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于 冰*
(1 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32;2 山西醫(yī)學科學院 山西大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生活方式中與子宮內膜癌發(fā)病相關的因素研究進展
張麗霞1于 冰2*
(1 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32;2 山西醫(yī)學科學院 山西大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子宮內膜癌是我國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研究發(fā)現EC發(fā)病與生活方式也有關,如藥物的使用、月經婚育史、膳食結構、不良生活史等,其生物機制的明確將進一步解釋各因素與EC的關系,根據這些相關因素盡早識別具有發(fā)生EC可能的高危人群,為女性生活方式提供指導。
子宮內膜癌;生活方式;相關因素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我國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2013年,美國統(tǒng)計發(fā)現每年約有49560例新發(fā)的EC患者,8090例死于該病。我國雖缺乏大規(guī)模調查和癌癥登記分析,但也有調查發(fā)現,EC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這種趨勢與許多因素有關,本文就女性生活方式方面的相關因素,如藥物的使用、膳食結構、不良生活史、月經婚育史等與EC的關系作一綜述。
1.1 激素替代治療:激素替代療法廣泛應運于更年期婦女,對調節(jié)月經失調、緩解血管運動、減少絕經后婦女骨量的迅速丟失、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及病死率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其并發(fā)癥也不可忽視。大量文獻研究證實,長期使用雌激素5年以上,即使定期加用孕激素,婦女患EC的危險性仍增加。但雌激素治療所致的EC惡性度低、組織分化好、早期易發(fā)現,故不增加EC的病死率。
1.2 三苯氧胺(tamoxifen,TAM):TAM是乳腺癌術后內分泌輔助治療的標準用藥,具有抗雌激素和弱雌激素樣的雙重作用,其抗雌激素作用對預防乳腺癌復發(fā)及抑制對側乳腺癌發(fā)生、緩解病情均有一定效果,其雌激素樣作用又可使子宮內膜發(fā)生病變。接受TAM治療的乳腺癌婦女中有18%~33%發(fā)生子宮內膜異常,多見的是子宮內膜息肉,此類息肉的惡變率約為3%,而正常絕經后婦女的內膜息肉惡變率僅為0.5%;接受TAM治療的乳腺癌患者患EC風險是未用TAM者的2~3倍[1]。日本的一項研究發(fā)現術后服用TAM超過5年者患EC的風險相當高(HR=7.92)[2],說明長期服用TAM與EC的發(fā)生有密切的關聯(lián)。
1.3 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OC):避孕藥中的孕激素能夠預防EC,但它同樣含有雌激素,二者此消彼長。調查發(fā)現OC減少了患EC的風險(OR=0.75),服用5年及以上者,這種保護作用加強(OR=0.50),停止服用后這種作用可持續(xù)25年(OR=0.57)[3]。國外的一項調查也發(fā)現EC與第1次OC的年齡無關,與使用OC的時間呈正比,使用時間越長,對EC的保護作用越強;這種保護作用,在未產婦和少產婦中尤為明顯[4]。
1.4 二甲雙胍:二甲雙胍是胰島素增敏劑,減輕胰島素抵抗,是治療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有學者提出二甲雙胍通過下調IGF-1Rβ表達和抑制Akt活性,從而抑制子宮內膜癌細胞生長。
人們平時攝入的水果、蔬菜、飲料等均發(fā)現與EC的發(fā)生有關。蔬菜如胡蘿卜、芥菜和蔥,以及水果如蘋果、梨、香瓜、芒果、草莓及柑橘類的攝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EC發(fā)病風險[5]。攝入高能量、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增加了EC發(fā)病風險。對美國11個州的121700例護士隨訪26年發(fā)現牛奶的攝入量與EC的發(fā)生有關,尤其在沒有激素替代史的絕經后婦女中關系更密切[6]。經常飲用咖啡(2杯/天以上)可降低EC的發(fā)病風險,大量飲用咖啡(5杯/天以上)可更明顯降低EC發(fā)病風險,且存在劑量反應關系,飲用咖啡每增加2杯/天患EC的風險降低12%[7]。飲茶特別是飲綠茶,對EC可能有弱的保護作用。
多數研究認為初潮早、絕經晚、未孕未產是EC的高危因素。Dossus等[4]調查發(fā)現初潮年齡≥15歲與≤12歲相比患EC的風險的減少(HR=0.72),絕經年齡≥55歲與≤50歲相比患EC的風險增加(HR=2.20);經產婦與未孕未產婦相比患EC的風險減少(HR=0.65);在經產婦中,分娩次數越多,對EC的保護作用越強;同時發(fā)現EC的發(fā)生與第1次足月妊娠的年齡無關。初潮晚、絕經早、妊娠次數多等保護因素的共同點是減少了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作用時間,從而降低了患EC的風險。
4.1 吸煙。吸煙有害健康,這個是無可否認的。煙草中的有效成分尼古丁可以拮抗雌激素的促細胞增殖作用,同時可抑制雌激素受體的表達。國外的一項隊列研究顯示與不吸煙者相比,每天吸煙>20支者患EC的風險降低40%,但戒煙可使這種保護作用消失[8]。主動吸煙和EC呈負相關,并存在劑量反應關系,被動吸煙可略微降低EC的危險,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被動吸煙的量較難估計有關;未發(fā)現開始吸煙年齡與EC的發(fā)生有關[9]。
4.2 飲酒。乙醇與EC的關系有兩種假說,一種假說是:乙醇使雌激素含量增加,增加了患EC的風險;另一種假說是乙醇提高了胰島素的敏感性和減少了空腹胰島素,降低了患EC的風險。這也應證了各研究結論的不一致。Christine等[10]調查發(fā)現適量(乙醇量3~8 g/d)飲酒是EC的保護因素,風險減少30%。也有調查未發(fā)現適量飲酒和EC之間有關聯(lián),而過量(乙醇量>24 g/d)飲酒略增加了患EC的風險,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飲酒量在0~36 g/d范圍內未發(fā)現有劑量依賴關系[11]。另外,乙醇可以增加脂聯(lián)素的含量,發(fā)揮類胰島素樣作用,使患EC的風險增加。
EC的發(fā)生與哺乳史及哺乳的時間無關,但也有人調查發(fā)現初次哺乳在30歲以后,發(fā)生EC的風險降低,可能是母乳中含有孕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減弱了雌激素的作用。長期夜間工作及晝夜節(jié)律紊亂的婦女,患EC的風險增加[12]。在肥胖女性中,非久坐職業(yè)的女性較久坐職業(yè)的女性患EC的風險下降。也有報道稱心理應激可降低患EC的風險。
在女性生活行為方式中與EC發(fā)病相關的以上各種因素,多數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因素與EC的關系還存在較大爭議,EC發(fā)病機制的明確將會為各因素與EC的相關性提供更可靠的理論基礎。根據這些相關因素盡早篩查出具有發(fā)生EC可能的高危人群,為女性生活方式提供指導。
[1] 曾俐琴,王頎,孫小麗,等.乳腺癌相關治療導致婦科并發(fā)癥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2012,8(6):787-791.
[2] Yamazawa K,Miyazawa Y,Suzuki M,et al.Tamoxifen and the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Japanese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 Surg Today,2006,36(1):41-46.
[3] 李雅文,江帆,陳糧.甾體類激素避孕藥物與腫瘤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7,9(143):569-570.
[4] Dossus L,Allen N,Kaaks R,et al.Reproductive risk factors and endometrial cancer: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J].Int J Cancer,2010,127(2):442-451.
[5] 胡賽男,豐有吉.糖代謝異常與子宮內膜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2,39(2):145-151.
[6] Ganmaa D,Cui X,Feskanich D,et al.Milk dairy intake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A 26 year follow up[J].Int J Cancer,2012,130( 11):2664-2671.
[7] 黃世金,徐紅,韋瑋.飲用咖啡與子宮內膜癌發(fā)病風險相關性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3,13(3):313-319.
[8] Terry PD,Miller AB,Rohan T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the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J].Br J Cancer,2002,86(9):1430-1435.
[9] 高靜,項永兵,徐望紅,等.吸煙、飲酒與子宮內膜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6,33(1):10.
[10] Friedenreich CM,Speidel TP,Neilson HK,et al.Case-control study of lifetim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J].Cancer Causes Control,2013,24(11):1995-2003.
[11] Fedirko V,Jenab M,Rinaldi S,et al.Alcohol drinking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in the EPIC study[J].Ann Epidemiol,20 13,23(2):93-98.
[12] 劉霞,張為遠,代蔭梅.EC相關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6B):1128-1131.
R737.33
A
1671-8194(2014)34-0057-02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