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娟
(長春市寬城區(qū)醫(yī)院,吉林 長春130051)
口腔種植牙修復牙列缺損的臨床療效分析
康雪娟
(長春市寬城區(qū)醫(yī)院,吉林 長春130051)
目的探討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52例牙列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全部52例患者在治療1個月后的滿意率為89.97%治療3個月后的滿意率為95.67%,治療6個月后的滿意率為98.83%治療12個月后的滿意率為100.00%。結論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技術的整體效果良好,是一種良好的修復方法,能達到穩(wěn)定、舒適、美觀、咀嚼功能良好及不損傷余留牙等優(yōu)點,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口腔種植牙;修復牙列缺損;臨床療效分析
人工種植牙技術是我國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新型口腔修復方法,種植體具有結構類似正常牙,其美觀、舒適,固位效果穩(wěn)定,可媲美于天然牙,并且具有咀嚼功能良好,不損傷余留牙等優(yōu)點,深受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青睞,該技術現(xiàn)已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牙列缺損的治療和修復中,為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牙列缺損提供著科學、方便,有效的修復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恢復牙列完整,提高咀嚼能力,還可以明顯減少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1,2]。其中種植牙的存活率和成功率是我們在種植過程中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牙列缺患者52例,選用德國費亞丹公司(包括xive和ankylos兩種植體)種植系統(tǒng)對其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 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齡20~60歲,平均36 歲;共植入種植體87枚,其中單牙缺失種植31枚,多個牙缺失種植 56枚;種植體部位及數(shù)量:上頜29枚,下頜58枚,其中上頜前牙區(qū)15枚,雙尖牙區(qū) 6枚,后牙區(qū)8枚(3例行上頜竇內(nèi)提升術);下頜前牙區(qū)9枚,雙尖牙區(qū)16枚,后牙區(qū) 33枚。種植體采用德國費亞丹公司(包括xive和ankylos兩種植體)種植系統(tǒng)和修復器械為相應種植系統(tǒng)配套器械盒。
1.2 手術及修復方法
在手術實施之前患者需常規(guī)拍攝全口曲面體層X線片,如有需要可進行口腔CBCT檢查,仔細觀察和詳細記錄受植區(qū)牙槽骨密度及高度、鄰牙牙周情況及重要結構如上頜竇位置,測量并計算出缺牙區(qū)的骨高度,根據(jù)上述結果記錄術前模型,制作手術模板并預作修復設計。術前應嚴格按照種植外科的手術要求進行消毒,使用2%利多卡因或其他消炎藥品確?;颊呖谇患爸車鷧^(qū)域處于無菌環(huán)境中,局部浸潤麻醉后,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使患者牙槽嵴頂切口呈常規(guī) H 形或 L形,翻開粘骨膜瓣暴露牙槽骨,定位后采用先鋒鉆導向,并使擴孔鉆逐級預備至所需深度和直徑,期間注意進行噴水冷卻,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情況選擇合適的螺絲,有的骨質(zhì)需攻絲,頸后成型后將植入體植入,需安放封閉螺絲或愈合基臺,縫合軟組織,手術結束后患者需服用抗生素3~5 d,應用漱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和衛(wèi)生,患者術后1周拆線,本組患者在手術后的2~6個月進行上部結構修復,按照患者種植體類型選擇相應的合適基臺,取印模送技工中心完成結構制作,患者試戴后完成種植修復,定期復查隨訪,患者在修復完成后第3、6、12月各進行復查1次,檢查患者種植體結合情況、口腔衛(wèi)生、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及修復體狀況[3]。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種植體穩(wěn)定,沒有任何臨床動度;②修復體美觀滿意,牙齦無充血,患者自我感覺舒適,咀嚼功能良好;③種植體周圍無X線透視區(qū);④術后第1年骨吸收<2 mm,1年后平均每年垂直方向骨吸收<0.2 mm;⑤種植后無疼痛、感染、神經(jīng)損傷和感覺異常,無持續(xù)和不可逆的上頜竇、下頜管、鼻底組織的損傷,無神經(jīng)管損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7.0,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 52例患者,共植入 87 枚各類種植體,并均行義齒修復。全部患者在治療1個月后的滿意率為89.97%治療3個月后的滿意率為95.67%,治療6個月后的滿意率為98.83%治療12個月后的滿意率為100.00%。經(jīng)修復后 1~3年的臨床觀察,無1例出現(xiàn)臨床動度,種植體穩(wěn)定,無牙齦出血,患者自我感覺舒適,對修復體美觀滿意,咀嚼功能良好,X線片檢查所有種植體與骨結合良好,種植體周圍無X線透視區(qū),術后無疼痛、感染、神經(jīng)損傷等,手術后第1年骨吸收<2 mm,第2年與第3年的骨吸收均<0.2 mm。
口腔種植醫(yī)學目前成為修復牙列缺損的最佳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在種植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種植牙的成功率和存活率,其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包繞于種植體周圍骨量的多少,對一些骨量充足的患者來說常規(guī)種植就可滿足種植的要求,但是對于一些由于某些原因?qū)е鹿橇咳鄙俚幕颊邅碚f還要應用不同的植骨技術和植骨材料進行填充[4]。種植修復是一種復雜的高精度修復方式,不僅要求種植義齒有良好的合力傳導及應力分散,還需要種植牙和種植體可以長期承受咀嚼力,另還需要有合適的種植修復后維護。研究認為以下因素與種植成功與否有關:①骨組織的密度與量會導致種植體初期穩(wěn)定性;②口腔衛(wèi)生差及牙周病未治愈者不適合種植;③年齡<18歲患者不宜種植;④具有糖尿病,腎病等健康狀況差的患者不宜種植。正由于我們嚴格把握種植術適應證,本組研究病例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根據(jù)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52例手術適應證患者,植入87枚種植體全部行義齒修復。經(jīng)過術后的臨床觀察,無1例出現(xiàn)臨床動度,種植體穩(wěn)定,無牙齦出血,患者自我感覺舒適,對修復體美觀滿意,咀嚼功能良好,X線檢查所有種植體與骨結合良好,種植體周圍無X線透視區(qū),術后無疼痛、感染、神經(jīng)損傷等,手術后第1年骨吸收<2 mm,第2年與第3年的骨吸收均<0.2 mm。本次試驗成功分析因素主要包括:①手術前按照患者種植區(qū)及患者情況做好手術導板,在精確位置、角度、深度植入種植體。②正確進行生理性冠邊緣設計,使種植牙咬合面充分接觸,使其能更好的承受患者長期的咀嚼力量。③術后修復階段安排患者定期復查,密切觀察患者種植體種植情況,是否可以長期使用。對于手術成功的患者,術后仍然需要定期復查并在復查過程中及早發(fā)現(xiàn)不良情況,及時處理;再者合理的修復體冠邊緣設計應避免產(chǎn)生咬合不協(xié)調(diào)、需承受的牙合力過大以及咬合早接觸的現(xiàn)象;患者要定期清潔,預防口腔疾病,保障患者正確長期使用種植義齒[5,6]??傊?,牙列缺損患者通過術前選擇恰當?shù)姆N植體,手術者精湛的修復技術和精細的手術操作方法,以及術后定期復查給予適當?shù)木S護便可取得良好的種植修復效果。種植牙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1] 張志勇,黃偉,賴洪昌,等.Straumann種植系統(tǒng)7年臨床回顧應用分析[J].上??谇会t(yī)學,2011,17(3):267-271.
[2] 李曉東.口腔種植臨床技術應用與發(fā)展[J].重慶醫(yī)學,2012,38(23): 2905-2907.
[3] 崔軍,徐欣,蘭晶,等.口腔種植修復失敗原因分析[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45(12):717-718.
[4] 賈保軍,呂新海,黃征難,等.種植牙修復牙列缺損30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09,18(7):997-999.
[5] 崔軍,徐欣,蘭品,等.口腔種植修復失敗原因分析[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45(12): 717-718.
[6] 劉懷勤,葉蕾,高宇,等.骨內(nèi)種植體178例臨床應用研究及回顧[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08,17(10):1498-1499.
R783.6
B
1671-8194(2014)17-02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