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悅
許崇清是廣州高第街許氏家族的第五代后人,出生于1888年1月20日(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初八)。他的父親許炳暐由戶部郎中轉調山東濟南幫辦治河工程,當時黃河水質清澈,為歷年少見,因此將新生兒取名為“清”以紀念這個祥兆①許錫揮:《許崇清傳略》,《許崇清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頁;下稱“中大版”。《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其后許炳暐升任江西鹽運使,丁母憂服喪于廣州,服滿復官于江西洋務局辦差②梁鼎芬:《番禺縣續(xù)志》(宣統(tǒng))卷17“職官”,民國二十年出版刻本?!对S崇灝回憶錄》,未刊稿。。許崇清幼年時期隨父母生活,及至1894年許炳暐病故,許崇清返回廣州高第街隨母親朱氏居住。在許氏族學跟隨薛子敬、姚韻笙兩位先生學習舊學和新學,因為天資聰慧常獲得先生的稱贊③《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1900年許崇清應童子試,“初試發(fā)榜,竟得復選,并能終場,余母之心甚慰”④《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同年許崇清隨兄長許崇灝前往湖北武昌,寄居在姑父馮子材家中,入讀博文書院,此后畢業(yè)于博文中學校。博文書院是教會學校,許崇清在此接觸到算術和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基督教教育和道德觀念。博文書院地理上鄰近兩湖書院,許崇清得以與宋教仁、黃興等結交往還,從而受到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影響*許崇清:《我所認識的孫中山先生》,《許崇清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頁;下稱“廣東版”。山軍、慶山:《現代中國教育界的卓越前驅許崇清》,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7頁,原載《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1904年,許崇灝和許崇清到南京投靠叔父許苓西,1905年許崇清考取官費到日本留學*許錫揮:《許崇清傳略》,《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1,76,1頁。 《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
許崇清到達日本后,入讀第七高等學校③許錫揮:《許崇清傳略》,《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1,76,1頁。 《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就讀期間,許崇清學習成績優(yōu)秀,因在數學課上采用有別于老師教導的方法解題而受到贊賞,有一次考試得了102分。某次學年終結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但日本規(guī)定第一名不能是外國人,只好將他降為第二名。當是時,日本正處于歐美科學文化大量翻譯傳入的時期,許崇清在其世界觀形成過程中吸收的西方文化占有壓倒性地位,當論及國人不滿向來的生活和思想,尋求新出發(fā)點時,他認為:“我們尋求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的地方,不在國故,卻在歐洲民族的生活和學理?!?許崇清:《今后思想家當取的針路》,《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76頁。
同時,日本也是許多中國先進思想學人和革命者聚集活動的地方,許崇清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受著影響,他經常閱讀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的《民報》,導致有中國同學警告他:“看《民報》回國是要殺頭的。”*張榮芳:《許崇清校長的孫中山情懷》,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98頁。莊向陽:《矢志教育堪稱“范式人師”》,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214頁,原載《晶報》2008年12月2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同盟會于1905年在東京成立,日本正是其招收成員和策動革命的基地。1911年,許崇清由宋教仁介紹加入同盟會,為機關刊物《民報》撰寫文章,向留學生和國內青年傳播新知識和革命信息*許崇清:《我所認識的孫中山先生》,《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8頁。李竟先、王祥:《風雨翰墨——粵盟先賢及其書法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年,第73—74頁。。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許崇清停止學業(yè)回國參加革命活動,1912年重回日本繼續(xù)求學⑦許錫揮:《許崇清傳略》,《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1,76,1頁。 《許崇灝回憶錄》,未刊稿。。許崇清在第七高等學校畢業(yè)后,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學習,攻讀教育學和哲學;1918年大學畢業(yè)后進入研究院繼續(xù)深造,研究題目為“修身教授”(可理解為道德教育)*許崇清:《我與杜威〈哲學之改造〉》,《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3頁。許錫揮:《許崇清傳略》,《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1頁。 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VIII 頁。。
在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是許崇清走上學術道路的起點,他在自述文章《關于我的學術思想》中提到:“我在大學時,是由哲學而社會學,最后才走上教育學這條路來的。我搞哲學時,搞的是新康德哲學;我搞社會學時,搞的是孔德社會學;我搞教育學時,搞的是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傊且粚W科的主講教授是那一學派的,我也跟著搞那一學派的東西?!痹趯Ω鱾€學派有了深入透徹的了解之后,許崇清發(fā)現它們的不足之處和相互矛盾之處,開始尋求一個能夠令他接受和信服的體系。他從康德哲學轉向杜威實用主義是擺脫唯心主義哲學的重要一步。他自述道:“實用主義哲學——寧說是實用主義思想法——雖免不了只知適用而沒根據,只知通融而沒歸宿底誹難,但在闡發(fā)思想與生活的關系而要求并實行改造了哲學一點,確比從來只埋頭于么先天,么絕對,以為這就可以繩墨一切底那些哲學,高出一等。這是我當時底見解,是我從康德哲學轉向實用主義底一個緣因?!?許崇清:《我與杜威〈哲學之改造〉》,《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3頁。后來,許崇清又發(fā)現杜威的哲學“并不徹底”。他說:“我走的門路越多,那些學派的對立和矛盾,紛紜錯雜在我的腦海里就越加使得我無從收拾。于是我想獨自創(chuàng)立一個新體系。我?guī)缀踝弑榱宋ㄐ恼摳鞣N形態(tài)的哲學歧路,結局是摸上了唯物論的最高發(fā)展形態(tài)——辯證唯物論的道路。從那時起(1919年),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建立教育學的一個新體系就成了我的理想。”*許崇清:《關于我的學術思想》,《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9頁。許崇清走上辯證唯物論的道路是與政治無關的,在1918年前后,這個學說從歐洲傳入日本,還沒有多少中國人知道。許崇清不僅精通日語,而且掌握了英語和德語,他直接閱讀歐洲學者的著作。他說:“我曾把辯證唯物論只當作哲學各種學派中的一個學派,只不過是在邏輯的領域內來玩味它的分析的精到和組織的嚴密。”*許崇清:《關于我的學術思想》,《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0頁。
在大學和研究院期間,他發(fā)表過多篇學術論文,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許崇清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是撰寫于此時期的。其內容涉及哲學、教育學、社會學,多發(fā)表在當時留日學生組織丙辰學社主辦的《學藝》雜志上。有學者認為,許崇清在此時期發(fā)表的文章,“側重于概念的分析”*黃鳳漳:《許崇清教育思想簡介》,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許崇清教育論文集》,1981年,第365,379頁。,這可能與他還未回國參加教育工作有關。但在他與蔡元培爭論宗教與信仰的關系問題時,他已經能夠在理論辯論的基礎上,運用日耳曼民族的實際事例加以證明了。
1917年1月12—13日的《中華新報》連載了蔡元培在信仰自由會上的演說,談論孔子、宗教、國家三者的關系。許崇清不同意他的觀點,撰文反駁,分析了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之處,認為“孔子之教,本與今之宗教(Religion)有別”,“孔子平天下大一統(tǒng)之思想,即我漢族之政治理想”,“其所謂大同,所謂大一統(tǒng),既為我漢族之理想,則此大一統(tǒng)之理想,當然為漢族中心之世界一統(tǒng)主義也”。并且說明國家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故曰國與教二者界限不能相廢而相贊助,是以有定其名而并存之以示其關系之要也?!弊詈筮\用圖表演示蔡元培講話中的自我矛盾之處*許崇清:《批判蔡孑民在信仰自由會之演說并發(fā)表吾對孔教問題之意見》,《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7—15頁。。蔡元培讀了許崇清的文章之后,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訂正并撰文進行答辯,發(fā)表在《新青年》上作為回應。許崇清再次與其爭論,指出認識論與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研究方法均不相同,蔡元培“所舉之哲學問題,都非今日之哲學問題。亦非現今科學所能解決之問題,實則二千年前古代希臘哲學之問題耳”;并通過引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說明現今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實已深入玄奧之境”,哲學問題也“今與夕異”*許崇清:《再批判蔡孑民先生信教自由會演說之訂正文并質問蔡先生》,《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16—19頁。。許崇清此文首次將相對論介紹到中國,成為我國近代科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文獻*見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93頁,原載《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第3期。。蔡元培于1917年又在出席北京神州學會時發(fā)表演說,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許崇清亦不同意其觀點,再次撰文《美之普遍性與靜觀性——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說者之二大謬誤》予以反駁*《許崇清文集》中大版,第24—25頁,原載《學藝》1920年第1卷第3號。。許崇清與蔡元培的三次爭論,體現他對學術的執(zhí)著以及對權威的無畏,這兩種品格在此后多次閃耀,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歷程。
許崇清的教育哲學理念在他學成回國初期已經初步形成,其標志是他在關于“學校與社會”和“教師與社會”的論述中明確提出了“社會的所在即教育的所在,教育和社會是不可分離的”。他從有機體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出發(fā),認為學校教育必須置于“社會的刺激之中”。他反對學校與社會脫離,反對將教師工作視為“個體行為”的觀點,都是源于其唯物主義教育哲學*許崇清:《學校之社會化與社會之道德化》、《教師與社會》,《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55—160、166—168頁。。
許崇清的教育哲學理念形成后,在他的教育工作實踐中始終以此為指導。他于1930年在向廣東省中學教員的一次講演中,強調哲學與教育學的密切關系時指出:“哲學可以說是教育的一般的原理,教育可以說是哲學的具體的實行。”*許崇清:《教育哲學是什么》,《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92頁。他關于教育本質的定義,被學者認為是他教育哲學研究的最高成就,并發(fā)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哲學⑨黃鳳漳:《許崇清教育思想簡介》,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許崇清教育論文集》,1981年,第365,379頁。。
關于教育的本質,從哲學范疇思考,不僅唯心論和唯物論有分歧,就是唯物論者之中也各有不同論點。許崇清認為,教育既不屬于客觀存在,也不是主觀意識,而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一個形態(tài)。他指出:“人在變革現實的過程中,人類自己底本性也隨著實踐的活動而變化,教育學的出發(fā)點就在于此。”他又認為:“教育是人底實踐的一個形態(tài)”,“教育是教人自己去學習,自己從實踐中作育自己,人是他自己底實踐的活動底結果?!?許崇清:《人類底實踐與教育底由來》,《教育研究》第110期,1948年9月。許崇清有關教育本質的明確科學表述,初見于1941年發(fā)表于抗戰(zhàn)時期在韶關出版的《教育新時代》第2卷第1期題為《所謂“社會底教育作用”其實是人類底社會的實踐活動底自己發(fā)展自己學習》??箲?zhàn)勝利后,他發(fā)表了另外兩篇文章:《人底本質與教育》(1946年)和《人類底實踐與教育底由來》(1948年),對此問題作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論述,自此正式確立了“一家之言”。
他從自己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出發(fā),堅持教育過程就是人在實踐中改造環(huán)境,而環(huán)境又改造了人的理念。他在民國時期的教育工作中的許多舉措,都與這個理念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第一次執(zhí)掌中山大學前后
有學者認為:“許崇清的教育社會理論和教育革命理論來源于他任職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和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時組織參與的教育活動,而高校建設理論則是他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時治校方略的結晶?!?胡楊:《試論民國時期許崇清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高教探索》2010年第5期。但筆者認為,許崇清在日本留學時期已對歐美日各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所留意和研究。1920年5月在《學藝》上發(fā)表文章《歐美大學之今昔與中國大學之將來》,此時距1931年許崇清首次擔任中山大學校長還有十年之遙。在此文中,他深入討論了英、法、美、德、日等國的大學發(fā)展沿革、學位制度、學院職能,指出:“我國大學之當取法德國,以專門科學之教授及學術之基礎研究為本務?!辈⒔Y合我國實際,認為“要在現在的中國設立完全的綜合大學,實屬難事”,若組織單科大學則須有完善的理科教室*許崇清:《歐美大學之今昔與中國大學之將來》,《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46—154頁。。近代中國社會變化發(fā)展迅速,許崇清可能亦未曾料到,此文發(fā)表后短短幾年間,他就參與籌備華南第一所綜合大學,將心目中的“難事”變成現實。1924年,孫中山先生籌備成立國立廣東大學,時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國立高等師范學院教授的許崇清兼任廣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廣東大學是由國立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yè)專門學校三校合并而成,含有預科和文、理、法、農、工五科的課程設置,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在籌備過程中,許崇清為文科委員會成員,具體負責指導文科的課程設置、教師聘任、學生招收等工作*黃福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1924—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2—10頁。張榮芳:《許崇清校長的孫中山情懷》,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03頁。。11月11日,廣東大學舉行了成立典禮,孫中山親臨會場寫下校訓,許崇清亦發(fā)表了演說*梁山、許軍:《許崇清在中山大學》,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19頁。。
1925年10月,國民政府決定將廣東大學改名中山大學,許崇清再次受邀為籌備委員會委員。此次更名,不僅僅是學校名稱的變動,更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國民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對高等教育理念變化發(fā)展的一種體現和實際行動?;I備委員會制定新的中山大學規(guī)程,對其辦學目的作了新的規(guī)定,要把三民主義的理論散播在學校工作的每一個方面,并強調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因此中山大學的行政組織和學科設置也作出了變動*黃福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1924—1937)》,第40—41頁。。在1927年3月國立中山大學開學典禮上,許崇清發(fā)表演說,肯定中大改革后的新面貌,“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研究團體,發(fā)明新事物”,并殷切希望“改組后的中大,使廣東成為一個革命文化的策源地”*許崇清:《在革命文化的旅程前進》,《金聲玉振:名人在中山大學演講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36頁,潘慶濤筆記,原載《國立中山大學開學紀念冊》,國立中山大學出版部印行。。
1921年,許崇清在《產業(yè)革命與新教育》一文中提出“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總不外乎教育與產業(yè)的關系”,指出教育必須與國民經濟相結合,中華民族的命運才不會“委諸天演”*許崇清:《產業(yè)革命與新教育》,《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62—164頁。。但此時許崇清的教育觀念仍偏向于理論化,較少涉及實際操作層面。經過5年在教育領域的學習和實踐(包括開展工人識字運動,在國立高等師范學院任教,創(chuàng)辦廣東大學,籌備中山大學,在青年講習班講授《教育與革命》等),并受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啟發(fā),他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新教育思潮批判》一文中,他批評了“一般教育者都想將教育與政治分離了,脫出它的影響范圍以外,以為如是就可以維護教育使得遂其發(fā)展”。通過介紹、梳理和分析當時社會思潮,他提出“教育的根本原理罕有這形式及實質兩方面,形式的原理注重個人的活動的方面,實質的原理注重國家的社會的方面”,因此,“教育斷不是與國家社會絕無交涉的事”*許崇清:《新教育思潮批判》,《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69—178頁。。1926年,許崇清響應推行黨化教育的潮流,向國民政府提出《教育方針草案》,通過研究中國社會現狀,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認為中國只有擺脫舊制度,“超脫這種制約向前躍進,為今后發(fā)展的唯一可能”;他深信“孫中山先生所定下節(jié)制資本,平均地權,以及發(fā)展實業(yè)的計劃,即是我們今后的躍進所當遵由的一條線路”,“而且今后的教育政策,所指導的方向,亦只有與這個革命的一般政策所進取的方向相一致,然后所設施的教育,才能盡致發(fā)揮他固有的價值”,“學校教育當與社會生活的活動事務相結合,不獨是材料的內容要與社會環(huán)境相聯絡,并其方法的內容亦須與社會生活相一致”。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出了14條具體的教育綱領,涵括了中國教育的各個方面,為此后的教育工作勾勒出一個可實現的藍圖*許崇清:《教育方針草案》,《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412—418頁。。有學者認為,許崇清提出的教育方針草案,是“以民生主義為出發(fā)點,以產業(yè)教育為主,政治教育為次作為黨化教育方針”,在理論和視野上都較為先進廣闊。但它始終不能被南京國民黨政府采納使用,是由于方針中隱藏的“左傾理論因素”的原因*曹天忠:《辛亥革命與國民教育》,《人文雜志》2011年第6期。。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后,國民黨右派掌握了國民政府的主導權,許崇清雖在政治上不從屬于任何一個派別,但他偏向于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中國必然不會得到實現。他在文章中寫道:“1927年革命失敗后,我認為我的教育理想只有在未來的理想社會才能夠實現,現在是無所作為的,于是便致力于教育理論的研究,著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上建立教育學的一個新體系。”*許崇清:《關于我的學術思想》,《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10—11頁。雖然有理想不得實現之憾,但許崇清依舊努力踐行他在《教育方針草案》中提出的綱領,進行收回嶺南大學主導權,整理廣東全省省立學校,取締私立學校,進行農村學校改造等實踐。1930年,中山大學校長更替頻繁,9月戴季陶辭任,朱家驊副校長升任校長,12月朱家驊奉命接掌中央大學,由金曾澄出任中大校長。因為金的派別背景,中大學生發(fā)起了長達兩月的“拒金迎戴”活動,在校內戒嚴、罷課,金曾澄不得就職,校長職位虛懸*黃福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1924—1937)》,第104—112,113頁。。最后,戴季陶授意請派許崇清出任校長,事件才得以平息*《廣東中山大學學潮》,國民政府檔案2—11.01.4/1,臺灣國史館藏。。1931年6月,許崇清被任命為中山大學代理校長。事后許崇清曾自言被利用了做國民黨內派系斗爭的緩沖人物*許崇清在1952年全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期間“自我檢查”草稿,廣東省檔案館,檔號D00218—00011。。但執(zhí)掌中山大學,許崇清得以在高等教育領域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在6月15日的就職典禮上的發(fā)言闡述了他對中山大學的期望:“我們要把它造成一個民主的、以學術研究做中心的,師生的共同團體,發(fā)揮先大總理的遺教,向世界的文化,迎頭趕上去?!?《中大校長許崇清昨日就職盛況》,《廣州民國日報》,1931年6月17日。9月,他召開了中山大學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對學校的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學院制⑩黃福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1924—1937)》,第104—112,113頁。。學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將文科改為文學院、法科改為法學院、理科改為理工學院、農科改為農學院、醫(yī)科改為醫(yī)學院”*易漢文:《三次執(zhí)掌中大的許崇清校長》,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10,111頁,原載《中山大學校報》2003年11月18日。。為了適應國內革命和建設的需要,他于文學院增設社會學系,于理工學院增設土木工程系和化學工程系*張榮芳:《許崇清校長的孫中山情懷》,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04頁。。
“九·一八事變”后的9月23日上午,中山大學全校師生員工在大禮堂召開反日救國運動大會,組織成立國立中山大學反日救國運動大會和執(zhí)行委員會,選舉許崇清等21人為執(zhí)委會委員。大會于9月24日組織中大學生游行請愿,并向國民政府提交請愿書。9月26日上午,全市學生在中大操場召開抗日運動大會,會后到市區(qū)示威游行,中山大學成為廣州學界抗日活動的中心。9月28日,執(zhí)委會發(fā)出《告全世界學術機關電》,呼吁學界聯合抗日*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8—139,176頁。。許崇清對大學師生抗日救亡活動的支持和參與,為國民政府所不容,于1932年被免去中大校長職務④易漢文:《三次執(zhí)掌中大的許崇清校長》,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10,111頁,原載《中山大學校報》2003年11月18日。。1933年,主政廣東的陳濟棠主張“尊崇孔孟”,重刊孝經及注解,并在他任校長的廣東軍事政治學?!叭耸忠痪?,朝夕探討,以涵養(yǎng)其德性,濬發(fā)其孝思”*陳濟棠:《重刊孝經注解序》,《廣東文征續(xù)編》第3冊,廣東文征編印委員會,第298—299頁。,還準備進一步在廣東中小學推行,欲將《孝經新詁》當作教科書。當時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處將此事轉交廣東省政府辦理,由許崇清和金曾澄負責審查。許崇清負責起草審查意見書,他通過陳述日本“修身教授”模式的特殊之處及中國不能仿效的原因,并運用心理學、進化論、生物學等科學知識結合教育學,論證“道德之范圍實包括人人相與間一切行為”,需要通過“學校的社會化”和“社會三民主義化”,才能實現民族道德的光輝和充實,并不是讀經可以達到的。審查意見書經西南政務委員會開會通過,陳濟棠推行讀經的步伐遭到阻礙。胡漢民在《三民主義月刊》第4卷第1期刊登了審查意見書的全文,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瓣惵剤蟠笈⒓凑匍_西南政務委員會緊急會議,免去我的廣東省政府委員的職務”,此后許崇清被迫離開廣東。廣州市中小學一律采用《孝經新詁》作為讀經教科書,及至1936年許崇清重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才“重新扭轉復古讀經的逆流”*許崇清:《孝經新詁教本審查意見書》,《陳濟棠提倡讀經和我審查〈孝經新詁〉經過》,《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461—466、13—17頁。。
(二)第二次執(zhí)掌中山大學時期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1938年,廣州淪陷,許崇清撤退到粵北。國共兩黨合作形成,但對抗戰(zhàn)持不同態(tài)度。他自述道:“按照既往的事例,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當權者是不會給我獨當一面的職位的。”1939年春,陳濟棠的親信黃麟書接任許崇清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的職位*許崇清:《我的經歷》,《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6頁。。當是時,中山大學已遷到云南澄江,鄒魯任校長,由校長室秘書蕭冠英主持校務。1939年度第二學期,師范學院院長崔載陽的免職引發(fā)了學生的不滿。1940年春,部分教授和學生發(fā)動“倒蕭護?;顒印?,各學院學生罷課,形成全校性的學潮,蕭冠英被迫辭職。在重慶患病的鄒魯校長向教育部提交了4次辭呈,中山大學校長一職虛懸。在此情況下,1940年4月,教育部任命許崇清代理中山大學校長⑧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8—139,176頁。。他上任的第一件要務,就是因應當時抗戰(zhàn)的形勢變化和政治文化上的需求,將中大從云南澄江遷至粵北坪石。此舉得到教育部與廣東省府主席李漢魂的支持,得到共約70萬元的搬遷費用,聘任重要人員組織遷校委員會和新校址籌備處。經過“多方策劃,辛苦經營”,“滿足了學校師生員工所企盼,實現了廣東文化教育界的愿望”*許崇清:《我的經歷》,《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6頁。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176—178頁。。1940年9月,中大召開遷至坪石后的第一次教務會議,公布1940年度校歷和作息時間,學校的教務活動和學生生活踏入正軌*易漢文:《中山大學編年史1924—2004》,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6頁。。
遷校初期,許崇清本打算“與桂林遙相呼應”,“把中大做成文化運動的一個基地”,但因為任期短暫和客觀條件所限,未能有所作為*許崇清:《我的經歷》,《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7頁。。雖然如此,他在任內仍做了不少實事,奠定了抗戰(zhàn)期間中山大學學術自由、進步開明的基調:第一,聘請經濟學家王亞南、哲學家李達和石兆棠、法學家梅龔彬、戲劇家洪深等進步教授;第二,兼任研究院院長,在研究院講授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并聘請前廣西大學校長雷沛鴻、前廣東文理學院院長林礪儒擔任研究院導師;第三,主持舉行多次學術講演會,如朱謙之教授講演《天德王之謎》、洪深教授講演《抗戰(zhàn)期間的地方戲》、張云教授(教務長)講演《關于今年9月21日之日蝕》;第四,提議由中山大學牽頭,搜羅孫中山先生的遺教、手澤以及相關中外人士的著述和研究成果,建立中山文獻館,以便后學參考研究,繼續(xù)發(fā)揚孫中山先生的至理*胡楊:《試論民國時期許崇清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高教探索》2010年第5期。易漢文:《中山大學編年史1924—2004》,第37頁。許崇清:《新年頭的一個貢獻——中山文獻館的設置》,《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507—508頁。?!巴钅鲜伦儭焙?,國民黨政府加強對文化教育界的控制,“朱派分子”借口許崇清代理校長聘請了李達、王亞南等進步教授,聯名向戴季陶密告他“引用異黨,危害中大”。戴乘機推薦了朱派的張云。1941年7月,許崇清的代理校長職務被免,張云任代理校長*許崇清:《我的經歷》,《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7頁。易漢文:《中山大學編年史1924—2004》,第37頁。。7月11日,中大法學院學生以護校委員會的名義發(fā)起“迎鄒挽許拒張”運動,號召全校同學以罷考來抗議教育部的任命。當晚其他各學院紛紛響應,貼出“擁護鄒校長回?!薄ⅰ巴炝粼S校長繼續(xù)代理校務”、“請張云自避賢路”等標語;并于14日派學生代表面見張云,讓他簽字同意向教育部辭職。此次學潮提出“擁鄒”口號是虛晃一槍,因他在重慶養(yǎng)病不可能回來,“挽許”才是主旨,但未能成功。最后在廣東省府主席李漢魂主持的協(xié)商會議上,張云和新任教務長董爽秋同意保證“追隨鄒許校長之后”,“恪守成規(guī)”,不開除參加運動的學生,不解聘進步教授,保持中大學術自由等條件后履任代理校長*張江明等:《抗戰(zhàn)時期中大學生的“挽許”運動》,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30—134頁。。此次許崇清出任中大校長僅一年多,他的辦學主張尚未真正實現就離任了。許崇清被免職后,赴韶關主持第七戰(zhàn)區(qū)編纂委員會工作。許崇清雖然離開了中大,但仍發(fā)揮著影響,他主持出版的《新建設》、《教育新時代》、《學園》、《陣中文匯》等刊物,成為中大師生追求的精神食糧?!蛾囍形膮R》在中大所在地坪石每期零售600多份,當時的中大中文系鐘敬文教授稱這些刊物是“濃黑中的幾盞燈火”*黃煥秋:《許崇清和七戰(zhàn)區(qū)編纂委員會》,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21—22頁。。
抗戰(zhàn)結束后,許崇清回到廣州,在中大師范學院教育系講授“教育哲學”,在文學院哲學系講授“哲學概論”。期間他發(fā)表了《人底本質與教育》、《人類底實踐與教育底由來》等文章,結合自己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實踐心得與學術思考,闡發(fā)唯物主義的教育哲學*許崇清:《我的經歷》、《人底本質與教育》、《人類底實踐與教育的由來》,《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7—8、286—290、297—318頁。。后一篇論文是他于中大教學時的講稿,正是這篇論文成為他“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的里程碑”*黃鳳漳:《許崇清教育思想簡介》,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許崇清教育論文集》,第379頁。。
在1920年從日本回國至1949年期間,許崇清的教育哲學理念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其中固然有受中國國情和時局的影響,亦有追隨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理想的緣由,還有吸收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成果,但他在教育界的實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實踐,對于他發(fā)展教育理念的影響尤為明顯。通過籌備廣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任職于廣東省教育廳,擔任中山大學校長、代理校長職務,他有機會將胸中丘壑付諸實踐,也切身體會了作為籌備者、一校之長、任課教授等多種身份需要承擔的責任和面對的實際問題;得到直接與學生、教職員工接觸交流的機會,也在多次的學生運動和文化運動中感受到國家、社會對高等院校的期望和要求。以上種種,促使他不斷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學術思想。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理論與實踐上出現了極大的矛盾,一方面是他的理論體系日益成熟,另一方面是他的實際工作屢遭挫折,難有他所期望的建樹。這個時期的許多經驗只能為他日后的教育實踐和學術思考提供更多新的角度、空間和依據。
解放戰(zhàn)爭時期,許崇清因為其唯物主義教育學、哲學的思想言論以及《新建設》等進步刊物產生的影響,受到匿名信恐嚇和國民黨監(jiān)視,遂于1949年初赴香港暫避。10月,他參加了港九教育工作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大會,并在《文匯報》上發(fā)表了《迎接新中國教育工作者底新方向》一文。對于中國歷史的這一轉變,許崇清是充滿希望和期待的,他似乎感到心目中的那個“理想”這回正在到來。廣州解放后,許崇清隨即返回廣州。11月,他“秉承廣東省軍事管制委員會的意旨,接管了廣州大學”*許崇清:《我的經歷》,《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8頁。。11月2日,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正式接管中大,至1950年2月20日接管工作基本結束,由軍管會成立的臨時校務委員會管治學校。在此期間,許崇清在中大任教授,與中大師生一起參加俄文學習活動,成為認真學習的典范*《熱烈開展俄文學習運動》,《中大校報》1950年2月3日,第2版。。1951年2月,中央正式任命許崇清和馮乃超為中山大學正副校長,臨時校務委員會結束,中大步入正軌*《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中山大學校史研究室,1993年11月,第5.1—5.5,5.85—5.88,5.19頁。。
許崇清第三次執(zhí)掌中大的時間長達18年,與過去兩次短暫的任期成為鮮明的對照。在這18年中,以1957年整風運動作為分界線,他的處境經歷了兩個時期。1951年至1957年,許崇清與馮乃超、黃煥秋兩位中共負責人合作無間,帶領中山大學在新時期穩(wěn)健發(fā)展。在此期間,社會上的文化環(huán)境并非沒有干擾。1954年至1955年間,全國開展了《關于紅樓夢研究》的批判運動,隨后擴展為對胡適思想的批判運動,并逐漸由學術思想批判運動轉到政治運動④《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中山大學校史研究室,1993年11月,第5.1—5.5,5.85—5.88,5.19頁。。據說,當時北京曾有人告知中山大學,要開展對陳寅恪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批判,但許崇清和馮乃超校長都沒有理會*許錫揮口述回憶。。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和“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學術氣氛趨向寬松。1957年夏季之前的數年間,無論文化環(huán)境是“春暖花開”還是“乍暖還寒”,許崇清與馮乃超、黃煥秋一起,始終穩(wěn)妥地駕駛著中山大學的航船沿著繁榮學術的方向前進。
1957年整風運動后,馮乃超、黃煥秋相繼淡出和離開中大領導崗位,許崇清鮮少再參與學校決策,他對當時的運動和革命也持不贊成態(tài)度。他的晚年是在無奈中度過的,直到1969年逝世。
(一)面對思想改造運動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
1951年,中山大學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八年抗戰(zhàn)和五年內戰(zhàn)的創(chuàng)傷尚未完全恢復,新舊政權更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心浮動;在此情況下,還需要按照上級指示對學校進行徹底的制度性改造。但這一局面在困難重重的同時,也給予許崇清一個全新的施展和踐行其教育理念的機會。他在中山大學員生歡迎會上,回顧了中大曲折的歷史,認為:“我們從此努力耕耘,今后的豐收是可以預期的?!?許崇清:《在中山大學員生歡迎會上的講話》,《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519頁。
1951年11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思想改造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1952年6月,中山大學作為華南地區(qū)的試點開展思想改造運動。這次運動的主要對象是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要求他們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思想影響”⑦《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中山大學校史研究室,1993年11月,第5.1—5.5,5.85—5.88,5.19頁。。許崇清既是運動的對象,也是運動的領導者。他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是愛國的,也是要求進步的,但每個人進步都要有一個過程,也需要實踐,不應該采取粗暴的方法?!彼啻握f道:“這些老師是中大的寶貴財富,他們留下來就說明他們是進步的,是愛國的。今后中大要辦好要靠他們的努力。思想改造要進行,但絕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彼偃龑Ξ敃r在中大擔任學生干部的陳國強叮囑說:“國強,一定要跟同學們講,對老師提意見,必須實事求是。”他與馮乃超一起確定了指導原則:“集中力量,搞好中大,小心謹慎,寧慢勿亂,創(chuàng)造經驗,推動全盤?!睂Ρ┞冻鰜淼膯栴},貫徹“不追不逼,啟發(fā)自覺,認真審查,寬大處理”的原則,使絕大多數教師得到通過*《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19—5.20頁。李欣蔚等:《情系中大二十載,魂牽教育畢生愿》,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42—147頁。陳國強口述回憶。。運動期間,中南教育部副部長徐懋庸來中山大學檢查工作,在全校教師大會上發(fā)言,說這次思想改造運動就是要舊知識分子將自己的老底翻出來曬太陽,我們投鼠不能忌器,如果這老鼠躲在器里不出來,就連器一起打碎。據稱,當時這位副部長在武漢大學就是推行這種粗暴做法的。許崇清和馮乃超兩位校長都認為他的講話不妥,要給予澄清。但許崇清感到自己的身份不方便出面,商定由馮乃超在黨組會議上對這位副部長提出溫和而中肯的批評,制止了武漢大學的粗暴做法在中大推行*王季思:《永懷與深思——悼念馮乃超同志》,黃仕忠編:《老中大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286頁。許錫揮口述回憶。。與此同時,許、馮兩位校長對中山大學各學院進行課程改革,力求提高教學質量。1951年5月,兩位校長與教務長一同召開工學院師生座談會,充分聽取師生對課程改革的意見,致力于解決工學院課程繁重、影響學生學習和健康的問題。隨后,農學院、醫(yī)學院、文學院相繼召開座談會,課程改革和建設在全校范圍開展起來,對建立正常教學秩序,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51,255—260頁。。
1952年,中央教育部決定進行全國大學的院系調整。2月,廣東省廣州區(qū)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委員會成立,于10月開始實施調整。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yī)學院、師范學院調出,分別成立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師范學院、華南醫(yī)學院。中山大學的文、理學院與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廣東法商學院的有關系科合并為一所文理科綜合大學。此外,中山大學天文學系調至南京大學,人類學系調至中央民族學院,哲學系調至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校址從廣州市東郊的石牌遷至原嶺南大學所在的河南康樂,校園從原來“世界大學中最大的占地面積”劇減至只有8萬平方米。1953年10月,中山大學再次奉命進行第二次院系調整,將財經、政法類專業(yè)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同時將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范學院部分系科師生調入中山大學。1954年,又將中山大學語言學系調至北京大學,至此,中山大學的院系調整告一段落*《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23—5.30頁。黃煥秋:《給耀邦、劍英、紫陽同志關于成立重點大學的信》,《黃煥秋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6頁。。這次院系調整的理由,是“對舊教育制度作徹底的根本的改革的需要,是為適應國家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但對于中山大學而言,它削弱了中大的實力和地位,從原來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變成僅有文理科的大學,原有的知名教授和聞名國內外的研究機構被調出。所幸的是,通過此次院系調整,從嶺南大學等其他院校接收了陳寅恪、姜立夫、容庚、梁方仲、高兆蘭等知名教授,充實了被嚴重削弱的師資隊伍⑤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51,255—260頁。。
對于“院系調整”,許崇清校長是持反對意見的,他曾與馮乃超副校長一道,和中央派至中大督促執(zhí)行的中南教育部副部長徐懋庸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他們“認為中山大學是有國際地位的大學,院校調整,中山大學被大大削弱了”,“中山大學應該發(fā)展,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他們認為各個大學都有良好的傳統(tǒng),都應該保存下來”*黃煥秋:《光輝的一生——紀念敬愛的老校長許崇清教授》,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 第10頁。許錫揮口述回憶。。雖然最終無法抗拒這個全國必須執(zhí)行的政策命令,但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許、馮二位校長盡力使這項工作平穩(wěn)進行,減少波動。在師資調整過程中,他們?yōu)榱吮Wo和留任某些骨干教師,事先將他們轉到不受影響的學系,讓他們得以留在中大,等以后有機會再重建原來的院系。例如將經濟系的梁方仲教授和王正憲教授分別調至歷史學系和地理系。在遷址的過程中,他們對師資設備、科系調整、房舍調配以及家屬安置等都做出妥善的計劃和安排,并約見部分存有疑慮的師生,深入細致地進行思想交流,既保持了學校秩序的穩(wěn)定,又保持了師生思想的安定*《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26—5.27頁。李欣蔚等:《情系中大二十載,魂牽教育畢生愿》,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47頁。黃悅:《曾漢民教授采訪稿》,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38頁。許錫揮、陳國強口述回憶。?!懊鎸χ盒U{整后的種種困難,許、馮兩位校長團結全校師生員工,艱苦創(chuàng)業(yè)。有一段時間,馮乃超同志身體不好,離校療養(yǎng),許崇清先生肩負重擔,埋頭苦干,保證了學校教學計劃的實施,并開拓了學校專業(yè)設置和科研的新局面?!?黃煥秋:《光輝的一生——紀念敬愛的老校長許崇清教授》,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0頁。
(二)引領中大步入“黃金時期”
“院系調整”之后,國家進入“建設階段”,中山大學也進入了一個歷史上少有的穩(wěn)定和興旺時期。
“全面學習蘇聯”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國家政策,教育領域當然不會例外,院系調整就是借鑒蘇聯的做法。調整之后,全國各大學進入在正常教育秩序下吸取“蘇聯先進經驗”的階段*《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40,5.44—5.55頁。。許崇清秉承唯物主義的教育哲學,對以馬克思主義名義建立起來的蘇聯教育制度有著認同感,他早于1926年就將美國學者所著《蘇俄之教育》全書翻譯為中文,并在《學藝》上陸續(xù)發(fā)表*[美]史考特·聶爾寧(Scott Nearing)著,許崇清譯:《蘇俄之教育》,《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583—704頁。。同時,他發(fā)表的多篇論文所主張的教育與社會結合、教育與勞動結合以及批判和清除西方學者的某些唯心主義學術思想等,都與當時蘇聯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吻合,因此,他對在高等教育領域學習蘇聯經驗是持支持意見的。但是,許崇清也清醒地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同意“硬搬”蘇聯經驗,而是要與國情相結合。1953年,他為《中大周報》題詞:“加強思想領導,加強學習蘇聯,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教育改革,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穩(wěn)步前進?!?轉引自梁山:《建國后許崇清先生對中大的主要貢獻》,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27頁。依照教育部指令,中山大學從教學行政和組織、教學內容和方法都實施了仿效蘇聯的做法。據1954年統(tǒng)計,全校97門課程,采用蘇聯教材、教學大綱或以蘇聯書籍作為教材的有59門,占60.8%,理科基本采用蘇聯的教材和教學大綱*《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報告》,中山大學檔案館,1954年行政卷第1號,第83頁。。教學方法則普遍采用歐洲式“課堂討論”和考試考查方法,并推行“四級記分制”,推行學年論文和畢業(yè)論文。在教學組織方面,推行由班長、班主席、團支書管理班級的“班三角制”,實行上午集中上五節(jié)課的“五節(jié)一貫制”,實施教師工作日和工作量制度⑦《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40,5.44—5.55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習蘇聯”出現負面的影響,“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得多,學得不好;限管很多,不僅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也限制了教師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黃煥秋:《中山大學1956—1957年度教學工作》,《黃煥秋文集》,第70頁。。事實表明,照搬蘇聯的教材和教學大綱,超越了中國學生的接受水平;課程門數和上課時數太多,使學生、教師負擔過重,身體健康也受到影響;強調教材的權威性,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照搬蘇聯的教學組織也忽略了中國大學原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辦學經驗*《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58頁。黃煥秋:《光輝的一生——紀念敬愛的老校長許崇清教授》,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0頁。。
1956年8月,高等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校院長教務長座談會,討論1949年以來學習蘇聯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改革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許崇清校長在會議上結合中山大學的實際情況,提出現行的教學改革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健康下降,違背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提出調整教學計劃,精簡課程,改進教材教法的意見和培養(yǎng)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與首創(chuàng)精神的目標。8月10日,高等教育部綜合大學司發(fā)出《解決當前教學工作中存在若干問題的臨時措施》,在全國高等院校范圍開展“糾偏”工作。9月8日,許崇清校長召開系主任會議,并安排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經驗總結。在經過討論統(tǒng)一認識的基礎上,實行一系列具體措施,將學習蘇聯引向更符合國情和校情的軌道。如精簡課程減輕學生負擔、改革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求各系自編教材、增加教師在教學中的自由度、貫徹“百家爭鳴”方針等。在校園文化生活方面,強調開展文體活動和增進學生健康,許崇清校長親筆題寫的“健康第一”牌匾懸掛在校醫(yī)室。由于這些措施的及時和有力,中山大學很快出現了新的局面,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增強,獨立思考和自由爭論蔚然成風*《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57—5.60頁。黃煥秋:《光輝的一生——紀念敬愛的老校長許崇清教授》,《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0頁。黃煥秋:《中山大學1956—1957年度教學工作》,《黃煥秋文集》,第69—73頁。梁山:《建國后許崇清先生對中大的主要貢獻》,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27頁。。
當時,各門學科大都由著名教授講授低年級的基礎課,成為中山大學的一個特色。這也正是許崇清教育哲學理念的體現。他強調,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的人,都要有哲學頭腦*許錫揮、曾漢民口述回憶。。
中山大學在抗日戰(zhàn)爭之前曾經擁有學術的繁榮時期,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但在經歷多年戰(zhàn)亂之后,人員流散,機構萎縮,已處于衰微狀態(tài)。1951年,許崇清重新執(zhí)掌中大時,在中山大學員生歡迎會上,馮乃超副校長的講話中提到:離開北京時李四光先生說“中大有‘化外’之感”,那就是說中大在中國學術界還沒有一定的地位。這位學術界老前輩的話是語重心長的,那就是希望中大向加強學術研究這方面多加努力*馮乃超:《在中山大學員生歡迎會上的講話》,《金聲玉振:名人在中山大學演講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31頁。。
許崇清上任后,與馮乃超一起采取有力措施開展學校的科學研究。雖經院系調整,中山大學仍然具有文、理科方面的精英優(yōu)勢,許多造詣深厚的知名教授可以成為研究的引領者和中堅力量。中大因此提出依靠老教師,以老帶新,加強學術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的做法。在校務教務工作方面進行了精簡會議,減輕教師教學任務,重視教師科研時間?;I建了6個科學據點,給陳寅恪、梁方仲、容庚、徐賢恭等文理科教授配備了助教或教學助理員,并設法改善教師的居住環(huán)境,錄用教師家屬在學校就業(yè),使用福利金補助教師生活等系列措施,盡力解決教師在科研、教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學研究當中*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64—265,268,270,268—271頁。。為了推動科學研究和促進對外學術交流,中山大學于1955年3月成立學報編輯委員會,由許崇清、馮乃超兼任正副主任委員?!吨猩酱髮W學報》分為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自1955年6月至1957年底共出版10期,面向全國公開發(fā)行⑤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64—265,268,270,268—271頁。。為了有組織地推動中山大學具有優(yōu)勢的研究工作,在1956至1957年期間,增設了中國思想史研究室、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室、古文字研究室、東南亞史研究室、昆蟲研究室等科研機構,集中學校的科研力量,并且增加圖書、資料、儀器的采購經費⑥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64—265,268,270,268—271頁。。
許崇清十分關注開展學術討論的工作,他本人在中山大學教學時,經常采用課堂和課后討論的方法與學生互動。因此他倡導中山大學舉辦科學討論會,要求每年舉辦一次。1954年11月12日,是中山大學成立30周年紀念日,進行了持續(xù)3天的中山大學第一次科學討論會。1955年12月24日至1956年1月28日,舉行了第二次科學討論會,包括2次全會和24次分會,許崇清校長在全會上致開幕詞。會議共討論了41篇科研論文。1956年12月15日至1957年1月16日,舉行第三次科學討論會,包括3次全會、30次分會和22次分組會,討論論文180篇⑦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64—265,268,270,268—271頁。。許崇清校長在第三次科學討論會中作題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任務》研究報告。在這篇論文中,許崇清從教育哲學的角度,深入論述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含意和內容,并對歷史上和當時的某些見解進行分析批判。他不同意當時的全國教育方針“全面發(fā)展因材施教相結合”,認為兩者不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把“因材施教”放入教育方針,容易導致忽視全面發(fā)展“漫無目的圍繞著個性團團轉”*許崇清:《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任務》,《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359—383頁。。論文隨后分別發(fā)表于《中山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人民教育》1957年第4期、《光明日報》和《文匯報》亦有相關報導,認為是解放以來在教育理論研究中最富科學性和戰(zhàn)斗性的文章,在全國教育界引起了重視和反響。雖然“全面發(fā)展因材施教相結合”并未有所動搖和改變,但此后多位教育學研究者認為這篇報告代表了許崇清教育哲學理念的最高成就,是許崇清晚年最成熟的一篇重要論著*趙錦英:《許崇清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哲學》,《學術研究》2010年第5期。黃鳳漳:《許崇清教育思想簡介》,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許崇清教育論文集》,第381頁?!缎S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2—83頁。。從這篇論著背后,可以感受到他當年最操心的問題是:如何在建設新社會實踐中培育“新的人”。
在許崇清和馮乃超兩位校長的推動下,中山大學學生的科學研究也得到蓬勃發(fā)展。1954年開始成立了各種學生科學研究小組,在教師和教研室的指導下,結合課堂學習和社會調查進行科學研究。于1956年成立中大學生科學研究協(xié)會,舉辦了“本校學生科學研究成績展覽會”,展出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學年論文、同學搜集資料制作的卡片和讀書筆記等,并主編出版兩期《學生科學研究》刊物,編輯學生科學研究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5.81—5.85頁。。至1957年初,中山大學的學術研究出現了繁榮景象,學術爭鳴空氣尤其濃厚,許崇清深感欣慰。在這個時期,許崇清的心情是愉快的,他不僅在中大努力實踐其教育哲學主張,而且不時對全國性的教育問題發(fā)表意見。
(三)在風雨飄搖的中山大學里作最后努力
1957年夏季以前,康樂園師生正在響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號召,舉行多次座談會,對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提出意見,對中山大學的建設和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5月,黨內整風運動擴展為反右派運動,一年一度的科學討論會暫時停止舉行,中山大學錯劃了190名師生為右派分子。10月至12月,學校進入整改階段,政治運動接踵而至,出現了粗暴的“革命”行動,師生受到很大的沖擊。陳寅恪教授憤而寫信辭職,向錯誤政策提出強烈抗議,許崇清、馮乃超、陳序經正副校長多次登門拜訪挽留,陳寅恪教授才同意收回退休要求,不搬出校園*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72—273、284,274—276頁。。
1959年,在全國進行“大躍進”形勢下,6月下旬起中山大學以“政治掛帥”和“到生產勞動中去”為重心,提出改革教學和改革科學研究的“雙改運動”。 9月至年底,中山大學師生放下書本投入生產勞動。這樣的改革和運動,與許崇清向來的教育哲學理念有相吻合之處,他贊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式,但他認為勞動教育應該具有“綜合技術教育”的意義,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途徑。當他看到中大學生被安排去參加簡單的體力勞動,如土法煉鋼、做工地搬運工人、雜工等,他指出適當進行這類勞動鍛煉是可以的,但大學學生所從事的生產勞動應該建立在高度發(fā)展的科技基礎上,不能使勞動教育變成手工業(yè)④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72—273、284,274—276頁。。
1958年,全國性的“反右傾”整風運動波及中大校園,對師生造成很大沖擊。許崇清第三次任中大校長以來,與學校黨委主要領導人馮乃超合作無間。馮乃超因病退居二線之后,黃煥秋成為黨委主要負責人。 在這次“反右傾”運動中,黃煥秋受到錯誤批判并調離中大。他離開前與許崇清揮淚話別,對于有長期合作經歷與默契的同事的離去,許崇清感到惋惜和無奈。隨后,教育部任命馬肖云任中大副校長兼黨委第二書記。他作風比較簡單粗糙,許崇清跟他雖然沒有公開的意見分歧和沖突,但心中不悅。許崇清“已越來越不管事,許多事情,黨委方面也不來征求他的意見了”*許錫揮:《黃煥秋與許崇清》,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27頁。許錫揮:《李嘉人來中大前后》,《廣州伴我歷滄桑》,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2—113頁。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81頁。。
面對全國性的違背教育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粗暴政治運動的做法,許崇清從哲學的高度進行了含蓄的反抗和批評。1959年8月,許崇清發(fā)表《怎樣解決人民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內部矛盾》。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教育與國家的經濟、政治現狀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性質,教育革命不是“一天之內”或者“搞一次活動”就能完成,而應該是“一個新東西逐漸代替舊東西的過程”,不應該“通過爆發(fā)”的方式進行。后來有人認為,“該文實際上是反對當時‘教育革命’的做法”*許崇清:《怎樣解決人民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內部矛盾》,《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384—389頁。許錫揮:《許崇清傳略》,《許崇清文集》,第10頁。。1960年4月,新一輪的“教育改革”重新掀起,中山大學仍然采取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等舊有方式,對教學和科研正常秩序影響巨大。1961年1月,教育部召開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工作會議,制定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中山大學認真學習了條例內容,許崇清在《關于貫徹〈六十條〉的意見》中指出:“調整的目的性必須明確,是為提高教學水平。”并就調整學校規(guī)模和調整專業(y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意見。中大再次恢復了教學秩序,執(zhí)行以教學為主的方針,教學質量和科研都有了好轉*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78—279頁。許崇清:《關于貫徹〈六十條〉的意見》,《許崇清文集》廣東版,第541頁。。1962年1月至3月,中山大學借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之機,邀請華羅庚、蘇步青、郭永懷、盧嘉錫、唐敖慶、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來校作學術報告和座談,專家們介紹了有關學科的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大大拓寬了中大師生的視野,推動了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出現了活躍的學術氣氛*《國立中山大學校史(征求意見稿) 》下冊,第6.58—6.59頁。。
但好景不長,1963年至1966年,政治熱度再次升溫,在再次強調階級斗爭的總形勢下,全國城鄉(xiāng)開展了“四清”運動,學校也被波及,很快“燒掉”這次教育改革的成效。1964年之后,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運動接踵而至,政治壓力越來越大,許崇清很多時候只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來保護教師,很多方針政策是上級制定并要求執(zhí)行的,他即使持不同意見,也無法與之抗衡*李欣蔚等:《情系中大二十載,魂牽教育畢生愿》,黃悅主編:《崇正樹德 清風亮節(jié):紀念教育家許崇清》,第147頁。。他的幼子許錫揮在回憶錄中憶述:“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的事態(tài)發(fā)展,令父親深感困惑和不解。面對那些違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改革’和‘革命’,他雖有含蓄的反對表示,但無濟于事。在中大身為校長,也不由自主了。晚年,他是在無奈中度過的?!?許錫揮:《關于父親的教育思想若干憶述》,《廣州伴我歷滄?!?,第149頁。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山大學是廣東的風暴中心,學校主要負責人以及大批教工被關押批斗,曾有力支持許崇清工作的馮乃超副校長被宣布為“中大黨內頭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學校工作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許錫揮憶述當時許崇清校長的情形:“父親是中大的第一把手,但運動開始很久,都沒有觸動他。直到1968年‘奪權’和‘革命委員會’成立之后,才公開宣布‘打倒’父親。他雖然只被批斗過一兩次,但已年屆八十,又從未見過這種場面,更未受過這種侮辱,身心受到的傷害可想而知?!痹S崇清約在1968年被炒家,闖入者是中大學生。1968年底,與許崇清一同生活的幼子許錫揮被派往坪石“五七”干校,年邁的許崇清夫婦留在中大繼續(xù)面對沖擊*吳定宇:《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第294—297頁。許錫揮:《天降人禍》,《廣州伴我歷滄?!?,第96—97頁。。在“文化大革命”中,始終沒人提出批判許崇清的教育哲學理念,只是他在一份“自我檢查”中反省了自己的學術觀點*許崇清:《我的歷史檢查》,寫于1968年,許錫揮家藏手稿。。
1969年許崇清逝世,據他的兩個兒子憶述,直接導致他心肌梗塞的刺激,不是來自中大,而是來自校外。他的去世與前文提及的“第七戰(zhàn)區(qū)編纂委員會”有很大關聯。幼子許錫揮在回憶錄中憶述:“令父親最氣憤的是,外調人員多次上門逼供,要他證明抗戰(zhàn)時期在第七戰(zhàn)區(qū)編纂委員會內的中共地下黨員都是‘叛徒’,想利用他去迫害那些老同志?!?許錫揮:《天降人禍》,《廣州伴我歷滄?!?,第96頁。長子許錫振在回憶錄中描述了3月14日的情況:“逝世當天,曾有從外地來的造反派到他家中,調查抗戰(zhàn)期間他在廣東韶關主持第七戰(zhàn)區(qū)編委會工作時曾掩護過的共產黨員張鐵生等人的情況。在盤問中態(tài)度十分橫蠻,語帶謾罵和威脅,使這位老人的身心受到極大的侮辱和刺激,晚飯后便哮喘不止?!?許錫振:《許崇清與七戰(zhàn)區(qū)編委會》,《雪泥鴻爪文集》,未正式出版,第134頁。家人請校醫(yī)救治無效,于當晚離開人世。
1980年5月30日,在廣東省政府禮堂舉行許崇清追悼會,宣布他受“四人幫”迫害去世,表彰他對教育事業(yè)作出的重大貢獻。后任的中山大學校長黃煥秋、曾漢民亦多次在不同場合中提到,許崇清校長第三次執(zhí)掌中山大學期間的許多做法和理念,都很值得后來者參考。但縱觀1951年至1969年這18年間,許崇清身任校長,但并不掌握將這所學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來治理的權力;更多的時候,他是作為中央、教育部的政策執(zhí)行者的角色而存在的。許崇清校長對某些方針、政策持有不同意見,他能夠影響的往往只是實際執(zhí)行的力度;他發(fā)表的文章在教育界和新聞界的確具有影響力,卻難以對實際的高等教育實踐產生作用;他與馮乃超副校長在政治環(huán)境寬松時作出的有益建設,取得改善教學質量、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成果,亦常常被下一波猛烈的政治風潮破壞。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運動的增多加劇,作為校長的許崇清,在中山大學有所作為之處日漸減少,最后在文革的暴風驟雨中離世。但即使處于政治風氣多變的時世,許崇清沒有放棄自己的教育理念,亦沒有無原則地跟隨上級領導乃至中央的指令和決定,他一直堅持自己對高等教育的理解,并與馮乃超、黃煥秋等同事一起努力將中山大學引向他認為正確的方向。他們作出的種種努力,不僅造就了一批學業(yè)優(yōu)秀的中大學生和學術水平領先的教師,也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留下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在許崇清殘余手稿的片言只語中隱約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教育家”的身份認同在1952年時就已頗有感慨:“不少人把我看作‘教育家’。起初,人家這樣稱呼我,我遂感到有點慚愧,后來習慣了,就任人家這樣稱呼,自己也不覺得什么了。但經過這次的學習,檢查了自己以往的工作,循名核實,我認為這件事應該弄清楚。不錯,我留學外國時,在大學里曾專攻過教育學。我回國后,從一九二一年起,一直就在教育界服務。但看看我的經歷,甚么局長、廳長、委員、大學校長……等等,一連串的官職,我?guī)缀鯖]間斷過。”*許崇清在1952年全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期間“自我檢查”草稿,廣東省檔案館,檔號D00218—00011。根據許崇清的同事、學生、家人的憶述,他的晚年亦常感無奈,這可能就是一種身在其位而不得謀其政的無力感。許崇清幼子許錫揮教授認為其父親的教育理想,無論在民國時期還是在共和國時期都未能實現*許錫揮口述。。筆者認為,經歷多年的風雨和變遷,在此時探討許崇清教育哲學理念的形成、發(fā)展和成熟,不能囿于他所發(fā)表的文章的文本解讀,應該著眼于其在教育領域的實踐工作以及對當時校園乃至社會的影響。探討許崇清之于中山大學的影響,與其關心種種已經湮沒在時間和風潮中的“功績”,更應該注重他為中大留下的“學術自由”、“重視基礎研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獨立思考”的要求,對于教育改革應當緩慢、有序地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的清醒認識,以及尊重教育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