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
探究式教學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法。它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探究式教學還為學生思考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對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積極采取措施,使探究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語文探究式教學應朝向以下目標努力:
一、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探究的前奏
合理的教學情景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用懸念、故事啟發(fā)、音樂引導等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感興趣,產生學習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探究中來。
如學習《詩經》里的“賦”和“興”的手法時,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可以用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講到“賦”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讓學生體會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因為大多數同學喜歡流行歌曲,對這首歌曲很熟悉。教師此時引導學生思考:“歌詞開頭運用的什么描寫手法表現(xiàn)這位姑娘的美麗?”學生就很可能產生躍躍欲試的欲望。最后學生就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這種從多方面來描寫同一對象的方法就是所講的“賦”。講到“興”時,可以引入《纖夫的愛》“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因為這是一首表現(xiàn)男女美好愛情的歌曲,本身對十七八歲的學生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師讓學生思考:“歌詞開頭為什么描寫天氣,這與愛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學生一定會很好奇的,想一探究竟。最后學生不僅會明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種手法就是“興”,對這種思考的過程更會記憶深刻,知識的遷移就可能實現(xiàn)。這告訴我們提出問題固然重要,殊不知引起探究興趣比提出問題本身更重要。
二、搭建認知橋梁,促進問題解決——探究的佳境
在教學中,有些文章對學生而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一些探究內容,讓學生容易展開探究。還有些文章發(fā)生的時間距學生生活的時間比較遠,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情況,理解文章的內容與情感就很難,這需要教師多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文章的背景,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
如學習《沁園春·長沙》上闋時,需要通過領悟意象來感受詩人的情感。這對于學生來講很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字詞比較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如讓學生體會“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所表達的豪情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把‘擊改成‘飛,把‘翔改成‘游,詩句的表達效果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很快就能感受到“飛”極為普通,它僅僅是對雄鷹飛翔的姿態(tài)進行了客觀的描繪。而“擊”卻體現(xiàn)了一種力量之美,把雄鷹的矯健身姿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同樣,“游”極為平常,它僅僅是對魚在水中的姿態(tài)進行了客觀的描繪。而“翔”卻體現(xiàn)了一種自由輕快之美,把水中的魚兒像鳥一樣自由輕快的身姿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此時學生就很順利體會到詩人的豪情和對自由的渴望。這個探究點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詞語的比較很容易,學生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就理解了“鷹”和“魚”這兩個意象的特點和這兩個意象所表達的感情。
再如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需要學生感受德國納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惡。但因為歷史離我們已經比較遙遠,學生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根本就不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歷史資料等,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探究:“文中對參觀者的行為、神態(tài)的客觀性描寫反映他們內心怎樣的感受?”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在提供相應的背景圖片后,學生比較容易明白這表現(xiàn)的是參觀者內心的恐懼。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探究設計,學生可以較快獲得成功,教學目標也在不期而然中達成,看似“無心插柳”,實則心思深刻。
三、精選探究點,逐層設問題——探究的高潮
在教學中,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準確選取探究點,層層深入地設計問題,組織學生探究,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如學習《我與地壇》第一部分時,教師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在遭受厄運時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個目標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因為學生大多是十五六歲,他們對生命的價值根本談不上深透的理解,再加上他們成長大多是一帆風順的,對史鐵生非同尋常的心境更難理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這樣幾個問題作為探究點:(1)史鐵生眼中的地壇是怎樣的?(2)地壇中的史鐵生心態(tà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3)地壇與史鐵生的“宿命”是怎樣的?(4)當作者的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后他在地壇獲得了怎樣的感悟?第一個問題側重于感受地壇之美,第二個問題側重于對作者情感的理解,第三個問題側重于探究人與景的關系,第四個問題則側重于體會人生的價值。這些問題由淺入深,有感性到理性讓學生逐漸走向目標核心,在不經意中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收獲成功。由此可見,好的探究點應該圍繞課文內容的核心,層層推進。
四、展示探究成果,贊美學生閃光點——探究的余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包容學生真實的體驗,給學生更多的贊美、鼓勵,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和分析充分展示出來,而不是簡單地概括學生應該得出的結論。教師不是粗暴地扼殺學生的思想,而是要努力從每一位學生的探究成果中發(fā)現(xiàn)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思想星火燎原。
如學習《鳥啼》時,學生欣賞到“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這個句子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和閱讀探究:“同學們有沒有產生過類似的感悟?”有的學生會說“如同他看見小草從巖石下艱難的鉆出腦袋時的感受”;有的學生會說“想到史鐵生、海倫身殘志堅,勇敢扼住命運的咽喉”。有的學生會說“這句話表達的就是:盡管死亡總是壓抑著新的生命,而新生命總是頑強的抗爭著。”前兩種回答比較感性,后一種回答比較理性。表面上看學生回答各不相同,但實質卻相同。教師大可不必死板地統(tǒng)一答案,給出一個簡單的概括。而這種對學生的肯定決不等同于對學生的放任,而是對學生最好的鼓勵和尊重。當然教師還可以追問“小草”、“史鐵生”以及“海倫”與句中的“春天”、“鳥兒”的相似點,讓學生既從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又從多角度體會生命的頑強。學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機會多,獲得真誠的贊美多,探究活動就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參與探究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
我們要熟悉學情,對課文內容多點研究,就能較好的把握課堂的探究活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