平底。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04:1(圖四,6)。
III式 中口,領(lǐng)稍矮,肩更低,小平底。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2(圖四,7)。
IV式 小口,矮領(lǐng),肩部低至通高的一半,大平底。標本侯家莊南地M4:3(圖四,8)。
Ac型 方體,寬卷沿,折肩,平底。根據(jù)肩部旋紋特征可分為二式。
I式 肩部飾稀疏旋紋。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2:3(圖四,9)。
II式 肩部飾密集旋紋。標本小屯東北地M2:4(圖四,10)。
Ad型 扁方體,窄折沿,折肩,平底。暫不分式,已有標本的式別特征為肩部飾密集旋紋。標本大寒南崗M5:2(圖四,11)。
B型 素面。根據(jù)器體特征可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長方體。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129:2(圖四,12)。
Bb型 扁方體。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1:6(圖四,13)。
C型 肩部飾旋紋,腹部飾繩紋。根據(jù)口沿和肩部特征可分為兩個亞型。
Ca型 卷沿,圓肩。標本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27:1(圖四,14)。
Cb型 折沿,折肩。標本孝民屯M742:1(圖四,15)。
D型 肩部和腹部飾繩紋。標本侯家莊南地M13:3(圖四,16)。
四、 分組及相關(guān)問題
根據(jù)上述器物形制分析,可將典型器物中式別特征相同、文化面貌近似的典型單位歸為6組。
第1組:劉家莊南地M64,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5,西高平M4、孝民屯M788。
第2組: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97,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M27,孝民屯M742、M872、M882。
第3組:西高平H18、H91,黃張H19,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1、M104,孝民屯M843。
第4組:西高平H89、H90,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79、M82、M129。
第5組:西高平H24、H88,大寒南崗M5,侯家莊南地M4、M13。
第6組:小屯東北地M2。
根據(jù)可用的兩組地層關(guān)系“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M82→M81”和“西高平H90→H91”可證第3組早于第4組。檢驗各典型器物的式別順序,應(yīng)為由第1組依次發(fā)展至第6組,無顛倒現(xiàn)象。各典型器類及其型、式在典型單位中的分布情況見文后附統(tǒng)計表(表一、表二)。
五、 分期與年代
考慮到除第3組與第4組以外的其它組之間缺乏層位關(guān)系,典型器物的式別特征存在上下浮動的可能,另有部分典型單位暫無法細分入上述分組,因此有必要根據(jù)式別特征之間的差異大小進行并組。
第1組與第2組的B型鬲皆為扁方體,第3組與第4組的B型鬲均接近方體,第1組與第2組的A型簋為粗圈足,第3組的A型簋為細圈足,第1組與第2組的Ab型罐為大口,第3組與第4組的Ab型罐為中口,可見第2組與第3組之間的差異較大。第3組與第4組的Ba型鬲的沿面無凹槽,第5組的Ba型鬲的沿面有粗細均勻的凹槽,第3組與第4組的B型簋腹部飾S形卷云紋,第5組的B型簋腹部素面,第3組與第4組的豆為粗柄,第5組與第6組的豆為細柄,第3組與第4組的Ab型罐為中口,第5組的Ab型罐為小口,可見第4組與第5組之間的差異較大。盡管第3組與第4組之間有明確的層位關(guān)系,但這兩組的器物形制差異明顯小于第2組與第3組以及第4組與第5組之間的差異。據(jù)此可將第1組與第2組合并為第一期,第3組與第4組合并為第二期,第5組與第6組合并為第三期。
在對上述各期進行具體斷代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第一期的年代已進入西周,而非商代晚期或“商末周初”16。之所以判斷第一期的年代已進入西周,標準如下:
1. 西周早期周式聯(lián)襠鬲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所出C型I式鬲96T2⑧:1(圖五,2)的長方體、高弧襠、飾細繩紋的特征與周原IVA1H4:217(圖五,3)相似,后者為周式聯(lián)襠鬲,年代為西周早期。96T2的地層堆積與鄰方96T1相同,96T1所出Aa型I式鬲96T1⑧:1(圖五,1)為商式分襠鬲,形制特征與殷墟四期相同,但年代已經(jīng)進入西周早期。
2. 柱足鬲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至殷墟四期,殷墟遺址普遍流行無實足根的A型鬲(圖二,1),少量鬲有小尖足(圖二,5),極罕見柱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劉家莊北地(抗震大樓)發(fā)現(xiàn)的西周墓葬隨葬陶鬲皆為B型鬲,最初形態(tài)的M85:1(圖二,13)是在典型商式鬲的基礎(chǔ)上增添柱足而成,屬于商式鬲的變體。相同形制的陶鬲亦發(fā)現(xiàn)于洛陽擺駕路口M167(陶鬲015號)(圖五,10),與之共出的有西周早期周式聯(lián)襠鬲(陶鬲016號)(圖五,11)18。
3. 扁體肥袋足無實足根鬲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殷墟四期流行的肥袋足無實足根鬲多為扁方體,洛陽北窯鑄銅遺址在西周早期出現(xiàn)扁體肥袋足無實足根鬲H83:219(圖五,24),相比商末周初的陶鬲標本苗圃北地PNM238:120(圖二,1)器體更扁,邢臺南小汪遺址的西周早期遺存亦出有形制相同的陶鬲H89:3421(圖五,25)。孝民屯M78822的隨葬陶器組合為鬲、簋、罐,隨葬Ac型鬲M788:2為扁體肥袋足無實足根鬲(圖五,21),共出的陶簋M788:3(圖五,22)較商末周初的侈口厚唇簋標本后岡圓形祭祀坑H10:2623(圖三,1)圈足增高,但仍具備粗圈足特征,共出的圓肩旋紋罐M788:1(圖五,23)是西周早期新出現(xiàn)的器型,相比商末周初的圓肩素面罐標本GM233:624(圖四,3),在肩部新出現(xiàn)數(shù)道旋紋。
4. 高圈足侈口厚唇簋的復(fù)出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安陽地區(qū)在殷墟三、四期流行侈口厚唇簋(A型簋),腹部通常飾三角劃紋內(nèi)填細繩紋,演變規(guī)律為由高圈足變?yōu)榘ψ?,商末周初的侈口厚唇簋標本后岡圓形祭祀坑H10:2625(圖三,1)為粗矮圈足。進入西周,侈口厚唇簋的圈足重新由矮變高,同時也有由粗變細的趨勢(圖三,2、3、4)。另外,Aa型簋在商末周初為窄折沿,進入西周變?yōu)閷捳垩?,且外侈逐漸明顯(圖三,1、2、3、4)。
5. 敞口薄唇簋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商末周初墓葬小屯西地GM233出有仿銅陶簋GM233:4126(圖六,1);西周早期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27所出陶簋M1:397(圖六,2)的形制幾乎與之完全相同,惟腹部新出現(xiàn)S形卷云紋,長子口墓所出陶簋M1:395(圖六,3)已擺脫仿銅作風(fēng),腹部亦壓印有S形卷云紋;西周早期墓葬洛陽擺駕路口M16728和洛陽車站6:0129已出現(xiàn)典型形制特征的敞口薄唇簋(圖五,13、19)??梢姡诒〈襟撎ビ谏棠┲艹醯姆裸~陶簋,成型于西周早期。目前的材料顯示,腹部壓印S形卷云紋的敞口薄唇簋(圖六,4、5)在安陽地區(qū)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
6. 豆的復(fù)出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至殷墟四期時,居址中的豆已近絕跡,墓葬中的豆基本被盤取代30。西高平M4隨葬柱足鬲M4:2(圖五,5)和豆M4:1(圖五,6)各1件,柱足鬲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豆的復(fù)出也表明年代進入西周。洛陽擺駕路口西周早期墓葬M16731亦有豆(014號)(圖五,12)復(fù)出的現(xiàn)象。
7. 圓肩旋紋罐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商末周初墓葬小屯西地GM23332新出現(xiàn)圓肩素面罐GM233:6(圖四,3),由于該墓為仿銅陶禮器墓,其形制可能是由銅罍簡化而來。與殷墟文化流行圓肩繩紋罐的情況不同,圓肩旋紋罐(Ab型罐)常見于周原33、灃西34等地,亦見于西周早期墓葬洛陽擺駕路口M16735(01號)(圖五,14)和洛陽車站6:0136(圖五,20),為西周時期的常見器型。
8. 墓葬隨葬單鬲或鬲、罐組合的出現(xiàn)表明年代進入西周
殷墟商墓的隨葬陶器組合以明器化的陶觚、爵為核心37,也有部分墓葬隨葬陶鬲,甚至有以隨葬單鬲為主的墓群38,但這些墓葬通常隨葬典型商式鬲。安陽地區(qū)西周墓葬隨葬陶鬲多為柱足鬲,但也有西周早期墓葬隨葬肥袋足無實足根鬲,由于后者的器物形制與殷墟四期無明顯差異,故對其年代的判斷需要借助考古背景進行綜合考量。如,劉家莊南地M64出有肥袋足無實足根鬲M64:2(圖五,15)和柱足鬲M64:3(圖五,16)各1件,柱足鬲M64:3的折沿、微鼓腹、低襠、柱足的特征與洛陽車站西周早期墓葬6:0139所出陶鬲(圖五,18)相似,據(jù)此推知肥袋足無實足根鬲M64:2的年代為西周早期。劉家莊南地M64還出有陶罐殘片,表明該墓的隨葬陶器組合為鬲、罐組合。
鬲、罐組合應(yīng)是受到了周人的影響40,鬲、罐組合出現(xiàn)在安陽地區(qū)表明年代已進入西周。如,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M27為鬲、罐組合,隨葬陶鬲M27:3(圖五,26)的扁方體、低襠的特征與張家坡M175:5(圖五,28)相似,隨葬陶罐M27:1(圖五,27)的卷沿、圓肩、下腹斜收、平底、肩部飾旋紋的特征與張家坡M175:2相似(圖五,29),張家坡M175的年代被定為昭穆時期41,可知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M27實為西周墓葬。
上述標準并非孤立,也并非絕對,必要時需要結(jié)合起來進行綜合判斷。由于陶鬲在安陽地區(qū)西周遺存的居址和墓葬中最為常見、數(shù)量最多,且為器物組合的核心,故將上述分期成果中陶鬲的典型形制與周原、洛陽、邢臺、琉璃河等地西周遺存已有的年代分期標準中陶鬲的典型形制進行比對,佐以上文的判斷標準,對上述分期成果的絕對年代進行推定。
第一期:上文已論證Aa型I式鬲、Ac型I式、Ba型I式鬲和C型I式鬲的年代為西周早期。Bb型II式鬲的扁方體、矮領(lǐng)、低襠的特征與洛陽北窯M93:442相似,后者的年代為西周早期。Bb型I式鬲、Bb型II式鬲與Ba型I式鬲、Ba型II式鬲除肩部飾戳印紋以及腹部有扉棱外,其余式別特征相同,故可將年代均定為西周早期。
第二期:A型鬲的沿面有粗細不均的凹槽、腹部飾縱向繩紋的特征與琉璃河97LG10H11:10相似,Ba型IV式鬲的接近方體、口沿?zé)o凹槽、高領(lǐng)、高襠的特征與洛陽北窯M186:143相似,Bb型III式鬲的接近方體、高領(lǐng)、高襠的特征與洛陽C3M198:144相同,后者的年代均為西周中期。Bb型III式鬲與Ba型III式鬲除腹部有扉棱外,其余式別特征相同,年代應(yīng)為西周中期。
第三期:A型鬲與Ba型V式鬲的沿面上有粗細均勻凹槽的特征與琉璃河95LF10H106:245相似,Aa型III式與Ab型II式、III式鬲的腹部飾縱向左曲繩紋的特征與邢臺南小汪T13④:3446相似,C型II式鬲的扁方體、肩部飾旋紋、低弧襠近平的特征與周原H98:1847相似,后者的年代均為西周晚期,據(jù)此可將第三期的年代定為西周晚期。
六、 小 結(jié)
根據(jù)出土陶器及層位關(guān)系,本文對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陶器典型器類的演變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jié),將以陶器群為核心的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考古學(xué)文化分為三期,年代大體與西周早、中、晚期相當(dāng)。通過對安陽地區(qū)西周遺存所出陶器的系統(tǒng)梳理,初步建立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的陶器分期年代框架。該年代框架的建立,為判斷安陽地區(qū)西周時期文化遺存的分期年代,以及進一步探索西周時期商人故地的文化、聚落與社會提供了一把比較詳細的年代標尺。
注釋:
① 本文所指的“安陽地區(qū)”包括今安陽市轄區(qū)和安陽縣在內(nèi)的洹河中游地區(qū)。
② a.胡厚宣:《殷墟發(fā)掘》,學(xué)習(xí)生活出版社,1955年;b.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洹河流域的考古調(diào)查》,《考古學(xué)集刊》(第3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年; c.安陽市博物館:《豫北洹水兩岸古代遺址調(diào)查簡報》,《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xué)科技考古實驗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隊:《洹河流域區(qū)域考古研究初步報告》,《考古》1998年第10期。
③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殷墟劉家莊北地殷墓與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④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1995~1996年安陽劉家莊殷代遺址發(fā)掘報告》,《華夏考古》1997年第2期。
⑤ 安陽市博物館:《安陽鐵西劉家莊南殷代墓葬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行文簡潔起見,本文將“劉家莊南地85AQMM64”簡寫為“劉家莊南地M64”。
⑥ 殷墟孝民屯考古隊:《河南安陽市孝民屯遺址西周墓》,《考古》2014年第5期。
⑦ a.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二本·1001號大墓》上、下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b.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三本·1002號大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c.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四本·1003號大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d.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五本·1004號大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e.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八本·1550號大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年。
⑧ a.鄒衡:《試論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b.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陽市西高平遺址商周遺存發(fā)掘報告》,《華夏考古》2006年第4期。行文簡潔起見,本文將西高平遺址的器物單位編號進行了簡寫,如“04AXH41”簡寫為“H41”。
⑩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黃張發(fā)掘隊、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diào)文物保護辦公室:《河南安陽市黃張遺址兩周時期文化遺存發(fā)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4期。
11 a.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fā)掘隊:《安陽洹河流域幾個遺址的試掘》,《考古》1965年第7期; b.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安陽大寒村南崗遺址》,《考古學(xué)報》1990年第1期。
12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資料。
13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殷墟劉家莊北地殷墓與西周墓》,《考古》2005年第1期。
14 豆海鋒:《太行山東麓地區(qū)西周文化分期研究》,《華夏考古》2013年第2期。
15 劉家莊北地(電業(yè)局)96T2的地層堆積與鄰方96T1相同。
16 已有的研究認為:“殷墟第四期文化IV4段以前都屬晚商時期,而IV5段文化跨商末周初?!保ㄌ齐H根、汪濤:《殷墟第四期文化年代辨微》,《考古學(xué)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33、47 黃曲:《周原遺址西周陶器譜系與編年研究》,北京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學(xué)位論文,2003年。
18 郭寶鈞、林壽晉:《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陽東郊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第9冊,1955年。
19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75-1979年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的發(fā)掘》,《考古》1983年第5期。
20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1、4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臺商周遺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
22 殷墟孝民屯考古隊:《河南安陽市孝民屯遺址西周墓》,《考古》2014年第5期。
23、24、25、26、32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31、35 郭寶鈞、林壽晉:《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陽東郊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第9冊,1955年。
29、36、39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二隊:《洛陽的兩個西周墓》,《考古通訊》1956年第1期。
30 鄒衡:《試論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34、41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37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qū)墓葬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79年第1期。
38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徐家橋村殷代遺址發(fā)掘報告》,《華夏考古》1997年第2期。
40 鄒衡:《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42、4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窯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44 劉富良:《洛陽西周陶器墓研究》,《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3期。
45 楊勇:《論琉璃河遺址西周陶器編年及相關(guān)問題》,北京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學(xué)位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