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實際情況,針對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存在問題,對于NIT考證過程相關的考核模式及理念進行重點分析,探討了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在NIT考證模式下的相關教學改革問題,希望對于今后高職計算機教學具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高職教育;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NIT
中圖分類號:TP3-4
信息化社會對各類人才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應著力培養(yǎng)應用型信息技術人才。武漢商貿職業(yè)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對于所有學生都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這是一門公共必修課。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基本操作使用計算機的技能,同時,學習從網上進行信息獲取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應該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通過進一步完善和調整現有的教學模式,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探索,找到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合理的教學模式。
1 現行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盡管在《計算機基礎》課程已經大量采用,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依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體現出來就是教師注入灌輸方式,學生學習的東西只是教師所教的東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受到機房、課時等條件限制,電子教案和教學課件的課堂展示頁往往是教師的手段,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點,比如教學進度過快、信息量比較大,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較難實現,結果是學生上課時聽的明白,等到自己動手時卻不知從何做起。
1.2 對于現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缺點體現在學生完全被教材所禁錮,只是一味接受所灌輸的知識,基本上只介紹課本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知識點講解,僅僅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完成,這樣的結果就是,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所學的有何用處。這種教學模式所體現的則是學生的強迫性思維,只有按照教師的思維而進行,對于學過的知識也只是強迫性的記憶,所以,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心煩。
1.3 對于現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考核分析,其缺點主要表現在考試內容安排不合理和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在考核方式方面,一般采用的是學生上機和筆試的方式。由于計算機基礎往往具有考點分散、內容多的特點,對于時間要求嚴格的筆試考試來說,只是知識性內容方面的考核,實踐操作和技能培養(yǎng)方面則存在一定差距。電子作業(yè)來評定往往是學生上機考試的形式,在這種形勢下,部分學生的抄襲行為往往很難避免,這樣的考試效果并不理想。計算機的應用性強的特點在考試中沒有突出,學生就業(yè)時的實際需求也就沒有充分考慮。學院各專業(yè)對于計算機基礎考試是統(tǒng)一標準進行命題,這樣的考試內容往往局限性比較大,只是側重相關的知識考試,局限在老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而沒有明確的考核指標。
1.4 考試存在重結果輕總結的現象。分數的價值功能在現在的計算機基礎考試中往往被進行擴大,當相關的獎學金、評優(yōu)等和分數緊緊掛鉤以后,這種功利化的思想在學生中不可避免的產生,簡單的認為“考試分數高的就是好學生”,以及“分數就是一切”等等的錯誤認識。真正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沒有去掌握,只滿足與考試的分數,對于考試的質量評價,以及后續(xù)的總結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視不夠的問題,這樣的做法往往只能減弱考試的激勵作用。
2 NIT教學理念
NIT(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中文則是“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考試”,這是通過教育部考試中心主辦的,一個計算機應用技能培訓考試的系統(tǒng)。其在我國計算機教育的實踐基礎上,結合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的相關的劍橋信息技術項目的經驗,采用相關的國際化、規(guī)范化、個性化和模塊化的思想,主要強調實踐為主的操作培訓,當然還包括技能考試,這種教學理念被計算機教育領域的專家所認可,受到很大程度的歡迎。
NIT教學理念則是通過學生為中心以及素質教育為宗旨所體現的,這里體現的前提就是學生,而教育的主線則認識學習任務,重過程、重應用的學習才被理解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的提高和挖掘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相比以往的傳統(tǒng)模式,NIT的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則成為引導者,具有把書本中的知識進行串接并組織成學生能夠理解的任務,教師的指導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題,讓學生成為主動的研究者,而去不斷的探索發(fā)現,讓學生體會在學習過程中的獲得知識和真理的成就感。
系統(tǒng)化的設計的考試則是NIT教學理念另外一方面體現,學生成績好壞的考評標準并不能通過一張試卷進行評判,完成任務代替了考核項目,相關聯(lián)系一定基礎能力、實操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設定任務的完成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的方法能夠使得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更好培養(yǎng)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3 NIT理念影響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
3.1 教學模式改革思考
為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的基本操作,,我院結合NIT教學理念,于2008年2月在“商務學院”試點成功后,2008年9月在全校全面展開。通過這次改革,多媒體教室與機房的傳統(tǒng)方式被打破,采用小班授課方式,在計算機機房內實現了相關的全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工作,改變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取“10+35”教學模式(即10分鐘講解+35分鐘實驗),真正實現“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模式,并結合相關不同專業(yè)的特點,為了更好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有側重點的進行,牢固樹立起學生的相關的能力和知識結構。
3.2 教學內容的改革思考
(1)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方面。參考我校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確定本課程的基本定位,落實在本課程的教學重點為實踐教學。同時,這也是NIT的教學理念。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也進行了如下調整:一是,從時間安排上學生動手操作為主。如在大約90分鐘的課堂上,教師大約用30分鐘的時間講解概念、基本操作等相關內容,剩下的時間則由學生自己設計內容,應用所學知識自己編輯。二是,在不同專業(yè)的要求下,要進行教授內容的明確性、可行性和重點突出教學,有側重點進行講授內容。比如,Word和PowerPoint軟件的應用在文秘專業(yè)就應該突出強調;而Excel電子表格的數據分析處理對于會計專業(yè)學生則應該重點講解,這會幫助到今后的工作以及相關的基本能力的需要。能力培養(yǎng)則是應該通過綜合性的應用項目進行,相關的基本操作都應該明確相關的具體的內容、步驟以及目的等等。三是,循序漸進的方式則是在教學中應該把握的原則,做好“掌握—提高—應用”的方式進行。掌握主要是通過根據學習進度的正常課堂上機實踐,實踐操作則是通過模仿教學實例完成,掌握其操作過程;提高的過程,即以大作業(yè)為任務導向展開,學生作為主體進行設計,任課教師只是提供相關的一定輔導,完成的知識點應用即在“評估記錄表”中簽字。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操作速度,另外,還能提高學生的操作方法;所謂的應用過程,主要是指通過學生選擇都具體應用問題,積極思考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而進行問題解決。學生對于并沒有具體題目的基本要求而進行自主選題,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調動,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有效培養(yǎng),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也有所提高。
(2)選取教學內容方面。在NIT理念下,高職院校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通過所選內容很好體現,重點落實到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應用為目的則是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以及相關的專業(yè)性較強的應用理論的講解,做好“必需、夠用”為度的要求,對于“純理論”性的而不適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內容進行摒棄。這樣一方面能保證教學需要,另外,還能增強教學直觀性,降低相關的理論難度。
3.3 教學方法的改革
(1)關于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基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在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所學的知識,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而完成的特定的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的提出的某一任務開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去完成任務,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思考,以及相關的討論過程中都能夠體現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師的重點工作則是提供適當的引導而協(xié)助完成任務,學生的重點掌握了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而所學到的知識,以及對于知識運用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實際課堂貫徹NIT“以作業(yè)設計為主線,以任務驅動為目標”的理念,側重于能力培養(yǎng)和上機操作,在具體講如何做的方面下功夫。這種方法一方面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另外一方面,還能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互動性教學及時有針對性開展。每節(jié)課的實訓內容完整包括了實訓的內容、目的與步驟,學生的作業(yè)內容能夠很好對于任務的完成具有鞏固作用??梢宰寣W生在掌握本節(jié)課程之后完成,通過網上上傳給教師??梢栽谡n后利用業(yè)務之間完成,也可以根據能力在課堂上完成。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在課堂進行分享,全批全改學生的作業(yè),還能夠通過網絡和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交流。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考
掌握系統(tǒng)軟件和常用Office辦公軟件的操作和應用則是本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所以,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一直是本課程的考核方式,對于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重點進行考察。在NIT模式影響下,基本解決了以往考試的單一性特點,豐富并合理化了考試內容,形成多種考試方式,主要包括開卷、閉卷、上機和電子作業(yè)等等。過程式考試、作業(yè)設計及上機考試則是組成考試的三個步驟和階段。教學過程中一直伴有過程式考試,通過對于學習目標的分解,學生相關的獨立操作技能都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得以反映,記錄學生的操作能力的考核結果。在教師指導下,做專業(yè)設計能夠體現出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具有一定綜合能力的作業(yè),要求整體設計美觀大方,內容健康新穎。在NIT作業(yè)設計中,適當的描述對于作業(yè)較為重要,重點體現學生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迸發(fā)出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學生的計算機能力真正意義上有所提高,同時也有效避免了學生實驗中的抄襲現象。在我院,要求每位學生的作業(yè)設計必須合格,并將作業(yè)設計交與省考試院審核,通過后才能參加NIT上機考試,否則,將取消其上機考試資格。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及時評閱學生的作業(yè),并進行及時的反饋處理。在NIT模式中,往往具有“只計成功,不計失敗”的特點,使得有差距的同學在鼓勵之下而完成作業(yè)的修改,然后再次進行評定,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在這樣的模式下,教與學的效果得以科學的分析,其中的成功之處與薄弱環(huán)節(jié)比較明顯展示,能夠更為有效提出相關處理措施。
在一定背景下,NIT的上機考試給出題目相關要求,給定一定的時間,通過完成具有意義的實際項目來測定學生能力。在每個模塊上機考試合格后,教育部考試中心會頒發(fā)“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考試”證書,考生所達到的水平與應該具備的能力在證書背面進行真實性的記錄,為學生以后應聘工作提高了自信,同時為用人單位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我院自實施NIT考試以來,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在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我院師生的認可。
4 教學改革效果
我院自2008年進行教學改革以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總體課堂教學效果良好,同時,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水平,學生的評教效果十分好,考試通過率90%以上。通過這次改革,不僅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程教學通過率。
5 NIT理念下實施教學改革后總結和出現的問題
計算機基礎課在實施教學改革后,不論是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考試改革方面,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計算機“機房”中授課,采取“10+35”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模式以及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學些什么。
但是,通過我們學校5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fā)現在NIT考證下實施的一系列教學改革中,較難真正地實現讓學生主動、積極的、獨立的去設計自己的作業(yè)。當今90后的高職學生大部分都具有個性突出、自主意識強、組織性和紀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主動積極學習態(tài)度差、自卑感強等特點,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我們如何進一步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如何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陳云霞.計算機基礎課考試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英教育測量學術交流中心.電子表格Excel[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武漢商貿職業(yè)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武漢 430205