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父和姑媽在鄉(xiāng)下生活,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夫妻倆相親相愛,日子也算幸福。姑媽喜歡在小賣部賒購一些生活用品和裝飾物品,而姑父是一個很看重個人信譽的人,不愿意欠別人的債。有一次姑父找到小賣部的老板,要求從此以后不要再賒賬給姑媽。姑媽知道這件事情后,感到大丟面子,十分氣憤,耿耿于懷,在后來的半個多世紀里,時不時會舊事重提,不依不饒,在80歲的那一年,她向我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聲音里還充滿了憤怒。
由此我想到了兩則關于名人的故事。
一個故事說的是19世紀末英國的兩個著名音樂人——詞作家吉爾博特和作曲家蘇里溫。這兩個人一起創(chuàng)作了許多輕歌劇,他們創(chuàng)作時彼此理解,心有靈犀,充滿快樂。可是,有一次,蘇里溫為他們的劇院買了一張新的地毯,其費用超過了預算,吉爾博特看到賬單后大發(fā)雷霆,而且事情越鬧越大,甚至鬧到了法院。從此,兩人“老死不相往來”。蘇里溫替新歌劇譜完曲后,就把它寄給吉爾博特,而吉爾博特填上詞后,再把它們寄回給蘇里溫。一次,他們必須一起到臺上去謝幕,兩人就站在臺的兩邊,分別向不同的方向鞠躬,以避免看見對方。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在他的回憶錄里提起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情。他看中了一種哨子,于是在一家店里買了下來。他吹著哨子回家,一路上興高采烈,快樂無比。然而,當他到了家,當他的哥哥們聽到他買哨子的價格時,都一齊嘲笑他,因為這樣的哨子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錢。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富蘭克林都為此事感到悶悶不樂。哨子本來是可以給他帶來快樂的,現(xiàn)在帶給他的更多的是煩惱。
無論是我姑父姑媽這樣的平凡人,還是吉爾博特、蘇里溫和富蘭克林這樣的名人,都做了一件很不劃算的事情。我的姑父做事雖然有欠妥當,但是姑媽為此記恨數(shù)十年,許多本應快樂的時光變成了不愉快;吉爾博特和蘇里溫為了一張地毯,換來了十年怨恨;富蘭克林因為知道自己吃了虧,本來愉快的心情變成了悶悶不樂,不過他后來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了啟示,并在回憶錄中總結了出來:他買哨子是吃了虧,但他因為吃了虧而長期不能快樂是吃了更大的虧,因為快樂的價肯定比哨子的價要高得多。
(摘自金羊網(wǎng)圖/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