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亮
隨文練筆作為打通閱讀與寫作通道的重要策略,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歡迎。但在有限的課堂中,學生在越來越多的練筆中,語言表達能力卻并沒有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出現了低效、無效的尷尬現象。
一、隨文練筆低效現狀的描述
1.“隔靴搔癢式”——練筆籠統(tǒng)空泛
面對記人類或者抒情類文本,教師在教學行將結束之際總是習慣性地安排總結性的隨文練筆:想對課文中的人物說些什么?心中涌動著怎樣的話語?學生看似埋頭奮筆疾書,其實語言空洞,如同隔靴搔癢。
例如,在教學《永遠的微笑》時,學生都被葉欣的精神所感動,學生在總結性話語中都出現了相似率極高的“葉欣您真?zhèn)ゴ蟆钡忍茁肥降恼Z言。
這種隨文練筆,學生只是將課堂中的發(fā)言進行邏輯性整理,語言上并沒有獲得本質的提升。加之由于時間倉促,學生只能泛泛而談,使得練筆成了重形式而輕實質的形式主義。
2.“拿來主義式”——練筆機械僵硬
仿寫作為學生嘗試語言運用的基本手段,對于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運用得法,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潛在的言語圖式。一旦陷入機械主義的泥沼,則可能適得其反。
如教師要求依照《天安門廣場》中方位描寫的方法寫一處地方時,絕大部分學生則將思維的重心落在了另外的廣場的描寫上,甚至連物體的方位與名稱都無限相同。
這樣的仿寫已經毫無創(chuàng)造與運用的影子,完全成了純粹的應付和機械的模仿。
3.“隨心所欲式”——練筆不著要點
閱讀文本時,在文本的留白處將文本未明之意或作者未盡之言表達清楚,就能完善文本的價值意蘊。但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率性而為,要么選擇的切入點不準,導致耗時耗力,要么選擇的練筆時機不佳,出現效益逆行而得不償失。
例如,在教學《田園詩情》時,學生都被文本優(yōu)美的筆觸所感染,此時教師設計練筆:如果來到此處,你們都會做些什么?學生紛紛拿起筆,有的要縱情高歌,有的要拍照留念,有的要翩翩起舞……
學生的思維看似奔涌。但細細斟酌不難發(fā)現,這樣的練筆既不能與文本體驗荷蘭異域風情的核心價值相契合,也不能有效內化文本語言,強化文本表達方法。學生的思維信馬由韁,但無助于文本的教學,只是一場鬧劇。
二、隨文練筆低效現狀的對策探究
1.依循核心價值,悉心選擇練筆內容
隨文練筆的價值有著兩個重要指向:其一,是對文本解讀的外顯。隨文練筆是借助教學之“文”達成語言之“練”的,學生創(chuàng)造性語言的生發(fā)其實正是對文本解讀的外顯。其二,是對表達方法的踐行。隨文練筆致力于學生語言的發(fā)展和激發(fā)的運用,借助文本的語言傾吐正是踐行這一價值的歷練過程。因而,在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該練什么、怎么練,都要結合單元課程目標和文本特質具體恒定。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教師依據希臘神話的核心價值,引導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被綁在高加索山上時不屈不撓的精神,增設了其他諸神前來勸慰的場景,讓學生想象:面對諸神的恐嚇、勸慰,普羅米修斯會以怎樣的語言對待。這樣的隨文練筆將人物的情感體驗放在首位,有情感的傾吐,更有人物形象認知的總結,可謂一舉兩得。
2.掃描思維盲區(qū),精心搭建練筆平臺
寫作的過程是一種錯綜復雜的高級思維過程,如果教師只顧向學生拋出練筆題目,而無視學生內心情感和潛在思維,就會使學生始終蜷縮在文本固有的世界中而無法自拔。學生的思維一旦受到文本的嚴重禁錮,其隨文練筆的過程就會出現套公式的語言表達套路,從而使練筆陷入機械模式中,缺乏學生天真生命應有的靈性。
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時,學生被彭德懷“緩緩摘下軍帽”時所表達出的對大黑騾子的至深情感所感動。一位教師選擇播放音樂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可學生始終難以下筆;而另一位教師只在動筆之前先引導學生想象彭德懷和大黑騾子在過去的歲月中不舍的鏡頭,學生則詞如泉涌。
彭德懷與大黑騾子之間的情感成了學生思維的盲區(qū)。在這樣的認知盲區(qū)中,學生語言堵塞,難以下筆也就順理成章。而想象彼此相處的鏡頭,則有效填補了這樣的盲區(qū),教師的這一設計無疑為隨文練筆巧妙地搭建了“支架”。
3.順應信息圖式,匠心遴選練筆時機
隨文練筆雖然是一種小型作文,但也是創(chuàng)作主體生命涌動和情感外顯的過程,需要創(chuàng)作主體擁有適然的心境才行。因而,閱讀教學中的隨文練筆需要教師謹慎選擇,把握時機,將隨文練筆設置在學生思維認知的深刻處,情感奔涌的高潮處。
例如,在教學完《莫高窟》一文中的藏經洞內容時,學生難以接受彩塑壁畫的輝煌和藏經洞滿目瘡痍的落寞之間的對比,民族情感一觸即發(fā)。此時,學生正處于思維最為活躍、情感不斷生發(fā)的共振期。此時的練筆設計,正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搭建起了水到渠成的通道,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有機交融。
總之,教師若能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設計,就能提升閱讀教學隨文練筆的效益。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