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梁儀韻老師師從晚清太醫(yī)韓一齋先生,從師8年,侍診左右,專研中醫(yī)內(nèi)科、婦科,于1938年懸壺京城,1958年就職于北京積水潭醫(yī)院中醫(yī)科。楊玉華老師是梁儀韻老師的學生,同樣擅長中醫(yī)內(nèi)科、婦科、雜病等,對溫病造詣較深。心腎不交證為臨床常見證型,是因心火與腎水不能交濟而形成,主要表現(xiàn)為心悸怔忡、頭暈失眠、健忘遺精、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小便短赤、潮熱盜汗等?,F(xiàn)就兩位老師治療心腎不交證的經(jīng)驗做一介紹。
兩位老師認為在中醫(yī)學藏象學說中,心屬離火,腎屬坎水,心腎相交即火水相交。水火相交的理論基礎(chǔ)可追溯于《周易》?!吨芤住肥且徊吭陉庩柖摶A(chǔ)上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它把陰陽按照由下往上順序重疊三次形成八經(jīng)卦,再將八經(jīng)卦兩兩重疊得到六十四別卦來概括事物的狀態(tài)及運行規(guī)律?!吨芤住返奶攸c在于運動變化以及中和平衡。其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濟卦,就描述了水火相交理論。既濟卦象為上坎下離,因水性潤下,火性炎上,故只有坎水在上,離火在下才能水火交濟,陰陽平衡,即“剛?cè)嵴划斠病?;同時還指出這種平衡是相對的,水火二者相交不可能永遠勢均力敵,故云:“享小利貞初吉終亂”,并提醒要“思患而豫防之”。這種陰陽水火相交平衡是心腎水火理論的主要淵源[1]。如果離上坎下,則水火不交,陰陽不得正位,就是《周易》的第六十四卦火水未濟。后世醫(yī)家對于心腎相交理論也多有論述。唐·孫思邈就在《備急千金要方》指出:“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
但在正常人體中,心為君主之官居于上,腎為作強之官居于下,從表面上看應該是火上坎下的火水未濟,又如何達到水火既濟呢?兩位老師認為這就涉及心腎真氣理論。心腎真氣理論指出腎中有真陽,心中有真陰,心腎在真陰真陽的帶動下相交于中焦脾胃,相交時坎水居上,離火居下,則陰陽得其正位而完成心腎相交。金·劉河間指出:“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為雨露也;離中藏真水,降真火而為利氣也”。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指出:“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也”。明·周慎齋曰:“腎水之中有真陽,心火之中有真陰”。清·唐大烈《吳醫(yī)匯講》指出:“心本火臟而火中有水,腎本水臟而水中有火,火為水之主,故曰心氣欲下交;水為火之源,故曰腎氣欲上承”。另外,中焦脾胃斡旋氣機,作為媒介協(xié)助心腎相交的完成。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提到:“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腎……道家交媾心腎,以脾為黃婆者,即此意”。
在心腎不交證的治療中,兩位老師也把心、脾、腎三臟作為治療的重點,以滋心陰、清心火,養(yǎng)腎精,調(diào)和脾胃為法,用藥常選麥冬、石菖蒲、遠志三味中藥作為基本藥組協(xié)同調(diào)理三臟并臨證加減。其中石菖蒲和遠志為常用的交通心腎藥對。在藥組中,遠志入心、肺、腎經(jīng),能安神益智,李時珍云:“遠志,入足少陰腎經(jīng),非心經(jīng)藥也。其功專于強志益精,治善忘。蓋精與志皆腎經(jīng)之所藏也。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石菖蒲歸心、胃經(jīng),能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本草正義》:“菖蒲味辛氣溫……辛能開泄,溫勝濕寒,凡停痰積飲,濕濁蒙蔽,胸痹氣滯,舌苔白膩垢穢或黃厚者,非此芬芳利竅,不能疏通……蕩滌邪穢,則九竅通靈,而臟氣自得其補益……且清芬之氣,能助人振奮精神,故使耳目聰明,九竅通利”。二藥合用可以使益腎健腦增智,開竅寧神之力增強。
麥冬是梁儀韻老師的特色用藥,有清心除煩,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是溫熱病養(yǎng)陰生津治法的主要藥物。梁儀韻和楊玉華兩位老師善于將治療溫熱病之法用于內(nèi)科各證的治療,故治療心腎不交證時,用麥冬以養(yǎng)心陰、清心火,配合遠志、石菖蒲達到交通心腎的功效。且麥冬藥性平和,虛實皆可使用。
病例[1] 患者,女,甲狀腺功能亢進復發(fā),后背痛,腰痛,兩脅痛,自汗,夜寐少眠,納少,便頻。苔白,后部膩,脈沉弱無力,右尺尤甚。梁儀韻老師辨證為脾腎兩虧,肝郁日久。立法:通補兼施。處方:云茯苓3錢,金毛狗脊3錢,當歸2錢,焦白術(shù)3錢,上肉桂0.3錢(分沖),陳皮3錢,蓽澄茄3錢,旋復花3錢,菖蒲3錢,麥冬3錢,遠志3錢,焦麥芽5錢,生姜3片。共服4劑,水煎服。患者服藥后諸證皆有所緩解,繼續(xù)前法治療。
方解:梁儀韻老師以茯苓、白術(shù)健脾,金毛狗脊、肉桂溫腎,陳皮、蓽澄茄溫中散寒除濕,旋復花下氣消脹,當歸活血止痛,菖蒲、麥冬、遠志藥組交通心腎,焦麥芽、生姜調(diào)和脾胃。諸藥共行通補兼施之功。
病例[2] 患者,女,頭疼頭暈數(shù)日,記憶力減退,眩暈耳鳴,右腿發(fā)麻,煩躁不安,時或欲昏倒,汗出心慌,失眠,寐則多夢。脈弦細。梁儀韻老師辨證為心腎兩虧,水不涵木,木不平肝旺。立法:養(yǎng)心腎和肝為宜。處方:麥 冬3 錢,菖 蒲3 錢,遠 志3 錢,朱 砂 粉0.3 錢(入煎),生牡蠣5錢(先煎),生龍齒5錢(先煎),生杭芍4錢,炙甘草1.5錢,山萸肉3錢,桂圓肉3錢,川黃連1.5錢,炒梔子3錢,生地3錢,當歸3錢,玳瑁粉0.5錢(分沖)。共服4劑,水煎服?;颊叻幒箢^暈及眩暈耳鳴有所緩解,繼續(xù)前法治療。
方解:梁儀韻老師以麥冬、菖蒲、遠志藥組以交通心腎安神,朱砂粉、生龍牡重鎮(zhèn)安神,白芍、炙甘草柔肝緩急止痛,山萸肉滋補肝腎,桂圓肉滋補心脾,黃連、梔子、生地養(yǎng)陰清熱除煩,當歸活血止痛,玳瑁粉清熱解毒平肝。諸藥共湊養(yǎng)心腎和肝之功。
病例[3] 患者,男,41 歲,間斷心悸半個月,眠差,夢多,口干,口不渴,無耳鳴,大便粘膩,納可,小便黃。既往有強直性脊柱炎病史。舌質(zhì)稍暗稍胖,有齒痕,苔白,脈數(shù)。心率105次/min。楊玉華老師辨證為脾胃濕熱,肝郁化火,相火擾心。立法:清熱化濕,舒肝理脾,清心安神。處方:茯苓15g,茵陳15g,炒梔子10g,黃連6g,炙遠志6g,石菖蒲10g,麥冬10g,蓮子心6g,珍珠母30g,首烏藤30g,枳實10g,竹茹10 g,陳皮10g,白豆蔻10g(6劑水煎服)?;颊叻幒笏吆棉D(zhuǎn),心悸減輕,大便較前順暢,故依前法繼續(xù)治療。
方解:楊玉華老師以茯苓健脾滲濕,茵陳清利濕熱,炒梔子、黃連、蓮子心清心除煩,遠志、菖蒲、麥冬藥組交通心腎安神,珍珠母平肝潛陽,首烏藤養(yǎng)心安神通絡(luò),枳實、陳皮行氣除濕,竹茹、豆蔻芳香燥濕調(diào)和脾胃。諸藥共成清熱化濕,舒肝理脾,清心安神之功。
心腎不交證可由多種因素導致,臨床上可以作為主證出現(xiàn),但有時是作為兼次證候出現(xiàn)。兩位老師認為心腎相交依賴于心、脾、腎三臟功能的協(xié)調(diào)。即心火中有真陰,腎水中有真陽,只有心中真陰和腎中真陽充足,中焦脾胃斡旋氣機得當,心腎才能相交。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陰陽平和;心腎不交,則水火未濟,陰陽相離,就會出現(xiàn)心煩失寐、心悸不安、眩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等相關(guān)癥候。而兩位老師對于心神不交證的認識源于心腎真氣理論,金·劉河間提出:“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為雨露也;離中藏真水,降真火而為利氣也”,就是其理論基礎(chǔ)。兩位老師治療心腎不交證時亦將重點放于心、脾、腎三臟,以麥冬、石菖蒲、遠志這一基本藥組對應心、脾、腎三臟治療,標本兼顧,達到心腎相交、陰平陽秘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