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鏈接
2013年11月10日,北京地鐵公司官方微博“北京地鐵”發(fā)布了一張座椅和地上滿是廢紙的地鐵車廂內照片,稱“這是‘蝗蟲’過后的10號線,一片狼藉”,并稱“首都北京的寬容大度為人稱道,但有時候寬容過了頭也是最大的詬病。對于惡意破壞首都北京的行為,我們只想說‘這里不歡迎你’”。
這條微博發(fā)布后,在網(wǎng)上引起很大爭論。有不少網(wǎng)友認為,“蝗蟲”一詞用得不當,難免讓人引起一些負面聯(lián)想?!白詈笠痪湓捥岬健锥急本┎粴g迎你’,讓外地人有種遭到地域歧視的感覺?!边€有人認為,官方微博可以提醒乘客注意衛(wèi)生,保護公共環(huán)境,但更應該注意措辭和口吻。
隨后,該條微博很快被刪除。
●小貼士
其實“蝗蟲”這個詞在歷史上被視為是蔑視中國人的,是白種人對中國人的一種蔑視。19世紀,英國旅行家立德就曾說:“中國人永遠像蝗蟲一樣,凡經之地寸綠不留。”將某類人比作蝗蟲,是一種極其惡毒的咒罵。其意指為,此類人如同蝗蟲一樣破壞了“我”的生存環(huán)境,又如同蝗蟲一樣難以治理。
●理性發(fā)聲
◆傲慢與偏見
“蝗蟲”是個敏感詞,北京地鐵輕易拿“蝗蟲”說事,難免讓人聯(lián)想到地域歧視的陰影。以“蝗蟲”擬人,貶損、侮辱之意不言自明。這種傲慢與偏見,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增加了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挑動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自然會增加和激化社會矛盾,對于社會和諧來說,其危害是極大的。
◆凈化輿論環(huán)境
乘客亂丟垃圾應譴責,但使用“蝗蟲”比喻不妥,拒絕誰坐地鐵都無法律依據(jù)。歧視性語言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導致謾罵升級。以不文明的語言來勸導不文明的行為,本身就沒有說服力,更會引來不必要的猜測?!盎认x”這一突破受眾忍受底線的說法,自身已是一種潑婦罵街式的不文明。它不僅起不到倡導文明風尚的作用,相反,它以其典型的網(wǎng)絡“潑糞”語氣,自身便傳導著一種不文明、不理智、不寬容。
◆做好自身服務
事實上,北京地鐵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車廂里沒有垃圾箱,乘客遺留些紙屑在所難免;看照片,車廂里遺留的垃圾絕大多數(shù)是小廣告,北京地鐵廣告紙屑多也應為管理不善。對亂扔垃圾的行為沒有進行有效的勸阻和管理,說到底是地鐵管理不到位的體現(xiàn),應屬地鐵自身的失職失責行為。因此,北京地鐵方面應該提升服務質量。使用如此不文明的語言,卻來大談文明,批評別人的不文明行為,使用如此不寬容的話語,卻來大談寬容,并且自詡“寬容過了頭”,只能說明“北京地鐵”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什么是真正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