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你可以不知道他,但你身邊一定有他的痕跡;你可以不知道他的故事,但你一定看過他締造的故事。2014年1月7日早上6點55分,他給予了世界最后一個震撼。邵逸夫,從光緒年到新香港,從上海灘到逸夫樓,從“老六”到“爵士”,他用他的影視帝國,展現(xiàn)戲如人生,他用他的百年時光,詮釋人生如戲。
邵氏語錄:
“在那樣艱苦的生活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讓我一輩子受益。如果我不經(jīng)歷這一段生活,不會有今天?,F(xiàn)在青年人,心很高,學問也很深,但是不能夠吃苦,是一大缺陷。”
關(guān)鍵詞:信念 拼搏 樂觀
有人說,邵逸夫是個極具時代感的人。從20世紀初開始,他幾乎沒有錯過歷史的任何一個大片段,他的前半生更是隨著時代的洪流跌宕起伏。
出生,邵逸夫經(jīng)歷辛亥。他是典型的“富二代”,他出生在上海灘一個擁有30余所商號的家族,然而邵家的基業(yè)最終沒有敵過時代的炮火,伴隨著家道中落,弱冠之年的邵逸夫與兄弟一起成立天一公司,也迎來了第一個挑戰(zhàn)。樹大招風,天一公司的大紅很快遭到了競爭對手的圍剿。無奈之下,邵氏兄弟親自扛著放映設(shè)備奔波在南洋的鄉(xiāng)村之間,用手一格一格地搖片子,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反圍剿宣告成功。
二十五歲,邵逸夫開啟了事業(yè)的第二個逆轉(zhuǎn)。當無聲電影還在籠罩東亞市場的時候,他高瞻遠矚地發(fā)掘了有聲電影的市場。在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的途中,他遭遇沉船,抱著一塊小木板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一天一夜之后,他終于堅定地開啟了電影的新時代?!栋捉瘕垺返纳嫌?,萬人空巷,甚至有人企圖砸開留聲機,想確定是否有人藏在里面。
【心中的逸夫】
邵逸夫曾說:“寧波人從小立志要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jīng)商,一身從商,終身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鬧中取靜,忙里偷閑,安然度過一生?!睆穆淠贍?shù)诫娪敖谈福慷脺嫔>拮?,?jīng)歷顛沛流離,邵公用“Run Run Shaw”自嘲著自己在電影帝國里永不止步的信念,用“逸夫”堅持著自己大起大落后的平靜,守護著跌宕人生中的樂觀。
邵氏語錄:
“我做人的態(tài)度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細微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會放松的?!?/p>
關(guān)鍵詞:態(tài)度 堅持 細節(jié)
邵逸夫的傳奇,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他的電影帝國,邵氏電影已經(jīng)成了香港電影的一個史詩性的符號。邵氏電影帝國的構(gòu)建很大程度上奠基于邵逸夫?qū)Υぷ鞯膽B(tài)度。年輕時,他事必躬親,精力充沛,在邵逸夫看來,電影除了工作,還賦予著愛的含義。邵氏影城里,設(shè)置著專門的放映室,無論是否上映,邵逸夫都會一一試片。他勤勉,曾經(jīng),他一年最多看了900部電影,甚至包括前一天剛拍完的毛片;年逾古稀,他依然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從港姐選美到《一筆勾銷》,都由他親自參與決策,直到2010年,102歲的邵逸夫才終于卸任TVB總裁。他嚴謹,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凡是不符合邵公要求的膠片必須馬上重拍,否則情愿燒掉,他曾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愿燒”。正是這樣飽滿的態(tài)度才鑄就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盛名。
【心中的逸夫】
做一件事很容易,堅持一件事做一輩子卻很難?!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傳奇的締造,并不全仰仗于絕頂?shù)穆斆?,更多的是多年苦耕不輟的堅持和事無巨細的態(tài)度,千聚細沙,終見繁華。
邵氏語錄:
“寬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鑰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藥。”
關(guān)鍵詞:善良 責任 寬容
打開百度地圖,搜索“逸夫”,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中國地圖都被這詞密密麻麻覆蓋了。你可以沒聽過“邵逸夫”,但你一定知道“逸夫樓”。在富豪榜上,他并沒有占據(jù)第一把交椅,但在慈善榜上,他再度創(chuàng)造了傳奇。對待電影成本,他錙銖必較;對待慈善,他則顯示出了巨大的慈悲。1975年,成立邵氏基金會;1986年,捐贈第一座“逸夫樓”;1994年,捐贈300萬英鎊給牛津大學成立“中國研究會”;2003年創(chuàng)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2008年,捐贈一億給汶川地震災(zāi)區(qū)……“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yīng)用回到民眾”,在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之后,對邵老而言,財富已經(jīng)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種“兼濟天下”的情懷。邵翁百年,他最大的力量究竟來自何處?網(wǎng)絡(luò)熱傳著“有大學的地方就有逸夫樓”的贊嘆。是的,邵逸夫用他的大愛,詮釋著他對慈善的追求——繁華之下,歸于慈悲。
【心中的逸夫】
在充滿對“土豪”戲謔的時代,邵公以他“為富以仁”的行動,上善若水的心境,詮釋著一位富豪的社會責任。他希望的只是“看到孩子們在寬敞的教學樓里學習成長,并非他人的感恩戴德”。他的慈悲,執(zhí)著而樸實;他的善良,低調(diào)而奢華。
生命有涯,功德無量。逸夫先生雖已離開這個世界,但他的慈善精神和偉大人格,卻長存人間。尤其在中國公益事業(yè)遭遇信任危機的當下,這種精神和人格,更彌足珍貴。逸夫先生用致力于慈善的一生告訴我們:慈善不僅僅是種潮流,更是一種執(zhí)念和堅守;慈善不是擺著鈔票制造噱頭,更不是當成生意來做,慈善是實實在在的付出,是讓需要幫助的人們真真切切地受惠,是致力于社會進步和未來改變的事業(yè)。
用公益的力量照亮世界,用慈善的足跡書寫自己的墓志銘。逸夫先生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猶如一座豐碑,聳立在慈善的土地之上。慈善,需要傳奇,更需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