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川
(四川省達縣中醫(yī)院麻醉科,四川 達州 635099)
淺論臨床麻醉中預注射瑞芬太尼對呼吸抑制的影響
李萬川
(四川省達縣中醫(yī)院麻醉科,四川 達州 635099)
目的 探討臨床麻醉中預注射瑞芬太尼對呼吸抑制的影響。方法 選擇80例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入院行下肢關節(jié)鏡檢手術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研究組患者在臨床麻醉中采用預先注射瑞芬太尼,對照組采用后續(xù)注射,比較兩組對呼吸抑制的影響。結果 研究組發(fā)生10例(25%)呼吸抑制,對照組22例(55%)呼吸抑制,對比兩組呼吸抑制發(fā)生率,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麻醉中采用預注射瑞芬太尼的患者,會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呼吸抑制作用。
呼吸抑制;臨床麻醉;瑞芬太尼;預注射;影響
在患者臨床麻醉過程中,通常采用預注射方式減小后繼用藥產生的作用?;颊呤軅π源碳е峦庵芘c中樞敏感化,而且在整個受傷過程中持續(xù)存在。此時若術前用藥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斷因手術引起的傷害性中樞神經刺激,進而減輕患者疼痛。研究表明,術前采用阿片類藥或局麻類藥,可有效減輕術后疼痛。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阿片類鎮(zhèn)痛藥,其特點是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可控性強、作用時間短等,可廣泛應用于臨床麻醉[1]。本文選取80例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臨床麻醉中預注射瑞芬太尼對呼吸抑制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80例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入院行下肢關節(jié)鏡檢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47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18~63歲,體質量45~95 kg。所有患者術前經診斷心、肝、肺、腎等均無異常,符合手術條件,臨床醫(yī)師能順利進行手術。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其中研究組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18~62歲;對照組24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19~63歲。兩組患者術前均未使用任何藥物,無阿片類藥物禁忌與過敏史,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
行肢關節(jié)鏡檢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等各項指標進行監(jiān)測。開放上肢靜脈輸入復方氯化鈉注射液,行持續(xù)硬膜外腔阻滯麻醉,麻醉平面固定后,采用靜脈輸注泵輸入瑞芬太尼。在臨床麻醉中,研究組患者采用預先注射瑞芬太尼方式,注射的誘導量是0.58 μg/kg,速度是0.54 μg/s,詳細觀察持續(xù)誘導8 min后患者呼吸變化情況,并進行記錄,之后調整注射誘導量和速度,以0.05 μg/(kg·min)繼續(xù)輸入;對照組采用后續(xù)注射方式,一直以0.05 μg/(kg·min)持續(xù)輸入。在患者用藥期間,不再給予任意鎮(zhèn)痛類藥物和氧氣吸入。對患者用藥前與用藥期間的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進行記錄。
1.3 呼吸抑制標準
患者發(fā)生呼吸抑制的標準是:①血氧飽和度低于94%;②呼吸頻率低于每分12次;③呼吸暫停超過15 s;④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超過55 mm Hg。以上情況只要發(fā)生一種,即可判斷患者發(fā)生呼吸抑制[2]。在臨床用藥期間,患者心率若每分低于50次,靜脈給予阿托品注射;血壓降低若超過基礎血壓30%,則靜脈給予麻黃堿注射;若患者發(fā)生嚴重的呼吸抑制情況,需面罩輔助通氣及時進行吸氧,同時采用語言刺激法。對比觀察研究組與對照組呼吸抑制情況,對預注射和后續(xù)注射瑞芬太尼的影響進行分析。
兩組患者均完成臨床麻醉,研究組患者由于誘導量和誘導速度的作用,血氧飽和度和呼吸頻率明顯降低,此時發(fā)生31例呼吸抑制情況。在持續(xù)輸入瑞芬太尼的過程中,原來發(fā)生呼吸抑制的患者,已有21例不發(fā)生呼吸抑制情況,而且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在臨床麻醉中發(fā)生10例(25%)呼吸抑制。對照組在誘導瑞芬太尼過程中,發(fā)生22例(55%)呼吸抑制。對比兩組呼吸抑制發(fā)生率,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意義(P<0.05)。
在目前的臨床麻醉中,瑞芬太尼應用廣泛,但用藥期間會發(fā)生較強的呼吸抑制作用。瑞芬太尼是新型阿片類鎮(zhèn)痛藥,其藥理學特性是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無蓄積等,具有不良反應少、可控性強、術后恢復快等特點,適用于臨床注射用藥,而且即使長時間輸入,也能在停藥后快速終止藥效,不需擔心術后難以恢復[3]。將0.58 μg/kg瑞芬太尼應用于健康的志愿者中,2.6 min后發(fā)生極強的呼吸抑制作用。發(fā)生呼吸抑制的原因是瑞芬太尼作用于μ受體,當腦干中的μ受體受刺激后,對呼吸頻率、二氧化碳敏感性等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但μ受體在傳導信號時,會對傳導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調節(jié),如G蛋白、配體-受體水平、效應器等,而且μ受體磷酸化時,會使受到誘導的受體發(fā)生脫敏現(xiàn)象,進而產生一定的耐藥性。所以,預注射瑞芬太尼可阻斷因手術引起的傷害性中樞神經刺激,有效抑制其興奮性,減輕患者疼痛感。
研究中,研究組注射誘導量為0.58 μg/kg的瑞芬太尼后,31例發(fā)生呼吸抑制,主要是因為誘導速度過快,而且2.4 min時呼吸抑制作用最強烈,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非常恒定,所以不管注射多久,時間都是3~5 min。詳細觀察持續(xù)誘導后8 min患者呼吸變化情況,可以得出結論,即在持續(xù)輸入過程中,預注射瑞芬太尼不會產生呼吸抑制,呼吸抑制發(fā)生于μ受體信號轉導過程中,從而使瑞芬太尼產生耐藥性,輸入時減輕患者呼吸抑制作用。對照組采用后續(xù)注射方式,22例發(fā)生呼吸抑制。該研究表明,預注射適當劑量的瑞芬太尼,可以減輕持續(xù)輸入的呼吸抑制作用。
[1] 張雪榮.臨床麻醉中預注射瑞芬太尼對呼吸抑制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9):271.
[2] 肖紅霞.臨床麻醉中預注射瑞芬太尼影響研究[J].中外醫(yī)療, 2009,28(25):161.
[3] 袁超.瑞芬太尼的藥理學特性及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J].中國藥業(yè),2009,18(9):83-84.
R614
B
1671-8194(2014)19-0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