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明
(貴州省思南縣大河壩鎮(zhèn)衛(wèi)生院,565102)
?誤診鑒戒錄?
腹股溝包塊誤診1例分析
陳榮明
(貴州省思南縣大河壩鎮(zhèn)衛(wèi)生院,565102)
曼氏迭宮絳蟲致皮下包塊在我國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見,多由于游泳時誤吞劍水蚤及貼敷生蛙、蛇動物治病或食用未熟的蛙等野生動物引起。本病在我國的病例報道極少,加之臨床醫(y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在臨床上只滿足對導致包塊的常見病診斷,而忽視了詢問患者生活飲食習慣史。往往在術中取出蟲體后,才想到追問病史,因此誤診率極高。為防止誤診,作為臨床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首先必須要有全面的多學科醫(yī)學知識,其次要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并仔細行體格檢查。
寄生蟲病;曼氏迭宮絳蟲;腹股溝包塊;腹股溝股疝;誤診
曼氏迭宮絳蟲是一種寄生蟲,可在人體多個部位和臟器移行生長寄生,因寄生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和臨床特點也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如寄生在顱腦會出現頭痛、嘔吐,易被誤診為腦瘤;寄生在乳房易被誤診為乳腺腫瘤等。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尤其是基層醫(yī)務人員在思想上淡化了對曼氏迭宮絳蟲致病的認識,接診患者后往往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導致沒有詢問患者生活飲食習慣史,因而誤診。筆者于2012年8月收治1例曼氏迭宮絳蟲致腹股溝包塊誤診為腹股溝股疝病例。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46歲“因右側腹股溝包塊1年余”入院。1年前患者洗澡時無意間發(fā)現右側腹股溝區(qū)有一個約1 cm×1 cm大小的無痛性包塊,可滑動,但基底部固定,因無明顯不適,未引起患者重視。后包塊緩慢增大,曾在幾家民營醫(yī)療機構就診,均診斷為“腹股溝疝”。半年來,包塊仍持續(xù)緩慢增大,并出現間斷性脹痛不適。遂來我院手術治療,入院后查體:包塊位于腹股溝韌帶下方,約3 cm×4 cm大小,近橢圓形,質地中等,無紅腫,不可推動,平臥時包塊消失不明顯,咳嗽時手指沖擊感不明顯,診斷為:“腹股溝股疝”?;颊邿o手術禁忌證,在局麻下行疝手術修補,術中依次切開皮下組織后,可見一白色蠕動的條狀蟲體,約0.6 mm×150 mm大小,頭端稍膨大,并開叉,蟲體扁平,體節(jié)不明顯,有一縱形凹槽,經反復查閱相關書籍及圖片對照,認定為曼氏迭宮絳蟲。
曼氏迭宮絳蟲的幼蟲稱裂頭蚴,寄生于人體的是中絳期裂頭蚴。在曼氏迭宮絳蟲的生活史中需要3個宿主。貓和犬是主要終宿主,劍水蚤是第一中間宿主,蛙是第二中間宿主。蛇、鳥類和豬等可為轉續(xù)宿主。人可成為第二中間宿主、轉續(xù)宿主甚至終宿主。其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的小腸內。成蟲的卵自蟲體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鉤球蚴,被劍水蚤吞食后發(fā)育成原尾蚴。蝌蚪吞食劍水蚤后被感染,隨著蝌蚪逐漸發(fā)育成蛙,原尾蚴也發(fā)育成為裂頭蚴。當感染的蛙被蛇、鳥類或豬吞食進入體內,人食用未熟的青蛙、蛇、鳥類時裂頭蚴進入人體,因裂頭蚴具有很強的收縮和移動能力,在人體的多個部位移行并寄生,常在眼瞼、軀干四肢、腦內及內臟等處。本例患者寄生在腹股溝皮下,為皮下裂頭蚴病。
導致本例患者誤診的原因:①缺乏寄生蟲致體表包塊的認識,而致入院前詢問病史不詳細,未詢問患者生活及飲食習慣史;②包塊出現1年多,年齡為46歲的中年女性,與腹股溝股疝相似;③包塊出現在腹股溝韌帶下方,與腹股溝股疝相同;④包塊的大小及有間斷性脹痛不適,與腹股溝股疝相似;⑤查體平臥時包塊消失不明顯,咳嗽時手指沖擊感不明顯,與腹股溝股疝相似。本例患者在取出蟲體后的1 d時間里,經反復查閱相關書籍及圖片對照,初步認定為曼氏迭宮絳蟲,追問患者飲食習慣史得知患者常食青蛙、蛇和野雞等動物,因此確診。本例患者由于追問病史不詳細,采集病史不全面,接診醫(yī)生忽略了寄生蟲致體表包塊的可能,或根本沒有去考慮,加之寄生蟲性包塊在臨床上非常罕見,而被臨床醫(yī)生忽略,僅憑癥狀、體征相似而主觀臆斷,結果導致誤診,當術中看見活蟲體才意識到寄生蟲病。
從本病例得出一條重要而又寶貴的經驗:作為臨床醫(yī)生,對于疾病的正確診斷必須具有全面而豐富的多學科醫(yī)學知識,同時將其有機聯(lián)系;要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并認真地進行體格檢查,然后綜合分析,才能對某一疾病作出正確診斷。由于飲食習慣的原因,在我國許多地方有吃青蛙、蛇和野山羊的習慣,特別是邊遠山區(qū)的農民有吃蛙、蛇、狗肉及野雞、野羊肉等動物的習慣,人若吃未熟的動物,寄生蟲可隨之進入人體,在人體多個部位移行生長并寄生,造成各種危害。對于該病的治療:成蟲感染可用吡喹酮、甲苯咪唑;裂頭蚴主要靠手術摘出,也可采用40%的酒精奴佛卡因2~4 mL局部注射,以殺死蟲體。
1672-7185(2014)05-0039-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20
2013-11-22)
R5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