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充分提高效率的文章和理論大為流行。微信上,一旦這類文章被分享,不同圈子的朋友們都奔走相告、爭相轉發(fā),一時形成刷屏的壯觀場面。
這些文章的共同點是:以科學的語言聲稱以科學的研究為基礎,為大家梳理和介紹提升自我能力的各種手段,即指向對自我的開發(fā)與控制。
本來,“開發(fā)自我”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它以往更多是達到另一目的的手段。比如,超越個人的集體訴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又如,一進入北大,教授們就在各處重復“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知識分子使命。而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自我開發(fā)與控制”正慢慢變成目的本身。我們就是熱衷于自我開發(fā):通過智力上、時間上、精力上和身體上的(各種健身活動的流行)。
對“自我開發(fā)”的熱衷有兩個原因:
一是社會壓力被內化,使我們必須不斷完善自我,以期在競爭中獲勝。而這種壓力一旦被內化,對有些人來說,就從被動的負擔變成主動的野心。
二是我們很難正確認識自身。由于過度暴露在與我們的實際經(jīng)驗沒什么關系的媒介環(huán)境中,我們“知道”了更宏大的世界,卻不能更好地“理解”更宏大的世界。我們正逐漸喪失對自身位置、自身與社會間關系的認識。同時,過去的權威不斷被解構,與父輩相比,我們可以依托的集體訴求太少。這導致了一種迷?!覀兤毡槿狈γ鞔_的目標,因為目標的建立需要借助對自身和社會關系的把握,需要依托于某種自身和社會的聯(lián)系,也需要借助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規(guī)范”。而我們缺少把握,缺少聯(lián)系,也缺少規(guī)范。既然目標的建立如此糾結,那么干脆把“自我完善”作為目標,在自我安慰中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吊詭的是,正是在自我掌控越發(fā)不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熱衷于討論如何自我控制,并樂觀地去實踐諸如對運動量、攝入熱量、睡覺和起床時間的控制。在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控制上,我們獲得了一種巨大安慰。
在表面的理性手段下,是目的的盲目性?!白兊酶酶鼉?yōu)秀”就能生存下去嗎?就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嗎?更無奈的是,我們逐漸喪失那種自由設想未來生活的能力。在欣欣向榮的“進步”“健康”和“正能量”中,在生活充實和井井有條的表象之下,我們很多人并沒有更深遠的目標,我們的生活缺少一種整合性的訴求?!俺蔀楦玫淖约骸钡南敕ó斎徊诲e,但為什么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是為了誰?每個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就有了更好的社會、更好的世界?還有,“更好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當“自我開發(fā)”本身成為訴求的時候,我們并未超越功利性,而是進入一種“迷茫的功利性”境地。我們切實感受著競爭和焦慮,同時又像流浪詩人一樣,不知道下一餐會吃什么,下一路會遇到怎樣的姑娘;至于目的地到底在哪兒,已漸漸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年輕人平時很樂觀很堅強,卻在剎那間被沮喪和空虛突襲。被突襲后怎么辦?那就去看看自我管理tips什么的打打雞血,繼續(xù)修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載于2013年11月22日《中國青年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