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峪銘
真題再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表演藝術家和一位劇作家就演員改動劇本臺詞一事,發(fā)表了不同的意見。
表演藝術家說: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jù)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
劇作家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臺詞,就可能違背創(chuàng)作的意愿。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除詩歌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審題提示
自2012年開始,安徽高考作文所給材料均為“比較式”,也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傾向于考查學生思維的理性和辨證性,好處是既能避免套作、宿構,同時也能引導考生多向度思維,不偏不倚,中和守正。所以安徽高考作文的審題是關鍵。對這類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應從不同角度去挖掘。就拿2014年高考作文來說吧,從劇作家的角度: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接受表演藝術家的觀點,是堅守;部分接受是變通。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從堅守與創(chuàng)新、堅持原則與學會變通等方面立意。重點談堅守,反對亂變通。從演員的角度看:究竟改變還是不改變劇本的臺詞,他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以及表演的各種客觀情況決定,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立意可以選擇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要根據(jù)客觀情況選擇處理問題的方法等。重點談改變,反對迂腐保守。當然,還可以把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的觀點綜合在一起考慮:學會辯證分析,改要恰到好處,變要本其靈魂,改而有度,守而有變。
原文再現(xiàn)
守而有變(二類文)
□安徽省示范高中東至縣一考生
改變,或許意味著一些失去,但改變后,也許會
有更精彩的收獲。(開篇不凡,強調了“變”,并指出了變的得與失。)
同樣是水,雨的清晰明快,霧的氤氳夢幻,雪的縹緲輕盈,因為改變而豐富;
同樣是山,春百花爭妍,夏滿目蒼翠,秋木葉凋零,冬白雪皚皚,因為改變而多姿;
同樣是詞,辛棄疾的壯志豪情,柳永的感傷情深,溫庭筠的委婉細致,因為改變而多彩。(一組排比句,很有陣勢與氣勢,渲染了“變”的“豐富”“多姿”“多彩”,起到先聲奪人、抓人眼球的效果??上刺峒啊笆亍保m有“同樣是……”的表述,但必須點明主旨。)
改變,不僅僅意味著摒棄枯燥,放棄偏執(zhí)和拒絕世俗,更應以純潔之初心,守護內心之精髓,去創(chuàng)新、去創(chuàng)造,煥發(fā)蓬勃生機。(此句段看似承上啟下,但似乎涵蓋不準,表述也欠恰當。)
遙想久遠人類始祖,因為敢于改變,才在蕭瑟凄涼的原始自然中生存下來,文明與智慧延續(xù)至今,這怎么不是自我改變中誕生的偉大奇跡?
凝望靜謐茫茫的夜空,眾星在孤獨而靜默地閃爍,而流星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不尋常改變,在夜幕上劃過最耀眼的光彩,這怎不是從改變中綻放的別樣絢爛?
驚嘆那奔騰的湍流,因為不放棄遠方的夢,在斷崖處飛躍出最美麗的潔白弧線,在水花飛濺與撞擊巖石的激昂澎湃中迸發(fā)出火一般的熱烈,這怎么不是由改變中蹦跳著的慷慨激情?(用了三組反問句,寫了人類進程,文明延續(xù),因“變”而出現(xiàn)“奇跡”;也寫了夜空因“流星之變”而絢爛;寫了湍流因斷崖處而現(xiàn)“激情”??忌o緊圍繞“變”字去寫,虛實結合,頗顯才華。)
改變,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是去堅持一種積極向
前的力量。(此句小結起到凸顯主旨的作用。)
正如近代的中國,在那樣一種漸漸衰敗的黑暗社會下,多少權勢之人欺善作惡,為富不仁,多少普通民眾唯能在水深火熱之中茍且偷生。正是因為一批批有思想、敢改變的仁人志士奮起反抗,領導著,感染著,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平等自由地生活而努力,才有了新天地。是的,改變的是他們在黑暗世界中的殘酷現(xiàn)實,不變的是他們追求美好且公平的初心。(本段涉及社會變化,視線為之擴展。此段談到了“不變”,但顯然是愿望,而不是“變”的哲學的另一面。)
再如國人引以為豪的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里能得以傳承發(fā)揚,是以不斷地改革優(yōu)化作為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因素并未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被丟棄,卻越來越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因為,依舊不變的,是最為精彩的,我們拋棄的是糟粕,繼承的是那博大精深的不變內核。(本段以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為例,論證了“變”中有“不變”的道理。)
表演藝術家與劇作家之爭,實則是變與守之爭。其實也可看作繼承與發(fā)展之爭。表演藝術家應本著劇本去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但必須關乎全劇,符合劇本的創(chuàng)作意圖。但劇作家也應寬厚待之,對符合需要的改動也應支持與鼓勵。(回歸材料,再論“守”與“變”的尺度,自然引出下文所概括的“守中有變,變中有守”。若前面先提及材料中的“藝術家與劇作家之爭”,再有此段之觀點,不僅起到呼應的作用,而且深化主題。)
所以,改變應朝好的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改變也定要有度可依。
改變有度,方能創(chuàng)造不一般的精彩。(結尾干凈
利索,點明并強化主旨。)
閱卷意見
安徽高考作文是“兩級評分,四類作文”。兩級就是“基礎級”與“發(fā)展級”。基礎里分“內容”與“表述”,各占20分;“發(fā)展級”20分。從內容上看,考生立意準確,基本扣住了“守”與“變”,但行文中,對“變”的論證筆墨較多,對其之間的辯證關系論述得不夠到位。例子也比較抽象。所以“內容”項得15分。但考生表述能力較強,語言文字功底較深,語句優(yōu)美,故“表達”項得17分??忌形膹埑谟卸龋季S具有理性,故“發(fā)展”項得14分。最終得分46分。
升格建議
“千古文章立意高”。材料作文立意偏了,就像方向不對,馬力越強勁,背道而馳得越遠。幸好該考生立意精準,題目就亮明了觀點,可謂開宗明義。但作者在行文過程中談“變”較多,談“守”較少,給人以“失衡”的感覺。要想得到高點分數(shù),建議考生緊緊扣住“守”與“變”,去論述“守中有變”“變中有守”,并且在舉例上注意“小”與“大”的協(xié)調,不至于讓“社會進程”“文化傳承”顯得突兀。這就如建筑中的“大石頭要有小石頭填縫”,否則文章就不夠完整與圓潤。另外,材料作文一定要盡快涉及材料,放在文章的前后,前面只列現(xiàn)象,要“懸而未決”,后面要給出結論“適時亮劍”。
升格佳作
守而有變,精彩無限(一類文)
□安徽省示范高中東至縣一考生
改變,或許意味著一些失去,但改變后,也許會有更精彩的收獲。
同樣是水,雨清晰明快,霧氤氳夢幻,雪縹緲輕盈。它們守中有變,讓天空變化萬千;
同樣是山,春百花爭妍,夏滿目蒼翠,秋木葉蕭蕭,冬白雪皚皚。它們守中有變,讓大地多姿多彩;
同樣是詞,辛棄疾的壯志豪情,柳永的感傷哀怨,溫庭筠的委婉細致。他們守中有變,讓文化豐富多元。
守,是對純潔之初心的堅持,對事物之精髓的堅守。變就是摒棄糟粕,放棄錯誤和拒絕庸俗,去創(chuàng)造、去創(chuàng)新,去煥發(fā)蓬勃生機。
但生活有時就以“蹺蹺板”的形式出現(xiàn)。這不,表演藝術家要按自己的想法改臺詞,劇作家認為應以劇本為“本”,反對表演者亂改一氣。他們一個要“變”,一個要“守”,各執(zhí)一端,莫衷一是。
其實,守與變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萬事萬物應變中有守,守中有變。
遙想人類始祖,因為敢于改變,才在蕭瑟凄涼的原始自然中生存下來;也因為堅守,才讓文明與智慧,延續(xù)至今,這不能不說是守而有變中誕生的偉大奇跡。
凝望浩瀚星空,眾星孤獨地守著夜幕,而流星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不尋常改變,在夜幕上劃過最耀眼的光彩,這不能不說是守中有變的生機與美麗。
驚嘆那奔騰的湍流,因為不放棄遠方的夢,在斷崖處飛躍出的潔白弧線,在水花飛濺與撞擊巖石的激昂澎湃中迸發(fā)出火一般的熱烈,這怎么不是由改變中蹦跳著的慷慨激情?
自然界以其內在的法則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人類的前行就是改變,但改變中必須有所堅守,堅守人類的良知,堅守自然的規(guī)律,而不是一股腦兒將過去拋棄。
近代中國,在那樣一種漸漸衰敗的黑暗社會里,多少權貴欺善作惡,為富不仁;多少普通民眾在水深火熱之中茍且偷生。正是因為一批批仁人志士,守著“理想社會”的初心,奮起反抗,才有了新的國家。是的,堅守有時是一種希冀,是自由、民主、富強的向往,而改變就是去掉落后的、愚昧的、不合時宜的東西。
正所謂,有所守,就有所變。
再如國人引以為豪的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里能得以傳承發(fā)揚,是以不斷地改革優(yōu)化作為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看到,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因素并未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被丟棄,卻越來越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因為,依舊不變的,是最為精彩的,我們拋棄的是糟粕,繼承的是那博大精深的不變內核。
回到先前的表演藝術家與劇作家之爭,實則是變與守之爭。其實也可看作繼承與發(fā)展之爭。表演藝術家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無可指責,但必須符合劇本的創(chuàng)作意圖。劇作家守著劇本的靈魂,但對符合需要的改動也應支持與鼓勵。
所以,本著其精神的適度改變,和朝著好的方向改變都是具有正能量的。
守而有變,方能精彩無限。
升格簡評
考生開宗明義,點題入篇,圍繞“守與變”,用一系列工整而優(yōu)美的語句進行鋪排,虛實相生,極顯才華。然后泛舉近代中國志士仁人,堅守初心,“改變”社會,又具體列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論述了“變中有守,守中有變”的道理。最后才引用作文材料,輕松得出“守中有變,精彩無限”的觀點。語言清新,層次分明,圍繞論點,談改變不偏激,談堅守不過頭,玄微適度,守正中和,突顯了理性思維。
升格啟示
近幾年安徽高考材料作文都是“比較式”材料。所謂“比較式材料”,一般指將兩件事或者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從觀點、方法、動機、思維、情態(tài)、效果等方面直接進行比較,有的給出比較后的差異事實和基本結論;有的只給基本事實,不給事實差異?!氨容^式材料”作文審題的一般思路是:A比B是否好?差異在何處?兩種是完全對立,還是辯證統(tǒng)一?是何原因導致A和B差異的?
以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為例。表演藝術家說,可根據(jù)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劇作家說,不能隨意改動臺詞。其實雙方雖一個“要改”,一個說“不能改”,但我們審題時不能忽視細節(jié),“要改”的前提是“根據(jù)需要”,“不能改”的前提是“不能隨意改”,“改,不能違背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比較雙方觀點,可知雙方有對立部分,但總體是辯證統(tǒng)一的。也就是說“改要恰到好處,變應本其精神”。這就是核心立意。
根據(jù)核心立意,我們可以寫“改,才會精彩”,但文章后面必須有辯證思維--“改中有守”;也可以寫“守,才能擁有”,同樣文章后面必須談到“守中有變”。當然還可以從反面立意,寫時下借改革之名,亂改一氣。也可寫有些人,以“千萬別出亂子”為借口,墨守成規(guī),害怕變革。
總之,深入本質、多角度思考、事理俱現(xiàn),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理性思維較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