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
作者:龍應臺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價:28.00元
龍應臺在淡水的小街上買花,五歲的男孩想要用絲帶在花束上系一個蝴蝶結(jié),慢吞吞地,小男孩的手指在絲帶上滾來滾去,總是系不好。阿婆開罵,龍應臺說:“讓伊慢慢來。”
我瞬間被擊中,落淚,想起了幼年往事。我的爸媽是普通平凡的中國式父母,工人,初中文化,為生計勞累,教育小孩多用“土法”。小學的時候,媽媽早飯會做粥,責令我喝完才去上學,冬天的時候起床很困難,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好不容易爬起來,時間已不多,還要喝粥,痛苦得要命。媽媽已經(jīng)不耐煩,催促著“快點,快點,麻利點,從小就這么慢吞吞,長大了怎么辦?”
這種催促的語言經(jīng)常地出現(xiàn),做作業(yè)、洗衣服、整理東西,總是在媽媽的“麻利”咒語下進行??墒牵以奖淮叽?,心里越慌亂,完成得越慢,于是坐實了“慢性子”的評價。我那么小,看見媽媽一個勁兒要求我“快”,就想“快”是對的,我要做對的事。于是努力地想快點討好母親,結(jié)果動作是快了,質(zhì)量卻很糟糕,洗衣服洗不干凈,作業(yè)寫得不整齊,反而使自己更被動。這種挫敗感徹底擊中了我,索性就“慢性子”好了,還不用快,多好。
看到那句“讓伊慢慢來”,久遠的記憶穿過時光跳躍在手心,我才發(fā)現(xiàn),我有那么深的執(zhí)念,我渴望著母親也能溫和地對我說:沒關(guān)系,你慢慢來。可是,我理解媽媽,父輩的教養(yǎng)方式以及各種觀念都是來自他們生存的那個環(huán)境——貧瘠、匱乏、動亂。動作不快,能在大鍋飯里撈到一勺羹嗎?動作不快,計件工資就少得可憐!動作不快,減價的大米搶也搶不到……所以,她覺得“快”是對的,她要求我快,她怕我活不下去或者活不好。
我回溯母親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她“快”的觀念,再回過頭來看當今,卻發(fā)現(xiàn),當今社會并沒有改變多少??!我們的國人還是講求“快”,小孩子要快點會走路、快點進幼稚園,公車來了要快點擠進去,地鐵上乘客一邊擠著下車一邊擠著上車,醫(yī)院排隊窗口前總是三個人……到處來去匆匆,大家都好快。
可是,我卻想慢下來了。這不僅源自我從小的經(jīng)歷,更多的是我對生活的體驗。我不知道大家到底在急什么呢,時間總是不夠用,活著就像拼命。即使生活艱難,放慢一下腳步,看看頭頂?shù)奶炜?,也不妨礙我們努力地活著啊。
“快”有“快”的好處,“慢”更自有一番風味。誰說過,連上帝也不愿用一天的時間造一株橡樹,而人的成長更加不能匆匆而就。
如果,我將來有個小孩,我想要跟TA說:“孩子,你慢慢來,媽媽陪你長大?!?/p>
就像龍應臺寫下的——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