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靈芝,王國為,梁 峻△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卜彌格(Michel Boym,1612 ~1659),字致遠,波蘭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末來到中國。卜彌格曾在故鄉(xiāng)擔任王室御醫(yī),對中醫(yī)藥學的介紹在其著作《中國醫(yī)藥概說》《中國診脈秘法》中有所體現(xiàn),愛德華·卡伊丹斯基先生贊揚他是向歐洲介紹中醫(yī)中藥的第一人[1]。
卜彌格的著作對歐洲介紹了黃帝內經(jīng)、脈診和草藥,其對中醫(yī)學的醫(yī)理、脈理以及本草學的知識介紹,也體現(xiàn)了當時中醫(yī)藥知識的發(fā)展水平。卜彌格著作的本草部分是本次考察的重點。張振輝、張西平在《卜彌格文集》里介紹了卜彌格關于中醫(yī)的研究成果通過他自己和別人對他的介紹或剽竊在歐洲出版的著作有《中國植物志》(1656年)、《中醫(yī)的秘密》(1671年)、《中醫(yī)指南》(1682年)、《醫(yī)學的鑰匙》(1686年)、《中醫(yī)處方大全》。在《卜彌格文集》中收錄的與中藥有關的著作內容,便是《中國植物志》及《單味藥》。
國內既往研究卜彌格的方向多集中于傳教史方面的問題,醫(yī)史界對其研究不夠深入。盡管潘吉星[2]認為卜彌格著作為《本草綱目》拉丁文譯本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考證時依據(jù)的材料為法國人狄文諾所編《旅行志》轉載的《中國植物志》法文全譯本(1696年出版于巴黎)。卜彌格1656年在維也納出版的《中國植物志》,國內研究者一直無緣得見。中醫(yī)藥界內流傳甚廣的觀點是“卜彌格是傳播《本草綱目》第一西人”。1987年《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醫(yī)學史》在“中醫(yī)藥外傳歐美”一節(jié)中寫道:“17世紀耶穌會教士來華,卜彌格用拉丁文寫成《中國植物志》一書(1656年在維也納),其中選擇了《本草綱目》中的部分中藥。[3]”2006 年紀念“《本草綱目》金陵版問世410周年”,溫長路在《本草綱目》的成功與成就中寫到:“1659年,波蘭人卜米格首先把《本草綱目》譯成了拉丁文,開創(chuàng)了歐洲人研究該書的先河。[4]”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出版的巨著《卜彌格文集》為查閱原文不便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版本。
卜彌格的《中國植物志》一書,沙不烈介紹“是編蓋為一種中特產(chǎn)植物圖錄,敘述尚詳,然微有訛誤而已”[5]。東方語言學者 Abel Rémusat對此撰述:“內容中富有興趣的植物約二十種,動物數(shù)種,不幸首列者是神話中之鳳凰。附圖二十三幅,不甚完備,所寫之漢文名稱,雖經(jīng)刻工變化,然尚可辨識。”并非為《本草綱目》拉丁文譯本。
張西平以卜彌格《單味藥》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做對比,發(fā)現(xiàn)未記14種藥,并提出“書中所介紹的內容絕大多數(shù)來自當時可以查閱到的中國醫(yī)學家的著作,如書中介紹童尿的醫(yī)療作用,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有一章專門介紹童尿的功效,所以卜彌格在這里參考了中國十六世紀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的偉大著作《本草綱目》”[6]。譯者考證邏輯沒有錯,歷代本草多為集前人所集,內容上是層層包容而遞進的關系。就藥物數(shù)量而言,除了貿易帶來新的物種外,基本常用藥是不變的。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目前所能見最早版本是1616年明·盧復輯佚。
《單味藥》(原文拉丁文:Medicamenta Simplicia,quaeChinensibusad usum Medicum adhibentur)收錄289種藥物,內容涉及藥物的藥味、藥性、歸經(jīng)、毒性、功效主治,部分藥物尚有炮制方法、用藥宜忌等介紹。然而,這些藥物的中文名稱在卜彌格原著的手稿中有過,但是在歐洲發(fā)表時由于印刷不便,出版者將這些中文名稱都刪掉了。愛德華·卡伊丹斯基根據(jù)卜彌格用拉丁字母對這些中文名稱的拼音,參閱中國出版的各種中醫(yī)典籍和它們的英譯本以及有關的中醫(yī)藥辭典,在中國花了很長時間復原。
歸經(jīng)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藥物的作用部位。中藥歸經(jīng)理論萌芽于《黃帝內經(jīng)》:“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7]”
金元時期是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期,易水學派張元素重視十二經(jīng)辨證,在《珍珠囊》中對臟腑辨證進行了深入研究,倡導“藥物歸經(jīng)”和“引經(jīng)之說”,正式提出“歸經(jīng)”。其學生李東垣在《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手足三陽表里引經(jīng)主治例”中對十二經(jīng)引藥作了修改和補充,提出“十二經(jīng)瀉火藥”理論,稱為“諸藥瀉諸經(jīng)之火邪”[8]。李東垣學生王好古《湯液本草》用經(jīng)名“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厥陰”、“陽明”定位。明清時歸經(jīng)學說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專設“行何經(jīng)”,經(jīng)名仍為三陰、三陽。賈久如《藥品化義》、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皆用“入某經(jīng)”,用經(jīng)名為五臟六腑?!侗静菥V目》中參考了王潔古的《珍珠囊》,在此基礎上有所增訂,列有“引經(jīng)報使”,但是在書寫習慣上未單列歸經(jīng)。清代以前中藥歸經(jīng)用語并不一致,主要有“行經(jīng)”、“入”、“走”、“歸”及某藥為某經(jīng)藥等,至清·沈金鰲《要藥分劑》統(tǒng)一規(guī)范,首次啟用“歸經(jīng)”作為藥性名詞提出,單獨立項列于“主治”項后說明藥性,采用五臟六腑之名。
考《單味藥》書寫習慣,每味藥都有藥物歸經(jīng)記載,與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的書寫習慣有相似之處。通過卜彌格向歐洲人介紹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知識的書籍,可以知曉卜彌格所處時代臟腑歸經(jīng)理論發(fā)展的樣貌。
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9]載藥1892種,其中有330味中藥記有“修治”專項,綜述了前代炮制經(jīng)驗,其中有的炮制方法是李時珍個人的經(jīng)驗記載?!秵挝端帯分性敿毭枋龅呐谥品椒ü灿?8味藥。其中說不清怎么排除其中毒素的藥物有2味(157硫黃和223牙皂),與《本草綱目》所記一樣的炮制方法有7味,明確提出“九蒸九曬”的藥物有2味(1黃精水中蒸煮9次蒸發(fā)水汽后曬干),7生地黃熬煮9次讓水汽蒸發(fā),放太陽下曬干,但不能放在鐵的器皿里熬煮。其他有73大附子放在童尿中泡七八天拿出來切成七八塊,和生姜拌在一起切細,用大紙包起來放在灼熱的灰燼中,直到包在外面的紙燒成灰;85商陸和豆葉一起熬煮6氣h能除其毒性;90仙茅和麻豆一起放在水里泡一晚,第2天再和酒一起熬煮,可消除其中的毒,但不能放在鐵鍋里泡;93骨碎補把身上的細毛去掉;107常山晚上泡在酒中切成幾塊熬煮。
與《本草綱目》比較,《本草綱目》未載或與《本草綱目》所記炮制方法不一樣的藥物有9種。炮制是為了減毒的藥物有6味:74半夏和生姜的渣子一起煮然后過濾,如果呈白色說明還煮得不夠且毒未去掉;79甘遂和46號的秦艽放水里泡3 d……去毒后就可以服用了;88南星和生姜以及74號的半夏一起熬煮,可以消除其中的毒素;89白牽牛和酒一起煮6 h,可消除其中的毒;151石蠶和切碎的生姜一起熬煮,可以消除其中的毒;240桃仁把皮和其中含油的部分去掉然后烤熟。炮制是為了便于服用的藥物有3味:110砂仁使用時應剝掉它的皮;122烏鲗碾成粉末;193茯神去掉皮。
《本草綱目》記載了“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其中人參畏五靈脂、甘草惡遠志、紫參畏辛夷、貝母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甘遂惡遠志,大戟惡薯蕷畏菖蒲蘆葦鼠矢。
卜彌格向西方介紹中藥的畏反共計有10味藥:4人參不能和32號的藜蘆一起使用,6甘草不能和32藜蘆和260豨薟草一起使用,37沙參不能和32藜蘆或6甘草一起使用,40紫參不能和32藜蘆以及6甘草一起使用,43赤芍作用和藜蘆相反,因此不能和藜蘆一起使用,44玄參不能和藜蘆以及甘草一起使用,47貝母作用和烏頭相反,79甘遂不能和甘草一起使用,83大戟不能和甘草及131芫花同用,也不能和海藻一起用,129蒼術不能和8白術一起使用。
在藥物煎煮注意事項上,如34黨參、48知母、271益母草不能放在銅或鐵的器皿中熬煮。對于用藥劑量的問題,如183干漆要注意適量使用,以免傷腎。關于飲食宜忌的問題,如90仙茅不能和牛肉一起食用,不能和牛奶一起喝下去。針對體質用藥,如205大腹皮體弱的人不能用;女子用藥的注意事項,如259牛黃孕婦不能用等。
卜彌格一方面查閱了大量的本草典籍,一方面結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在《單味藥》中系統(tǒng)地向西方介紹了本草的特點。同時,卜彌格也向西方人介紹了中藥的“畏反”作用,提醒他們用藥時一定要注意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1]Kajdański E.Michael Boym's“Medicus Sinicus”[J].Toung Pao,1987,73(4-5):161-189.
[2]潘吉星.關于李時珍《本草綱目》外文譯本的幾個問題[J].中醫(yī)雜志,1980,3:62-66.
[3]李經(jīng)緯,程之范.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醫(yī)學史[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112.
[4]溫長路.《本草綱目》的成功與成就[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06,9:9-11.
[5]沙不烈.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傳[M].馮承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109-110.
[6]卜彌格.卜彌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與中醫(yī)西傳[M].愛德華·卡伊丹斯基,張振輝,張西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1.
[7]黃帝內經(jīng)·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150.
[8]李東垣.珍珠囊補遺藥性賦[M].伍悅,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18.
[9]李時珍.新校注《本草綱目》·上冊[M].劉恒如,劉山永,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