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繼紅
(沈陽鐵路局吉林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所長春疾控站檢驗科,吉林 長春 130051)
86例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結(jié)果的分析
鄒繼紅
(沈陽鐵路局吉林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所長春疾控站檢驗科,吉林 長春 130051)
目的 了解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水平,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檢測的結(jié)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來我院治療的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分別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和聚合酶鏈反應(PCR)法對86例血清標本中的Pre-S1和HBV-M以及HBV-DNA進行測定,并對其檢測結(jié)果進行分析。結(jié)果 在86例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結(jié)果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檢測得到八種感染模式的結(jié)果,HBV-DNA的陽性率為76.8%,Pre-S1的陽性率為71%。結(jié)論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HBV-DNA)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比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更加敏感,是臨床上乙型肝炎比較完善的診斷指標。
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結(jié)果分析;HBV-DNA;Pre-S1;HBV-M
乙型肝炎是我國常見的傳染病之一,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命與健康[1]。目前臨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的檢測常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進行測定,近些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常采取聚合酶鏈反應(PCR)法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HBV-DNA)進行檢測[2]。近兩年來,筆者所在的醫(yī)院為了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水平,分別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和聚合酶鏈反應(PCR)法對86例血清標本中的HBV-DNA、Pre-S1以及HBV-M進行測定,并對其檢測結(jié)果進行分析。現(xiàn)將86例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結(jié)果的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來我院治療的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所有的患者都符合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有58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齡24~62.5歲,平均年齡為47.5歲。其中急性肝炎患者有7例;慢性肝炎輕度的患者有31例,中、重度的患者有2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有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5例;HBsAg攜帶者有7例。上述患者都已經(jīng)排除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心、腎功能不全以及血液性疾病等情況。
1.2 檢查方法
1.2.1 儀器設備和試劑
本次研究中,在對HBV-DNA檢測時采用美國PE公司生產(chǎn)的PE5700型核酸擴增熒光儀以及北京達安試劑公司提供的試劑與試劑盒[3]。其中PE5700型核酸擴增熒光儀采用先進的半導體技術(shù),具有適用溫度范圍廣、測試可靠、控溫精確、操作便利等優(yōu)點。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進行檢測,主要儀器有Wellscan MK3型 酶標儀和Wellwash4 MK2型洗板機。其中Pre-S1的ELISA試劑由上海阿爾法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生產(chǎn),HBV-M的ELISA試劑由深圳月亮灣生物工程公司生產(chǎn)。
1.2.2 HBV-DNA、Pre-S1和HBV-M的測定方法
首先要在空腹條件下抽取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靜脈血6 mL,然后立即分離出的血清并于適當?shù)臈l件下保存,注意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所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的測定。①采取聚合酶鏈反應(PCR)法檢測HBV-DNA。必須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抽血后的6 h內(nèi),在室溫條件下以1500 g離心20 min或者室溫放置1 h,分離血清和血漿。再將血清和血漿轉(zhuǎn)移到已滅菌樣品管內(nèi);貯存于2~8 ℃,如果標本72 h內(nèi)不能提取,則應將其冷凍貯存于-20 ℃或者-80 ℃,并且還要避免反復凍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標本的提取要根據(jù)PCR試劑盒說明書進行。PCR擴增按照如下設定程序進行:UNG酶溫浴53 ℃,3 min;預變性95 ℃,3 min;循環(huán)設置(40個循環(huán))95 ℃,1 s;53 ℃,30 s[4]。數(shù)據(jù)的采集點應設置在53 ℃,30 s,熒光信號應設置為Joe和Fam。終產(chǎn)物經(jīng)瓊脂糖凝膠電泳和溴化乙錠染色觀察結(jié)果。PE5700型核酸擴增熒光儀在分析結(jié)果時,基線應取6~15個循環(huán)熒光信號,閾值范圍為0.025~0.05。PCR的定量結(jié)果判斷應用5個定量外對照品作標準曲線。②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Pre-S1和HBV-M。 Pre-S1和HBV-M采取ELISA一步法檢測,其中HBV-M即乙型肝炎五項,包括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抗- HBc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體(抗-HBe)、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 HBs)。具體步驟按照說明書進行。
1.2.3 統(tǒng)計學處理
觀察并記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檢測的結(jié)果的數(shù)據(jù),然后再采用SPSS11.0軟件來完成對相關(guān)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以及處理工作。
在86例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結(jié)果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檢測得到八種感染模式的結(jié)果,分別為①HBsAg,HBeAg,HBcAg;21例,占24.42%;②HBsAg,HBeAg;4例,占4.65%;③HBsAg,HBeAb,HBcAb;32例,占37.21%;④HBsAg,HBcAb;10例,占11.63%;⑤HBsAg,HBeAb;1例,占1.16%;⑥HBsAb;8例,占9.30%;⑦HBsAg;4例,占4.65%;⑧HBsAb,HBcAb;6例,占6.98%。HBV-DNA的陽性率為76.8%,Pre-S1的陽性率為71%。
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發(fā)流行區(qū)域,乙型肝炎患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sAg)攜帶者的基數(shù)非常大,HBV感染和傳播途徑也比較復雜,如可以通過血液、性接觸、針刺傳播、體液以及靜脈用藥傳播等。選擇準確和具有特異性的檢測指標對臨床上提高乙型肝炎的排查率非常關(guān)鍵。目前,國內(nèi)已有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的乙型肝炎e抗體(抗-HBe)陽性的患者體內(nèi)的HBV-DNA仍處于持續(xù)復制的狀態(tài),這可能是因為HBV前C區(qū)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在本次臨床研究中,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標本進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又稱為乙型肝炎五項)的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的檢測得到八種感染模式,其中HBsAg,HBeAg,HBcAg陽性者(24.42%)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96.5%為陽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陽性率為100%。HBsAg,HBeAg陽性者(4.65%)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81.2%為陽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陽性率為92.6%。從上述結(jié)果中可以分析到這兩種感染模式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中存在較多的完整病毒顆粒,這類患者體內(nèi)病毒的傳染性比較強,同時病毒主要處于復制的活躍期。因此,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或者血清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早期,其血清內(nèi)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的相關(guān)性較強。而HBsAg、HBeAb、HBcAb陽性者(37.21%)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67%為陽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陽性率為72.6%;HBsAg、HBcAb陽性者(11.63%)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的陽性率分別為64.5%和73%。從這兩種感染模式的結(jié)果中可以分析出當HBeAg消失,HBeAb出現(xiàn)時,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陽性率逐漸降低,傳染性和病毒復制活動也逐漸下降。另外,HBsAb、HBcAb陽性者(6.98%)中的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的陽性率分別為20.5%和82%,這可能是因為在HBV病毒感染的恢復期,HBsAg處于較低水平的表達狀態(tài),導致酶聯(lián)免疫吸附未能準確檢測到;或者當血清中的HBsAg與試劑盒中的HBsAb比例不適合時以及在長期使用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治療HBV之后,將會使HBsAg產(chǎn)生突變,從而出現(xiàn)HBsAg假陽性的情況。以往在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時常常以HBeAg(+)作為病毒傳染性強的急性標志,但目前大量證明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感染人體后,外周血中的HBV-DNA能夠直接的反映人體內(nèi)病毒復制及活動情況,因此HBV血清標志物能夠反映病毒的大致轉(zhuǎn)變過程。采用PCR檢測HBV-DNA能夠巧妙地避免酶聯(lián)免疫吸附引起的假陽性,所以同時采用兩種方法測定多種指標,能夠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更加合理的評價乙型肝炎的病情及治療情況。通過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比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更加敏感,是臨床上乙型肝炎比較完善的診斷指標。
[1] 張志萍,陳靜,夏春燕.490例護士乙肝病毒標志物檢測結(jié)果分析[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31):533-534.
[2] 連楚楠,林若玲,林振,等.嬰兒肝炎綜合征巨細胞病毒特異性IgM的檢測及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12(4):323-325.
[3] 陳雪莉,劉佩芝.肺結(jié)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損害觀察及合理治療[J].世界中醫(yī)藥2009,5(12):261-262.
[4] 熊偉平,祝玲玲,劉冰,等.免疫干預后母嬰傳播乙肝病毒標志物分析[J].四川生理科學,2012,13(1):479-480.
R512.6+2
B
1671-8194(2014)19-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