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的文明,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變得愈加重要;本文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研究過程進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
中途分類號:J0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4-0094-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相比于文化遺產有著較大程度的區(qū)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捉摸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非物質性和載體的活態(tài)流變性,也因此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阻礙。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存的保護方法從總體上來說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而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的提出,有利于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強化物質的載體、規(guī)范保護過程、擴大接受的范圍以及增強保障的真實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檔案保護是在新型保護領域上的探索,而對于檔案學來講,也給檔案理論以及檔案事業(yè)帶來全新的挑戰(zhàn)。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其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業(yè)品和文化場所;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偠灾俏镔|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等。其自身具有的特點如下。
(一)社會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是指非物質自始至終都不可能脫離人類社會,起自身的形成過程到以后的存在以及傳承都是在人類社會的基礎上加以實現,因而能夠從某些方面體現出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和人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大程度上以來人們的各項實踐活動,它起源于人們的生活,并扎根于人們的活動中進而不斷發(fā)展,最終才有了各民族所獨有的民族文化。因而,文化的社會性也決定了非物質文化也具有社會性。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有其獨特的一面。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主體是多種多樣的,但主體成分無論是群體還是個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們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此外,非物質文化的形成也與當地的環(huán)境因素息息相關,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以及當地的的地形、氣候、人文環(huán)境等。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交流等都離不開人的作用,傳統的手工工藝需要一代代的延續(xù),表演技巧的傳承需要人們言傳身教,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一旦離開傳承的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將會發(fā)生破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保護方式、保護手段等都是以人為媒介來進行選擇,人們的強烈保護意識將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發(fā)展。
(二)歷史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比喻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以及存在的價值顯而易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本身包含著政治、經濟、文化、人文等歷史信息,更是歷代傳承者智慧的結晶。從不同方面反應著人們的感情、思想、信仰以及審美、價值觀。例如戲曲藝術的形成是經過表演者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一次又一次的觀摩改進,從每個細節(jié)入手直到整體的完美表演,無處不凝聚著表演者的智慧以及心血。人們對戲曲藝術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舞臺上的表演,而且還要研究它的起源、興起和演變、發(fā)展的過程。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昆曲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的劇種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經歷了六百多年的歷史沉淀依然吸引著廣大愛好者。
(三)地域性。世界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因其所處地域的不同而具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深刻影響著本地域的文化,同時地域性的存在也與當地的經濟狀況、地理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息息相關。
(四)多元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在存在形態(tài)上。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種多樣的存在形態(tài)貫穿于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清晰的展現著人們的生存狀況。
(五)價值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社會,其本身所蘊含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其目的在于促進人們活動的開展,表達出人們的某種情感、信仰等。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會較大程度的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fā)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概述及其原則
通過實施保護可以使得物質文化遺產和檔案工作得以聯系。檔案化,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無形到有形的重要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促進作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作為一種系統性的保護方法,就是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檔案納入檔案管理范圍,以檔案管理的系統要求來對其實施保護,以此來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的目的。其遵循的原則如下。
(一)遵循分類、依項建檔的原則。以項為大類進行建檔,即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項。切忌分項不清,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項復雜性,在分項過程中很難做到分項的準確無誤。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和整理又是一項極具科學性的工作,其中,堅持系統的有序化則是此過程的重中之重。堅持系統有序原則,即對較為散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安進行系統的、科學的、有效的整理。如果分類立項,建檔的不合理將很大程度上阻礙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建立。
(二)遵循分級建檔的原則。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分級保護的制度,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里的“分級”即是在價值和管理層次的劃分。我國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人文價值大小,將其分為四個級別。并根據不同的等級進行相應的有效的管理??蓞⒖紘椅奈锏摹岸嗉壉Wo制度,依據遺產名錄級別,劃分檔案管理的價值級別,以便于系統性的管理以及重點保護。
(三)遵循搶救性原則。由于我國地域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工作面臨嚴重的考驗,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時刻都可能面臨消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要緊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步伐,盡可能做到搶救一項建立一項,保證檔案情況的真實、完整。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值得人們深究的話題。如何使其完好的保存下去,更應該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執(zhí)行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作為一種新型保護方式有利于非物質文化的發(fā)展,應作為保護任務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儲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理論初探[J].湖北檔案.2011, (4):92-93.
【2】羅鈺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探析[J].蘭臺世界.2013, (11):56-57.
【3】韓鳳.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策略探析[J].蘭臺世界.2012, (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