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鼻內鏡治療鼻竇炎的效果研究
任艷
目的 研究對鼻竇炎患者進行鼻內鏡治療的臨床方法和效果。方法 鼻竇炎 72 例患者 ,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對甲組 36 例患者進行鼻內鏡治療 , 對乙組 36 例進行傳統(tǒng)治療。觀察甲組和乙組的臨床效果 , 并對比。結果 甲組臨床總有效率為 97.22%, 乙組臨床總有效率為 69.44%。甲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乙組 ,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鼻內鏡治療鼻竇炎臨床效果較好 , 臨床有效率較高 ,值得推廣。
鼻竇炎 ;鼻內鏡治療 ;臨床方法;效果
鼻竇炎是常見的臨床鼻科疾?。?]。該病患者常表現(xiàn)為鼻塞、頭痛 , 鼻涕為黏膿性或膿性 , 呈黃綠色或綠色。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經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的患者應立即接受手術治療。鼻內鏡是一種醫(yī)療微創(chuàng)器械[2]?,F(xiàn)搜集 2012 年 4 月 ~2013 年 4 月本院接收的鼻竇炎 72 例患者 , 對其鼻內鏡治療的臨床方法和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 , 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搜集 2012 年 4 月 ~2013 年 4 月本院接收的鼻竇炎 72 例患者 , 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72 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流膿涕、鼻塞和頭痛等癥狀。甲組中男19例、女17 例 , 共 36 例 , 平均年齡 (40.78±2.27)歲 , 最大 67 歲 , 最小15 歲 , 平均病程 (2.32±0.75)年 , 最長 11.5 年 , 最短 5.8 個月。乙組中男 20 例、女 16 例 , 共 36 例 , 平均年齡 (40.77±2.26)歲 ,最大 66 歲 , 最小 16 歲 , 平均病程 (2.31±0.76)年 , 最長 11.4 年 ,最短 5.7 個月。甲組和乙組的一般資料相比 ,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甲組 36 例患者進行鼻內鏡治療 , 對乙組 36例進行傳統(tǒng)治療。傳統(tǒng)治療選擇藥物治療及上頜竇根治術 ,選擇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及大環(huán)內脂類。對所有患者進行鼻竇軸位或冠狀位 CT 檢查 , 明確鼻竇病變范圍。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 , 術前 3 d 常規(guī)鼻腔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全身使用抗生素。麻醉選擇全身麻醉或鹽酸丁卡因及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 待麻醉起效后實施手術。在鼻內鏡的觀察下 , 如果鼻腔內伴有息肉應先切除息肉 , 然后切除鉤突 , 開放篩竇 ,將上頜竇 、額竇及蝶竇打開 , 將術區(qū)內的膿性分泌物充分吸除 , 切除竇口病變組織 , 擴大上頜竇、額竇和蝶竇口 , 將病變清除 , 充分引流。針對上頜竇病變較為嚴重或伴有鼻竇囊腫的患者 , 可以聯(lián)合下鼻道開窗及上頜竇自然開口實施雙路徑病變清除。手術實施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損害患者鼻腔及鼻竇黏膜 , 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 盡量保留正常組織。手術結束后將鼻腔內血液及分泌物清理干凈 , 對術區(qū)進行徹底止血 , 鼻腔填塞止血海綿。加強對患者的術后護理。術后 1~3 d 內將止血海綿取出。術后 7 d, 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鼻腔進行沖洗 , 防止鼻腔黏稠分泌物滯留、鼻腔粘連和干燥 , 同時鼻腔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噴鼻防止息肉復發(fā)。術后 6 個月 ,對患者進行隨訪 , 觀察甲組和乙組臨床效果 , 并對比。
1. 3 療效標準 無效 :患者流膿涕、鼻塞和頭痛等癥狀無變化 , 息肉形成 , 竇口出現(xiàn)閉塞或狹窄 , 膿性分泌物較多。好轉 :患者流膿涕、鼻塞和頭痛等癥狀基本改善 , 肉芽形成 ,竇腔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黏膜肥厚或紅腫 , 膿性分泌物少許。有效:患者流膿涕、鼻塞和頭痛等癥狀消失 , 未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 ,竇口開放??傆行?好轉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均采用 SPSS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 ,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 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 t檢驗 , 計數(shù)資料率 (%)表示 , 采用χ2檢驗 , 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 36 例臨床總有效率為 97.22%, 其中 1 例無效 , 占2.78% ;14 例好轉 , 占 38.89% ;21 例有效 , 占 58.33%。乙組36 例臨床總有效率為 69.44%, 其中 11 例無效 , 占 30.56% ;12 例好轉 , 占 33.33% ;13 例有效 , 占 36.11%。甲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乙組 ,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鼻竇炎可分為慢性和急性 , 急性鼻炎是造成急性鼻竇炎的主要原因。急性鼻竇炎反復發(fā)作易形成慢性鼻竇炎。治療該病的傳統(tǒng)方法是藥物治療 , 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3]。在鼻內鏡觀察下實施病變清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徹底、操作精細、痛苦小等優(yōu)點。在病變徹底清除的同時盡量保持鼻竇及鼻腔的正常結構和黏膜 , 鼻竇及鼻腔的生理功能、基本形態(tài)都能良好恢復。隨著該微創(chuà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推廣 , 鼻內鏡已經廣泛運用到鼻息肉、鼻竇炎、鼻腔止血、咽喉炎、鼻炎等疾病的臨床治療中 , 并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在本文研究中 , 對甲組 36 例進行鼻內鏡治療 , 對乙組 36 例進行常規(guī)治療。甲組臨床有效率達 97.22%, 乙組僅為 69.44%, 表明鼻內鏡治療是一種有效、可靠的治療方式。鼻內鏡治療鼻竇炎臨床效果較好 , 且有效、可靠 , 值得應用。
[1]花麗 .鼻內鏡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 42 例療效分析 .中國藥物經濟學 , 2012, 15(12):47-48.
[2]程繼明 , 文林 , 張春瓊 , 等 .鼻內鏡治療鼻竇炎患者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yī)藥指南 , 2013, 11(11):65-66.
[3]孫永君 .鼻內鏡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臨床研究 .中國實用醫(yī)藥 , 2012, 7(20):72-73.
2014-04-14]
134300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