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是以血緣為基礎的農耕定居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中華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必須堅定不移地批判繼承和吸收借鑒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還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起來,結合時代精神和新的實踐加以創(chuàng)新,使先進文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非常有利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的整合;而且將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世界,光芒四射。
關鍵詞: 中國和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整合;關聯(lián);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4-0033-02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先人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它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文化提供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廉政文化、和文化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中汲取營養(yǎng),尤其是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和”文化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相當?shù)慕梃b意義。
一、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形成、內涵及影響
不同的社會歷史實踐形成不同的文明,不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生成了不同民族的價值體系。在古代,各個民族的社會成員往往會將自己的“民族價值”視為天然合理的“普世價值”而無條件地遵奉。歷史事實表明,各民族所遵奉的“普適價值”并非由所謂“普遍人性”所決定,而是由各自的社會實踐基礎所決定。
現(xiàn)代西方文明是西方社會幾千年歷史實踐的產物。從文化傳統(tǒng)上說,西方文明含有“兩希”(古希臘與古希伯來)文化基因。古希臘社會總體上說是由來自地中海世界的移民所組成的城邦市民社會。由獨立的移民組成的社會很自然地以“獨立自由的個人”為本位,在此基礎上要形成社會,必須確立一套共同認可的價值,作為評判集體意志與集體行為的標準。而獨立的個體移民不可能像世代定居的農民那樣,以共同的血緣關系與等級關系作為共同標準,而是以某種獨立于個人之外的客觀“理性法則”作為標準,以此作為全社會的“普適價值”。古希臘社會所奉行的個人自由、客觀理性與希伯來文明所特有的信仰主義價值體系相結合經過 “文藝復興”由此逐步生成近現(xiàn)代西方價值體系。同樣,中華文明也是中國社會幾千年歷史實踐發(fā)展的產物。中華文明中的“和”文化基因是以血緣為基礎的農耕定居社會實踐的產物。中國古代是個農耕大國,世代定居的農民是其最根本的社會基礎,農耕和全國性興修水利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這種實踐活動基礎上,持有各種個別價值的個人與群體,必須形成某種共同認可的價值體系,作為維系農耕社會秩序、進行全社會集體活動的合法性基礎。這種價值體系,首先是將血緣關系倫理奉為最重要的價值,從而確立血緣關系作為凝聚社會成員的基本紐帶,血緣組織成為最基本的社會結構。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則是國家權力系統(tǒng),由此產生了封建等級觀念也成為基本價值,以維護農耕大國的國家權力體系。而這種等級秩序又貫穿著血緣倫理法則,它要求下級敬畏與服從作為“父母官”的上級,而上級則如同父母愛護“子民”。貫穿這種“家”“國”價值體系之中,則是追求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這是大河流域的農耕實踐和抵抗外族入侵威脅的民族所必須的價值觀念。血緣關系倫理、封建等級觀念及愛國主義這三種價值觀被中國古代社會奉為符合天理的“普適價值”,成為評判與決定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這些公認價值準則是建構中華古代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所需要的。他們與漢代儒家學說融合在一起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首先,它蘊育著人與自然之“和”。《莊子·天道》說:“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避髯诱J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倍际侵v人與自然萬物相和以生的道理。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歷史上獲得了普遍的認同。
其次,它飽含著人自身之“和”。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儒家主張以“中節(jié)”制約自我,達到內心之和,進而融入天地之和,形成人與萬物的自然和諧?!抖Y記·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p>
再次,它彰顯了人與人之“和”。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人雖各有其利益,但“仁者愛人”,人與人相愛和合,是社會、人際間獲得安定、有序、團結、友愛的最高原則??鬃犹岢觥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敝芏仡U說“中也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背填U說“: 若至中和,則是達天理?!钡鹊??!昂汀庇纱艘渤蔀橐粋€倫理道德的標準、做人的原則和人生應當追求的目標。
最后,它孕育了人與社會之“和”。 數(shù)千年來,“和”的觀念在凝聚中華民族過程中一直起著“軸心”的作用,輻射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漸泛化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昂汀弊鳛橹螄竞蜑槿颂幨轮馈V袊鴤鹘y(tǒng)文化一直認為唯有“和”能把各種事物、關系、規(guī)范協(xié)調起來,從而求得國家安定和社會有序。
總之,“和”文化在儒家、道家思想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和”既是宇宙和萬物存在的基礎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是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精髓,并且這種“和”文化從漢朝開始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領域,統(tǒng)治階級通過宗法、血緣、姻緣、地緣甚至宗教、倫理使“和”文化中包含的人自身之“和”、人與人之“和”、人與社會之“和”深入民心,深入地積淀在民族心理、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之中,從而使以宗法、血緣、姻緣、地緣為紐帶的亞細亞社會堅不可摧,使得中國封建社會周期性的存在了幾千年。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建設面臨三個困境,首先,中國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被拋棄了,這與文革時期對儒家文化的過度批判是分不開的。其次,各種社會思潮洶涌澎湃地捅入,許多西方價值觀念比如享樂主義、利已主義、拜金主義一時盛行,人民面臨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最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盡管在思想理論領域是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的,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大眾化,并沒有與中國的文化融合起來,所以就沒有走近百姓生活。中國文化建設要走出這樣的困境就必須與時俱進地走中國特色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建必須堅定不移地以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批判繼承和吸收借鑒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遺產,立足本國國情,結合時代精神和新的實踐加以創(chuàng)新,使先進文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并且始終要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的內核作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建,堅持古為今用,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尤其是要繼承源遠流長的“和”文化。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wěn)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fā)展終究會實現(xiàn)?!敝袊厣鐣髁x文化不是“既成事物”,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演變不斷積累的產物,是“過程的集合體”,它的構建當然必須堅定不移地以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一個國家、民族之所以長盛不衰,關鍵在于它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其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養(yǎng)料和來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為主,在消化吸收外來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綜合創(chuàng)新。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建,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起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以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同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地位不能動搖,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決定著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性質和方向。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現(xiàn)實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汲取得不夠,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割裂了,當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盡管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但由于馬克思主義沒有大眾化,只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有話語權,忽視與文化的結合,與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產生了距離,難以發(fā)揮它的引領作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起來,才能深入民心,否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是部分階層的理論,就不能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發(fā)揮它的輻射作用,同時兼容其它外來文化。一切地區(qū)的文化都由內核與邊緣二重構造組成。形成地區(qū)文化的二重構造的第一原因是文化具有輻射性,文化輻射是文化存在的形式,當然除輻射性外,還具有受容性,即不斷接受外來文化輻射的能力。另一原因在于一地區(qū)內幾個文化群體之間存在著文化力度的差異。在一個地區(qū)有一個高強力度的文化,而其周圍恰好又散落著較弱力度的文化,那么強力度文化輻射勢必照亮周邊文化,使周邊文化包含在自己的光澤之中。處在中心地區(qū)的強力度文化就是“文化核”,環(huán)繞在“核”周圍的文化,就成為“邊緣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洪流中,應以高強力度的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文化核”,其它的文化都圍繞在它的周圍,接受它的輔射,“內核文化”與“邊緣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非常有利于當前社會主義文化的整合?!昂汀弊鳛橹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論語》中得到了集大成的闡述和詮釋,雖然《論語》通篇都是講“和”,但是孔子講的“和”是包含異的和,是承認差異和差別的和,在追求和諧的協(xié)調活動過程中,既不是無原則地認同,也不是非無原則地等同,而是在對立統(tǒng)一基礎上的“和”?!墩撜Z·學而》篇中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边@就是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但不能什么事都按和諧的方法去做,離開維護社會秩序的現(xiàn)實需要,為和諧而和諧,那是沒有用的,達不到和諧的目的?!笨梢娙寮抑鲝埖暮椭C是強調了和與同的區(qū)別。所以孔子在《論語·子路第十三》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里的意思是:“高尚的人是在對立統(tǒng)一基礎上建立和諧,無知之人則是盲目附和,是不能真正做到和諧的?!薄昂投煌背姓J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認為萬事萬物只有差異共存,并在對立面的沖突中實現(xiàn)融洽,才能和諧發(fā)展。正所謂“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敝挥谐姓J差別,承認不同,做到互相尊重,互濟互補,世界才可能精彩,社會才可能和諧?!昂投煌卑藢θ?、事的寬容、理解,求同存異、和睦相處的民族精神反映到文化領域里,則表現(xiàn)為兼收并蓄的寬容的品格和智慧,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度。中華文化既重視“和”,又重視“和而不同”,“和”不是凡事調和、折中、不講原則,而是要正確看待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的關系,實現(xiàn)“一”和“多”的辯證統(tǒng)一?!昂汀辈皇菬o差別的完全統(tǒng)一,而是不同事物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這種內涵非常有利于當前社會主義文化的整合。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發(fā)揮它的強大的同化力,用這種強大的同化力去影響和改造外來文化。但同時我們也在接受其它文化的輻射,接受其它文化的沖擊,由于全球化的影響,人民受到多種文化的洗禮,有些文化之間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化核”----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同時兼容其它外來文化。中國文化對異國文化具有強大的涵攝力是舉世無比的,兼容精神正是文化吸納能力的充分表現(xiàn)。在世界上堪稱內聚力最強的猶太文化,在唐朝卻被中國文化所消融。中外文化思潮在中國競相傳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最后都成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將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世界,光芒四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而發(fā)展,隨著當代資本全球化的歷史進程而演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逐步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觀。這些新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觀將會扎根于本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因為這些傳統(tǒng)價值已經如此深入地積淀在民族心理、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之中,任何力量也無法將其根除。中國傳統(tǒng)的“和”文化就是這種傳統(tǒng)價值,它生生不息,而且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包含新的內容。早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團談話時,就提出了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與當時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實踐相結合的產物。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鄭重地向國際社會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理念?!昂椭C世界”理念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諧世界”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理念,也是當代國際社會處理各種共同事務與相互關系的“商談倫理”,是解決錯綜復雜的國際沖突的有效的方法論路徑??梢?,中國傳統(tǒng)的“和”文化在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蘊涵著普世的人文理念和終極關懷。在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在經濟、政治與文化上必然要發(fā)生深入的相互接觸、相互交流和相互依賴,建立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以達成某種一致性乃是全球化過程的必然要求。而具有不同文化價值與利益追求的國際社會成員要尋求這種一致性,必須以具有“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的“和諧世界”理念追求作為目標和前提。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步形成共同認可的“普世價值”。因此,“和諧世界”的理念是能夠生成“普世價值”的“元價值”,它是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演進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展現(xiàn),它將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世界,發(fā)揮它的輻射作用。一種文明如果不輻射其它文明,它終將被其它文明所取代,中華文明要源遠流長就必須不斷地以它的獨具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輻射其它文化,否則存在被其它文明同化的危機。
參考文獻:
【1】商秀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5期
【2】郭曉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建設》 《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0年1月
【3】張麗璇:《論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學理論》2010年4月
【4】馬思維:《中國傳統(tǒng)的“和”文化與普世價值》《科技信息》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