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宏
(衡陽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效果
涂 宏
(衡陽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目的 探討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效果,以供臨床參考。方法 選擇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接受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和手術并發(fā)癥,對比治療前后踝/肱指數(shù)(ABI)的差異性。結果 術后患者達到顯效22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4%。術后發(fā)生感染2例,術肢腫脹5例,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67%。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痊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治療后ABI明顯上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療效滿意,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髂動脈支架;人工血管轉流術;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范圍擴大、繼發(fā)血栓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管腔狹窄、閉塞而出現(xiàn)的急性或慢性缺血癥狀。如缺血癥狀得不到有效改善,可引起缺血性潰瘍、壞疽等嚴重后果,常需行截肢術以挽救患者生命,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均造成嚴重不利影響[1]。我院采用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療效滿意,現(xiàn)將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5.84±5.36)歲;體質量60~86 kg,平均體質量(68.54±6.67)kg;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3±1.12)年;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患肢為左側16例,右側18例,雙側8例;TASC分型為A型23例,B型10例,C型7例,D型2例;合并高脂血癥17例,高血壓21例,糖尿病8例,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15例,腎功能不全5例。
所有患者均有肢體無力、發(fā)冷、麻木、動脈搏動消失、間歇性跛行、疼痛、足趾潰瘍等臨床表現(xiàn),歇息后癥狀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并經(jīng)血管造影或CT動脈造影明確病變部位。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髂動脈支架置入術聯(lián)合股-腘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颊呷∑脚P位,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經(jīng)左側腋動脈入路,取肘橫紋內2/3橫切口,暴露左側肱動脈。對于雙髂動脈病變者可同時選擇右肱動脈。經(jīng)外周靜脈注射肝素50 U/kg使全身肝素化。行肱動脈穿刺,在C型臂監(jiān)視下,經(jīng)導管鞘將泥鰍導絲穿過骼動脈狹窄部位,斜位造影后采用直頭導絲進入腹主動脈。沿導絲插入豬尾導管至腹主動脈,行骼動脈造影,以確定狹窄部位。插入球囊擴張導管,使球囊位于骼動脈狹窄處。充分擴張骼動脈狹窄部位后拔除球囊擴張導管,沿導絲插入支架輸送導管,置入髂動脈支架。再次造影以確認支架位置合適、無夾層出現(xiàn)。術后常規(guī)進行抗凝、溶栓、抗感染治療。出院后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2]。
術后1周左右行股-腘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于腹股溝韌帶上方、股動脈搏動點外緣作一長約15 cm的縱行切口,充分顯露股總動脈分叉、股深動脈、股淺動脈,選擇建立吻合口位置。經(jīng)外周靜脈注射肝素50 U/kg使全身肝素化。取髂前上棘與股骨內上髁連線內下方斜行切口,充分顯露腘動脈,并建立皮下隧道。將人工血管經(jīng)皮下隧道引至腹股溝切口處,將人工血管與股動脈進行端側吻合。將人工血管遠端經(jīng)皮下隧道與腘動脈進行端側吻合。吻合后人工血管呈C形[3]。
觀察治療效果和手術并發(fā)癥,對比治療前后患者ABI的差異性。
1.3 評價指標
顯效:靜息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消失,足趾潰瘍愈合,患肢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良好,ABI提高至0.9以上。有效:靜息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明顯減輕,足趾潰瘍減小,患肢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有微弱搏動,ABI較治療前提高0.1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未見改善,或惡化[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患者達到顯效22例,占52.38%;有效18例,占42.86%;無效2例,占4.76%,總有效率為95.24%。術后患者發(fā)生感染2例、術肢腫脹5例,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67%。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痊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治療后ABI明顯上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ABI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n=42 ABI治療前 0.46±0.15治療后 0.88±0.2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周圍血管閉塞性疾病,是全身動脈硬化的局部表現(xiàn)。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颊叱3:喜⒏咧Y、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等,使治療更加棘手[5]。
目前臨床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臨床治療方案以外科手術為主。采取手術方式重建下肢血管,改善遠端肢體的血液供應。髂動脈支架置入術可以獲得較滿意的近端流入道血流,同時行人工血管轉流術可改善遠端流出道血供,從而迅速而明顯地改善肢體缺血癥狀[6]。
本研究采用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后,絕大多數(shù)患者均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高達95.24%。術后并發(fā)癥以感染、術肢腫脹較為多見,經(jīng)對癥處理均可痊愈,未引起嚴重不良后果。經(jīng)手術治療后患者ABI由治療前的(0.46±0.15)上升至(0.88±0.20),提示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可明顯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下肢血液供應,緩解病程進展。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療效滿意,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 趙文光,王琦,張華,等.138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外科治療經(jīng)驗探討[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1(1):48-49.
[2] 龐宏永,田珂,肖國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介入聯(lián)合外科手術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1):51-52.
[3] 周興立,陳翠菊,郭曙光,等.膝下動脈硬化閉塞癥外科介入綜合治療早期療效[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0,20(3):283-284.
[4] 徐屹立,吳紅軍.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繼發(fā)血栓形成腔內外聯(lián)合手術臨床研究[M].2010年第十一屆全軍普通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11:376-377.
[5] 栗力,魏成志,于國濤.髂動脈支架聯(lián)合人工血管轉流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0,2(2): 87-90.
[6] 韓月紅,張立華,吳嵐.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后患者康復依從性的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4):255-256.
R654.3
B
1671-8194(2014)19-02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