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宋朝士大夫之所以能考進士、中狀元、當學士、點翰林,個個都是經歷了寒窗苦讀和殘酷的比拼,然后過五關、斬六將,脫穎而出的。所以,他們五經六藝爛熟于胸,賦詩作文隨手拈來,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不過,他們中的一些人,除了精通應試教育所要求的經文之外,還有很多與此并無必然聯(lián)系的特殊才能,這是許多同時代士大夫無法比肩的。
宋太祖“黃袍加身”以后,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實行科舉制度,大力網(wǎng)羅人才。他求賢若渴,確定了殿試程序,親自面試那些經過層層選拔上來的舉子。不過,他制定了一個怪規(guī)矩,凡是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完成最快誰為狀元,這讓那些讀書人在苦讀的過程中,不但追求學習質量,更追求寫作速度,爭當科場“快槍手”。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開寶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試中,宋太祖卻同時遇到了兩個“快槍手”,舉子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答題,同時交卷,讓宋太祖頗覺為難,一場科考總不能出現(xiàn)兩個狀元吧?于是,武夫出身的宋太祖干脆以“文人武斗”的形式決定勝負,要求二人在朝堂之上打一架,誰贏即為狀元。結果,王嗣宗打架厲害,三下五除二就摔倒了陳識,高中狀元,王嗣宗因此被人戲稱為“手搏狀元”。
與王嗣宗善打不同的是,宋太宗時期的大臣王楚望以善于朗誦著稱。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王楚望被宋太宗任命為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每當?shù)钤嚱Y束后,宋太宗便請王楚望為自己朗誦舉人們的試卷。由于王楚望聲音洪亮,咬字標準,吐音明暢,語調優(yōu)美,試卷上的辭賦經他一讀,立刻優(yōu)美雅致起來,即便是那些文格不夠高雅、語句不夠流暢的文章,他也能避重就輕,抑揚頓挫地讀出韻味來,讓宋太宗等在場傾聽的人百聽不厭。凡經他朗誦過試卷的舉子,從無在殿試中落榜的,不但必中進士,而且往往名列前茅。所以,舉子們交卷時,都會默默祈禱:“但愿得到王楚望的朗誦??!”
宋朝士大夫間肚量大、胃口好、最能吃的,非張齊賢莫屬。歐陽修曾評價他:“體質豐大,飲啖過人?!蹦贻p時,張齊賢曾經在一次飽飯之后,還吃下了整整一張煮熟的牛皮,可見肚量奇大無比。有一次,宋太祖視察西京洛陽,當時還是布衣之身的張齊賢把皇帝的大隊人馬攔住了,說要給皇帝獻策,其實是貪吃。宋太祖倒也沒有架子,讓人把他帶到行宮,問有什么對策。張齊賢先不說對策,卻問有什么好吃的。皇帝讓人把飯菜送來,張齊賢狼吞虎咽起來,邊吃邊說,一下子提了富民、舉賢、慎刑、籍田等十個方面的建議,讓宋太祖大為欣賞。回京后,宋太祖對其弟趙光義(后來繼位的宋太宗)說:“這次西巡洛陽,見識了一位張齊賢,堪稱宰相之才!”從此,張齊賢得到了兩代帝王的關注與培養(yǎng),從政后,出任過許多要職,單宰相就當了近二十年。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古文《賣油翁》,文中那位“善射,當世無雙”的“陳康肅公”,便是宋真宗時期的大臣陳堯咨。陳堯咨好學上進,學富五車,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科考中一舉奪魁,高中狀元。這位狀元郎不僅喜歡舞文弄墨,而且喜歡舞槍弄棒,尤其精于射箭,他曾以銅錢做靶子,一箭就貫穿錢孔,人稱“小由基”(由基,即戰(zhàn)國楚人養(yǎng)由基,射箭百發(fā)百中)。當時,遼國使臣來宋朝,常以能騎善射而面露驕色,讓宋真宗很沒面子。宋真宗想在文臣中找一個武藝高超而又形像頗佳的人來接待遼使,為國爭光,“小由基”陳堯咨恰好“善弓矢、美儀彩”,是絕好人選。于是,凡遼使來京,接待、考察、騎射,次次由陳堯咨作陪,幾次下來,陳堯咨果然表現(xiàn)出色,遼使不再小覷宋朝無人了。后來,宋真宗讓宰相晏殊找陳堯咨談話,說如果他愿意出任武職,將提拔他為將帥職務。陳堯咨慎重考慮后,接受了皇帝的條件,果然被提拔為陜西緣邊安撫使、武信軍節(jié)度使等重要職務,當上了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