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際斌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中醫(yī)院麻醉科,廣西 玉林 537000
氣管插管可保證呼吸道通暢,減少呼吸道無效腔,便于呼吸管理及應用肌松藥。因此小兒麻醉中以氣管內麻醉最為常用,對于重?;純?、頭頸、胸部手術以及腹部大手術、俯臥位、側臥位手術全身麻醉時氣管內麻醉尤為重要。麻醉期間一旦發(fā)生小兒氣管導管脫出 (以下簡稱脫管),就會影響患兒的安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防范脫管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對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發(fā)生脫管的15例患兒進行原因分析并探討防范措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兒415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需氣管插管全麻下施行手術,共有15例患兒在麻醉期間發(fā)生脫管,本組男10例,女5例;年齡1個月至14歲,其中6歲以上1例,3~5歲4例,3歲以下10例;手術部位:頭頸部10例,腹部5例。
1.2 方法 15例患兒均施行靜脈復合氣管內麻醉,于全麻誘導后順利插入氣管導管,聽診兩肺呼吸音相等后固定導管。脫管15例中,1例手術已結束未再插管,其余均于手術中重新插管;脫管后5例出現(xiàn)紫紺,為控制呼吸,脫管后無自主呼吸所致,重新插管給氧后紫紺消失,其中1例出現(xiàn)心跳驟停,為男性,3歲,診斷為腸梗阻,術中因口外固定導管的膠布松脫而致氣管導管自氣管內脫出,胃內容物返流入氣管,經重新插管充分吸引后加壓給氧及胸外心臟按壓隨即復跳,術后無后遺癥。
通過對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歸納引起脫管的原因。脫管的15例患兒中,因留置氣管內的導管較短2例,占13.3%,麻醉太淺3例,占20%,操作不慎3例,占20%,氣管導管固定不牢2例,占13.3%,體位改變5例,占33.3%。
3.1 留置氣管內的導管較短 小兒氣管較短,留置氣管內的導管也相對較短,稍有不慎,導管即易脫出。成人氣管的長度約10~14cm,嬰兒為4.0~4.5cm,因此脫管較易發(fā)生于小兒,特別是嬰幼兒,本組有2例脫管,均為3歲以下的嬰幼兒。
3.2 麻醉太淺 小兒由于留置氣管內的導管較短,因而任何原因牽動導管,均可發(fā)生導管滑脫,本組病例由于麻醉變淺產生吞咽、體動使導管脫出者2例,另有1例主動將氣管導管吐出。
3.3 操作不慎 插管后,于固定導管或反復吸引呼吸道分泌物時不慎將導管帶出,本組發(fā)生2例,另1例以簡易呼吸器控制呼吸,反復牽動導管,致導管脫出。
3.4 氣管導管固定不牢 由于抗膽堿藥用量不足,口腔分泌物增多流出口角,浸潤固定導管的膠布,使其失去粘性,致導管松脫。
3.5 體位改變 氣管導管前端的位置容易受頭位的活動而影響,頸過伸及頸向側方旋轉時,導管前端均可向咽喉方向移動[1]。行頭頸部、胸部手術時,術者為了便于手術操作往往會改變患兒原有體位,致使導管移動滑出。
4.1 氣管導管插入不宜過淺 插管前應事先作好估計,插管長度里應自切牙部位至氣管內的距離計算,導管插入氣管內的長度小兒以2~3cm為準。在插管時導管通過聲門后,根據不同年齡小兒氣管長度分別導管推進合適的位置,并于導管固定后常規(guī)進行雙側肺的聽診,防止置管太淺。
4.2 維持平穩(wěn)的麻醉 依據患兒的體質、全麻藥物的藥理特點,控制好藥物的劑量和用藥速度,并根據術中反應情況隨時調整,以維持適當的麻醉深度,一旦變淺,即時添加藥物,避免麻醉過淺致患兒咳嗽、嘔吐與體動等。
4.3 認真操作,提高??萍夹g水平 插管后的導管固定,以及反復吸引呼吸道分泌物、使用簡易呼吸器控制呼吸,均可牽動導管,因此施行這些操作時應牢固固定導管、動作應輕柔,避免導管移動。
4.4 導管應保持固定牢固 小兒腺體分泌旺盛,全麻前抗膽堿藥的劑量應略大,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采用側臥位時,注意將導管固定于上側口角,以免流出的口腔分泌物將膠布浸潤,保持好膠布的粘性,保持導管固定牢固,防止導管松脫。
4.5 重視體位改變對氣管導管位置的影響 在放置手術體位(如俯臥位、側臥位等),以及手術操作經常牽動患兒頭頸部時,術者的動作應輕柔、幅度盡可能小,同時擺好體位后再作兩肺聽診,以防止氣管導管前端位置的移動而滑出。
氣管導管是小兒氣管內麻醉的重要通道,應注意固定氣管導管,如掉管,呼吸停止時會發(fā)生嚴重意外[2],甚至引起麻醉期間或麻醉后死亡。脫管的發(fā)生既有小兒解剖方面的因素,也有麻醉醫(yī)生的主觀原因。小兒氣管較短,插入的氣管導管也相應較短,如忽視對氣管導管的管理或管理不當,均可導致脫管的發(fā)生。
脫管的防范是小兒氣管內麻醉管理的重要內容,防止脫管的發(fā)生是體現(xiàn)麻醉管理水平和麻醉質量的標準之一。從事小兒麻醉,必須熟悉與麻醉有關的小兒解剖生理特點,特別是不同年齡小兒的氣管長度及引起氣管導管移動的因素等,同時還需熟練掌握維護氣管導管的技能,才能避免脫管的發(fā)生。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05.
[2]杭燕南,莊心良,蔣豪,等.當代麻醉學[M].1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