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春 楊麗華 李淑玲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年病2內科,吉林 長春 130021)
血管性癡呆(VD)屬老年常見病,經早期積極防治,病情具有可逆性,是現今唯一可以預防的癡呆類型。中醫(yī)藥對本病治療具有一定優(yōu)勢,國內外醫(yī)學界日趨重視〔1〕。本文就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點穴治療VD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
1.1對象 選取我院老年病科門診確診為老年VD的患者48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60~75〔平均(62.6±6.82)〕歲。對照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齡60~75〔平均(65.1±6.61)歲〕。兩組性別、年齡、疾病程度方面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分會延緩衰老委員會制訂的VD診斷標準〔2〕。采用1993 年美國國立神經系統(tǒng)疾病與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經科學研究國際協會制訂的很可能VD診斷標準作出的診斷:(1)有癡呆(通過臨床和神經心理學檢查有充分證據表明符合癡呆的診斷標準;同時排除了由意識障礙、譫妄、神經癥、嚴重失語及全身性疾病或腦變性疾病所引起的癡呆)。(2)有腦血管病的證據(臨床證明有腦血管病所引起的局灶性體征,如偏癱、中樞性舌癱、病理征、偏身失認、構音障礙等;影像學檢查如CT 或MRI證實有腦血管病的臨床病理,如大血管梗死、重要部位的單個梗死、多發(fā)性腦梗死和腔隙性腦梗死、廣泛的腦室周圍白質病變、上述病變共存等)。(3)上述兩種損害有明顯的因果關系(在明確的卒中后3 個月內出現癡呆;突然出現認知功能衰退或波動樣、階梯樣進行性認知功能損害 。
1.2.2納入標準 (1)符合VD的診斷標準。(2) 根據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臨床癡呆分級表(CDR),判斷為輕中度癡呆者。(3)Hachinski 缺血指數量表積分≥7 分。(4)年齡60~75歲。
1.2.3排除標準 (1)其他原因引起的癡呆,重度癡呆患者。(2)除認知功能損害外,沒有局灶性神經體征。(3)3個月內CT或MRI檢查無腦血管性病灶。(4)Hachinski 缺血指數量表積分≤6 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7分,或抑郁癥病人,或患有其他精神病或精神障礙的病人。(5)嗜酒或濫用其他精神性藥物,在過去30 d內曾用過同類藥物治療。(6)伴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以至于不能完成有關的檢查者。(7)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1.3治療方法 治療組: (1)口服補陽還五湯(黃芪20 g,赤芍10 g,川芎10 g,當歸10 g,桃仁10 g,紅花10 g,地龍5 g);合并有耳鳴耳聾者,加用熟地15 g、何首烏10 g;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加入夜交藤15 g、合歡15 g;脘腹脹滿、納呆,加入黨參10 g、茯苓10 g、山藥10 g;眩暈頭痛、心煩不寐,加入丹皮10 g、生地10 g。上藥每劑水煎取汁300 ml,150 ml/次,2次/d早晚分服。(2)點穴: 以拇指指腹按揉涌泉穴,順時針輕點按30 min,每天早中晚各1次。 28 d為1 個療程。對照組:口服銀杏葉提取物片(德國威瑪舒培博士藥廠,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90296)。兩組在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藥物,28 d為1個療程。
1.4觀察指標 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定向力、計算力和注意力、即刻記憶、延遲記憶、語言等變化。
1.5療效判定標準 主要參照國外進行的尼莫地平療效判定標準,以積分提高或降低百分率判定癥狀的改善結果。按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療效指數≥85%,或治療后積分達正常范圍。顯效:療效指數≥50%且<85%。有效:療效指數≥20%且<50%。無效:療效指數<20%。
1.6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痊愈0例,顯效3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7.5%。對照組痊愈0例,顯效2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79.2%。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VD是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臨床綜合征,多見于老年人。屬于中醫(yī)“癡呆”范疇,虛者多因氣血不足,髓減腦消所致,實者常見瘀阻腦絡,神機失用所致,虛實之間常相互轉化,如實證淤血日久,損傷心脾,氣血不足,傷及肝腎,陰精不足,使腦髓失養(yǎng),實證由此轉化為虛證;虛證病久,氣血虧乏,臟腑功能受累,氣血運行失暢,留滯為瘀,又可因虛致實,臨床多見虛實夾雜證,為難治之候?,F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海馬CA1區(qū)神經元的遲發(fā)性死亡可能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導致癡呆的主要原因,而補陽還五湯可以保護缺血對海馬CA1區(qū)神經元的損傷〔3〕。
補陽還五湯出自王清任《醫(yī)林改錯》,為其所創(chuàng)氣虛血瘀理論的代表方劑,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令氣旺以促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祛瘀而不傷正,是為臣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當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均為佐藥,諸藥合用氣旺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同時現代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能減少自由基在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組織內的積聚,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從而減輕腦缺血缺氧損傷〔4〕,保護腦細胞。
涌泉穴, 位于足心,“腎出于涌泉……為井木”《靈樞本輸篇》。該穴不僅可以治療腎臟及下焦病癥,還可以治療頭面及上部的諸多病癥。點按涌泉穴具有醒腦開竅, 充養(yǎng)腦髓的作用〔5〕。
綜上,補陽還五湯益氣化瘀,以點按涌泉補腎填精,充養(yǎng)腦髓,臨床收效較好,且操作簡便,值得推廣。在治療老年VD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4 參考文獻
1盧瑞麗.血管性癡呆的中醫(yī)論治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1;22 (18):125-7.
2田金洲,韓明向,涂晉文.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23(5):14-6.
3李 君,錢 濤,高維娟,等.補陽還五湯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學和海馬神經元形態(tài)學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 8(1):69-71.
4楊春根.補陽還五湯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0;24(1): 36-9.
5李霄茜, 尤艷利.涌泉穴的臨床應用概況〔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1(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