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訪問或居住的人,不知有沒有注意到,幾乎所有公共建筑物的大門都是向外開的,包括辦公樓、商廈、機場、旅館、學校、圖書館、餐館等;而在旋轉門或電動門的邊上,至少有一個向外開的手推門。許多年前我剛到美國時,對建筑物的門向外開還覺得很不習慣,直到現(xiàn)在,在美國居住了這么多年,偶爾出大樓時,還會下意識地向內拉門而不是向外推門。
原本美國公共場所的大門也與民居的大門一樣,基本上是向內開的,但經歷了幾次慘痛的失火教訓后,各地政府先后制定法規(guī),規(guī)定公共場所的門一定要向外開,保證民眾在逃生時,容易向外推門而出,不會因為向內拉門受阻而導致?lián)矶?。大門向外開與向內開只是一念之差,但卻有著驚人的不同效果,在安全保護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梢哉f,這是花錢最少但效果最好的公共安全措施。
在公共安全措施改善方面,美國歷史上兩大火災起了重大作用:紐約市三角地紡織廠大火以及波士頓椰樹林夜總會大火。前者發(fā)生在1911年3月25日,共有一百四十六名工人在火災中喪生,后者發(fā)生在1942年11月28日,造成四百九十二人死亡。
紐約市三角地紡織廠大火是紐約市歷史上僅次于“9·11”浩劫的一場悲劇,而這場悲劇的產生,卻對勞工權利、生產安全標準、生活待遇以及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的改善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羅斯福政府時期的勞工部長珀金斯女士曾稱“這一天是新政的開始”。紐約市三角地紡織廠大火導致一百四十六人死亡,主要原因除了火勢兇猛外,就是管理層為了防止工人上班時間開小差以及偷走東西,同時為了防止工會成員進入廠區(qū),將通往樓道以及緊急救生通道的門緊鎖,使得工人們不能開門外逃。
火災發(fā)生后,全美立法、行政、司法、工會、社團等紛紛行動,對悲劇展開大規(guī)模調查,工會更是一馬當先,積極推動聯(lián)邦以及州、市立法提高勞工安全生產標準,改善勞工福利待遇。
波士頓椰樹林夜總會的大火發(fā)生在感恩節(jié)的周末,只容得下四百六十人的夜總會,涌入了上千人,晚上十點多,當火災發(fā)生時,驚慌失措的人群涌向大門,而主要的進出口只有一座旋轉門,許多人絆倒在門前,后面的人則不斷地往外擠,結果門被堵死,數(shù)百人被活活燒死或死于吸入致命煙霧。大火造成四百九十二人喪生,震驚全國。當時正處于二戰(zhàn)期間,火災取代戰(zhàn)時消息,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
事后馬薩諸塞州和其他州先后頒布法律,禁止公共場所的大門向內開;同時要求在旋轉門的兩側,必須至少有一個向外開的大門,以后自動門流行,這個法規(guī)也照樣適用。此外,還規(guī)定指示出口的標識一定要醒目并有獨立的電源,這樣即使在斷電及有濃霧的情況下,也可以看見。
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很多時候只要看它在災難之后,敢不敢于反省、善不善于改正便可。
(摘自《中國日報網》 圖/昵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