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馮小剛的賀歲新片《私人定制》自首映以來,雖然業(yè)界和觀眾“惡評”不少,卻“不出意外”地票房火爆,而且創(chuàng)造首映10天過5個億的紀錄。
面對首映后的負面影評,馮小剛回應說:“我現(xiàn)在就擔心,大家罵得太厲害了,反而讓更多的觀眾愿意去電影院看看這到底是部什么樣的電影?!闭f這話的時候,馮小剛導演對于“惡評”的“擔待”表現(xiàn)得信心滿滿的,給公眾的感覺是“越罵越歡”。
在電影市場成熟的國家,影評對于電影票房的高低走勢具有關鍵性的導向作用。當然,曲高和寡,業(yè)界“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也是有的,但絕不會出現(xiàn)“惡評創(chuàng)造票房”的怪象?!霸搅R越有票房”,是中國電影市場仍然處于壟斷時代的“怪胎”。回顧一下近年來那些“越罵越有票房”的影片,就會看到,這些影片能夠在罵聲中“堅挺”在黃金檔期的院線上,成為觀眾們萬般無奈的“別無選擇”,都是因為它們是特權導演的“大作”。
然而,當一個導演乞靈于“惡評”,將觀眾忽悠進電影院,從而獲得高票房,而忽視觀眾感受和評價,這與“撈一把就走”的假貨販子心態(tài)有何區(qū)別呢?
【讀與悟】“越罵越有票房”,可能在一定時期肥了某些特權電影人和投資人的腰包,但在根本上是對中國觀眾和中國電影的雙重傷害。腰包肥了的特權導演們最終會自嘗苦果,因為,質量的好壞才是電影生命長短的決定性因素。
【適用話題】質量、市場壟斷、票房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