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寫作,既不是歷史和政論,也不是學術論文,更不是任何應用文件,而是文藝性的東西。在這里,有必要進行一點關于寫作的議論。
材料是寫作者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寫作的題材是一點一滴在平時累積起來的,而一個人的腦子也絕不同于一間倉庫,倉庫有時會擠滿、搬空,若說人的腦子也如此,那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人只要神經(jīng)正常,他的腦子就隨時在接受外來的東西(即進材料),所以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而是“成熟”或“未成熟”的問題。那么,成熟的征候是怎樣的呢?征候是文思洶涌,興奮即于不能自持,閉目默想的剎那間全篇就寂然突現(xiàn)于腦海,好像已寫成而且記熟了似的。
如果你落筆時文思滯澀,那就是沒有成熟,這時最好干脆擱筆。這一擱即使是永別了你這篇未完的東西,也不可惜,也許有人問道:既然尚未成熟,過些時間等它成熟起來,行不行呢?當然行的,但不要誤解,等候材料成熟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這需要各方面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不單是你那未成熟的一方面。又有人問道:未曾成熟想來是其中缺少了什么,就按這所缺的去找,行不行呢?我以為不行。材料缺少時并不是多添一二人物,多寫一二風景,或多加故事情節(jié)的問題。它還應包括思想問題:你對所寫材料的立場、其中所有問題的看法、對這些材料的了解程度等。所以,材料之成熟過程不是物理學的而是化學的,不是單純的量的增加,而是由量的增加達到質(zhì)的變化。寫作材料累積時是不知不覺的;如果沒有積蓄,臨時去找,就不會有好成績。
初學者又一擔心的問題便是描寫的方法。常聽人說“我只能直直落落地敘述,卻不知道如何描寫”,曾有人投合這種要求,編出所謂《文學描寫辭典》。也居然有人希望這類“辭典”能教給他如何描寫。其實此路不通。描寫并無方法,也不可能有方法。所謂“描寫”,用文藝術語來說,只是一個“形象化”的問題。何謂“形象化”?淺言之,即作品中的人、物、事都能直接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而不依賴抽象說明?!端疂G》寫李逵與魯智深的性格是同中有異而異中又有同,兩個人都是魯莽的,而又各有不同。《水滸》從這兩人的言語舉止、應付問題等方面來寫,結果是兩個各有個性的活人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我們通常稱之為“描寫得好”,這無非因為他觀察得太深刻周到,落筆前先有這么兩個人物活在他心中了。如果不求此目的,而癡心妄想追求什么描寫方法,定是徒勞。所以應該擔心的,是你心中是否先有活生生的人、物、事?如果有了,則描寫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技術問題。
有兩種誤解常常引人走入迷途。第一種是以為“描寫”有賴于詞藻。以為形容詞用得愈多,便是描寫得愈出色,結果弄得累贅不堪。實際上,你如果有新鮮的感覺,能道前人之所未道,一個形容詞就夠了;第二種是把“描寫”看成裝飾,以為“故事”是一篇作品的骨架,而背景描寫和人物描寫則仿佛是涂飾上去的油彩。這是把“描寫”和整個技巧問題分離開來了。事實上,描寫是整個技巧中有機的一部分。
總結起來一句話:通常被認為單純技巧問題的描寫,包括在材料成熟與否的問題內(nèi);作品材料到了成熟境界時,描寫問題是不會發(fā)生的,主要是學力修養(yǎng)、生活經(jīng)驗的問題,換言之,即思想問題。
(節(jié)選自茅盾《怎樣練習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