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 容
賞 夏
文/舒 容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标懹蔚囊皇住冻跸慕^句》,太平盛世的夏天就轟轟烈烈地來了。
千年的炎夏千年的詩!夏的情致從未改變—陽光熱烈,百花熱烈,蛙聲鳥鳴熱烈,“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毕牡暮茫谟谒臒?。
夏日里最美好的事情首推賞荷。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寫的便是水邊納涼賞荷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月色朦朧,水面清涼,蓮葉田田,人淡如荷,夏日有著無以言說的情致。
如果水邊的人兒執(zhí)一把團扇或羽扇,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古代的扇子多用鳥羽、竹子制成,古人稱之為“搖風”“涼友”,后來又有了折扇、團扇。中國人最講究意境,納涼的扇子用來用去,也用出品位來。不知不覺間,折扇和團扇上便有了詩畫。
關于扇畫的誕生,一種說法是南朝詩人柳惲寫了一首《搗衣詩》,寧朔將軍王融特別喜歡其中的“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兩句,柳惲便將之題于扇上供將軍把玩;另一種說法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在紹興的一座橋上,見一賣扇的老婦一把扇子只賣20錢仍無人光顧,他便在每把扇上題了5個字,讓老婦賣100錢一把,結果被哄搶一空……雖然這些說法都無從考證,但是歷代文人卻一直將在扇上題詩作畫視為雅事,扇畫也逐漸成為書畫作品中一個獨立的品類。京劇《貴妃醉酒》中,一把扇子被梅蘭芳舞得華麗含蓄、婉轉嬌媚。梅蘭芳也是收藏扇畫的名家,藏品數以百計,其中一把絹面紈扇更是在1924年5月由印度詩人泰戈爾相贈,扇面為泰翁的即興題詩:“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逼鋵嵜廊瞬徊∫蚕矚g用它遮面—她們含蓄而羞澀。
夏夜,蟋蟀聲中,也有古人精巧的記憶,走過流年,讓活得粗糙的我們羨慕不已。比如,古代女子夏天的床帳內多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有的花枝被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我們的先人常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頭枕著這樣的枕頭睡覺當然涼快。玉枕、紗櫥、香花,怪不得她們連夢都是香的了。古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慣,許多香囊中的藥材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藿香、薄荷、菖蒲。男女相悅,互贈香囊,夏天的愛情都帶著芬芳。
夏天用冰,于古人是一大奢侈。早在《詩經》中就有“鑿冰沖沖”的記載。富貴人家在冬天大量地貯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夏天拿出來擺放在居室里用作降溫,還可以用來給食物保鮮、做冷飲。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周朝官府有專掌冰權的“凌人”。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是說有資格吃肉的貴族才能被賜予冰塊。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根據明人劉侗、于奕正所撰的《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處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共計18座。冰窖在地下1.5米處,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采冰者將冰鑿成規(guī)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的夏天使用。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鑒”,是一種大盆,早期為陶質,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銅鑒,又稱“冰鑒”。普通人家沒有冰,“冷氣”的主要來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鮮多使用“井藏法”:在井中置一口大甕,作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于籃子中,用繩索系于井下保存。
古代也有冷飲,除了各種茶,還有蓮子羹、酸梅湯等。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繁多,民間出現(xiàn)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類似于今天的冰激凌。
黃梅時節(jié),夏木陰陰,蓮池風過,心平氣和……古人度夏,清涼而詩意,難怪他們會吟誦出“我愛夏日長”的句子。
(蒙 雨摘自《8小時以外》201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